閱讀屋>職業/專業/職能> 學生選專業如何不再錯愛

學生選專業如何不再錯愛

學生選專業如何不再錯愛

  據統計,約1/3的大學新生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高考,會帶來許多糾結,填報志願便是其中讓人撓頭的選擇題。答這道題時,學生和家長未必有清晰的思路,缺乏專業、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孩子的興趣和潛在能力往往被忽略……據統計,每年有約1/3的大學新生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影響學習成績。

  最初的盲目報考,導致學非所愛,最終苦了學生、誤了前程。學生與專業不再“錯愛”,需要哪些幫助?

  錯報誤選專業的情況並不鮮見,這其中,苦的是學生,浪費的是高校教育資源。“如果能夠有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這樣的感嘆每到畢業季總會悄然探頭。雖然高校也在嘗試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機會,比如轉專業、雙學位、按大類招生等等,但各種手段似乎都有各自的難處。選對專業,到底有多難?

  迷茫

  多數考生、家長選專業很盲目,“說起來有面子”成為理由

  “如果不學新聞,我想做個理髮師;如果不學生物,我想當個賽車手……”緣起某社交網站的一條個人狀態,“如果不學體”日前流行於網路。有人認為,專業與夢想之間的假設關係,凸顯了多數人在大學學習中,與夢想漸行漸遠的事實。

  “我本科學的是光電子資訊科學與技術專業,但一點都不喜歡。學得非常痛苦,感覺就是浪費了4年。”剛剛本科畢業的張悅感受很深切。為什麼會選這一專業?“被專業名稱給忽悠了。填志願的時候,就是想選與計算機相關的專業,只要是與資訊相關的專業就填。結果進大學之後,才知道光電子資訊科學與技術竟然是門物理學。”回憶起四年前的專業填報,張悅悔意猶存。

  張悅並不是個案,很多考生都是稀裡糊塗填志願、晃晃悠悠選專業、後悔不迭過4年。

  只有少數人能對自己的專業有清晰的認知。“現在只有10%的孩子對自己想要報考的專業有明確的'想法。”長期從事高考報名諮詢工作的姜萌說,“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孩子,填報志願時,很明確地選擇歷史專業。雖然多數人覺得這個專業是個大冷門,但這孩子3歲就開始看《三國志》,初中時世界史已滾瓜爛熟,他的選擇就是很明智的。結果他在大學的生活和學習都非常順利和愉快。但是這種機率畢竟少之又少,多數人在選擇專業時還是較為盲目。”

  學生不知所措,站在背後的父母也備感煎熬。許女士對此深有體會:“填志願那幾天,既想照顧孩子的興趣,還得考慮這個專業的就業情況。雖然知道不應該盲目跟風、選熱門專業,但最終還是選擇了金融專業。也存在虛榮心作怪,感覺跟別人說起來有面子。”

  據瞭解,不少家長還不瞭解平行志願和順序志願到底是怎麼回事,對孩子的錄取有怎樣的影響。

  通病

  中學缺乏志願填報指導機制,扎堆熱門專業成常態

  “如果不學體”讓很多人意識到要拉近專業和夢想之間存在的差距,但實際情況是,多數孩子和家長,直到填報志願時,才開始考慮如何選擇。

  “填報志願的時間太短。以北京為例,今年填報志願的時間是5月12日到5月17日,短短几天時間,面對400多個專業,孩子和家長很難完全想清楚選擇什麼學校和專業。”姜萌對此也很著急,“學生若是在這幾天內就決定未來4年甚至幾十年的方向,難免過於草率。”

  多數中學也沒有對考生報考進行系統的指導,只是每年都會給學生髮下厚厚一大本《高考填報志願指南》。有著30年教齡的中學教師張弘說,“二模考試剛過,《高考填報志願指南》就發到學生手中。但《指南》內容太多、太龐雜,對專業的敘述少之又少,孩子們看了仍很迷茫。”

  老師的指導也缺乏針對性。據張弘介紹,中學老師對學生的指導大多是憑自己的經驗判斷,很難體現學生自己的興趣和潛在能力。不少老師反映,當下最困惑的不是如何組織學生複習應試,而是如何指導學生與家長填報志願。學校或者當地教育部門對學生報考的指導更是有限,最多也只是邀請一些高校實地開諮詢會。這種做法有幫助,但效果不大。

  社會心態偏功利,也加劇報考專業的盲目性。“填報志願扎堆熱門專業,成了近年來報考的‘通病’。受財富效應的影響,人們熱捧經濟專業,而對於‘機械’、‘地質’、‘石油’、‘農業’,就望而卻步,認為專業太累、太陳舊。”張弘對此頗感無奈,“中國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其實恰恰需要這些專業人才。”

  良方

  專業誤選的“補償機制”仍應完善,及早職業測評、明確人生方向

  現在,不少大學也在透過諸如轉專業、修讀第二學位等方式,為那些當初錯選誤選專業的學生建立“補償機制”。但據反映,目前,這些嘗試很難獲得實際效果。

  “修讀第二學位,很多時候只能讓自己的簡歷好看一點,不論是深造或是就業,鮮見有能以第二學位作為發展方向的例子。而且,在對第二學位的選擇上,同學們更多地還是扎堆‘熱門專業’,如金融、法律、外語。”武漢大學畢業生小程說。

  轉專業的政策也存在設計上的問題。“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彌補了填報志願時盲目選擇的影響,但不少學校有這樣的規定:只有本專業排名前30%的學生才得以獲得轉專業資格。規定的初衷是限制轉系人數,但切入點卻偏了,既然本專業學得很好,為何還要轉專業,邏輯上說不通。”北京大學畢業生小楊說。

  部分高校也在嘗試從招生的源頭進行改革,比如實施按學科大類招生。學生在大一、大二年級主要學習通識課程和大類基礎專業課,在專業分流後進入不同專業領域學習。南京財經大學教務處處長張進說,這種招生連線了大學的培養模式,“大類招生有利於培養‘厚基礎、寬口徑’人才。”

  有高校教師認為,大類招生對學生來說,擴大了專業選擇空間,而且給予了學生了解專業的機會,可以結合學習情況和社會需求,理性進行專業的二次選擇。但從實際操作的案例來看,大類招生仍然存在專業分流時學生扎堆熱門專業,導致教學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出現。

  姜萌認為,高校的改革和嘗試需要時間,學生們不應該將希望完全寄託於此。

  “孩子和家長應該從高中開始就考慮自己的人生規劃,儘早對高校現有的專業設定進行了解,結合自己的興趣和求學經歷,最終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姜萌說,“現在,學生從中學到大學,缺乏‘戀愛期’,直接步入了‘婚姻殿堂’。這樣的‘婚姻’不會太幸福。”

  據瞭解,美國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進行職業測評和性格測評,測評結果可以對人生和職業規劃有很重要的借鑑價值。姜萌說,“能夠應用測評軟體比如職業測評軟體和性格測評軟體的中國中學生少之又少,很多學生更是對這類軟體聞所未聞。”

  “我現在最期望的,是報考指南上大學對專業設定有明確清晰的介紹,或者高校在網站上清晰說明各個專業的課程設定。另外,大學各專業的排名應當明確。”正在備考的劉小小這樣說。

【學生選專業如何不再錯愛】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