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電影> 3D電視無法複製3D電影的成功模式論文

3D電視無法複製3D電影的成功模式論文

3D電視無法複製3D電影的成功模式論文

  3D電視的熱潮是在3D電影熱潮之後產生的,人們在看到3D電影的成功後盲目預見了3D電視的發展前景。所以在2010年後3D電視迅速發展,無論是擴大生產規模,還是商場的熱銷。在2012年中央電視臺也開通了3D頻道。可是3D電視仍然繼承了傳統二維電視的傳播模式,這是否會成為3D電視嫌棄第二波3D的熱潮。

  1電影與電視的閱讀環境不同

  1.1電影的影院觀影模式

  電影創作者是在電影影院的螢幕意識下進行創作的。電影創作者們明確的知道觀眾來到影院看立體電影是為了追求一種與現實隔絕的感覺。所以無論在敘事手法上還是在表現手法上都是為了讓觀眾逃離“現實”。“所謂現實除了作為個人經歷的現象,是沒有什麼其他意義的”。也就是說電影敘事本身所追求的是藝術化的真實。即本質的真實而不是現象的真實。電影影像閱讀行為的本質就是把觀眾從影像文字中得到的與現實的關係中,將我們從在現實的經歷中剝離出來。傳統的電影院在設計上就是將人們的聽覺感官和視覺感官限制在對螢幕聲像的輸入上,人們的感官被螢幕上影像包圍著,因為承載這些影像的螢幕足夠大,所以人們看到的影像是大於現實生活的。

  根據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蒂 ·霍爾的“空間傳播理論”:傳播的“‘距離’和‘方位’是構成‘空間語言’的兩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空間範圍的區域距離,指的是“社交場合中,人與人身體之間所保持的距離。區域距離按照大小分為四個區域:一是距離在15cm~46cm之間的密切區域;二是距離在46cm~120cm之間的個人區域;三是1.2m~3.6m之間的社交區域,距離在2.1m以內的是近社交區域,距離在2.1m以外的是遠社交區域。距離間隔超出3.6m的是公共區域。傳統電影的空間傳播區域是依託於影院的,即便是第一排觀眾也屬於3.6m以外的公共區域。”立體技術使得立體電影充滿了距離上的拉近感。其魅力就在於讓觀眾在超出了3.6m的公共區域內享受到了接近於46cm~120cm的個人區域甚至更近。立體技術讓傳統電影中利用錯覺產生的'深度可以用視覺感知直接進行認識。較之觀眾在傳統意義上的觀影感受到的“包圍”更加充分、更加緊密、更加完滿。立體技術使得影像突破了螢幕的二維畫框,創造了“視野融合”。這種融合是相對於傳統螢幕對現實的分切而言的。在這種“視野融合”下立體電影對影像做了兩次的轉換,第一次是傳統電影的影像轉換,即將現實世界的客體本然性的存在轉化為二維平面下的影像性的存在,立體技術使得影像二維平面下的存在再次轉化為影像三維“體”的存在,這種三維影像“體”的存在具有雙重性質,首先它具有了影像的真實,其次還被賦予了空間的真實。所以觀眾在立體影院的環境下會對 “虛幻”的影像產生一種觸手可及的感覺。

  然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在傳統的影院系統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與立體電視相比,立體電影的影院觀賞模式天然具有“混淆現實”的優勢。又或者說立體電影要把觀眾推入虛幻的世界中去。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物體(尤其是可移動的物體)看起來大,它就是大的或近的,而大或近則是引起注意的原因。大影象比小影象更具激發性,激發性更高意味著更好的記憶,如大螢幕上的資訊可以被更好地記憶。而方便記憶又恰好是友好介面的一個重要表徵,即真正地融入畫面。很明顯,我們願意為此付出很多。對於人機互動來說,真正的友好介面應當是觀眾置身於虛擬的影像現實中,身臨其境,完全沉浸於其中,從而消除人和機器的邊界,實現面對面的直接交流。

  1.2電視的家庭閱讀環境

  電視的播放環境是我們周圍現實生活大環境下的一部分。電視的傳播空間在1.2~3.6之間的社交區域。即使在看電視的時候,我們仍然會與這個大環境密切相連。電視作為家庭用品必須要適當地嵌入家庭的社會環境中,電視的音響和畫面必須與家庭環境並存。即便影視劇等電視節目能夠像文學作品和電影那樣吸引我們,但是時常會被電視廣告打斷,並將我們拖回現實世界。生活中其他的事情會讓我們隨時離開電視。去別的的地方。所以我們很難將電視世界與非電視的現實世界分離開來。並且顯示螢幕具有物理上的存在意義,同時也是資訊傳播介面的媒介意義。電視的介面是在電視節目的傳播過程中,擔負著媒體和聽眾、觀眾進行聯絡的橋樑和紐帶。

  2 3D電視不能成功複製3D電影的模式

  1)根據“空間傳播理論”立體技術使得電視的空間傳播跨度從1.2米—3.6米的社交區域跨進了個人區域,這個區域的跨度顯然要比立體電影對傳統距離的顛覆跨度小,同時也說明觀眾對於立體電視的“拉近感”遠遠小於立體電影。這是立體電視不能超越或與立體電影相提並論的原因之一。

  2)立體電視是電視在經歷了大螢幕、高畫質、超高畫質超薄、節能之後成為電視產業又一個螢幕介面的競爭環節。立體電視的播放環境仍然以家庭播放環境為基礎。立體電視作為家用電器勢必與家庭環境脫離不開,家庭環境是比較明亮,光線充足。這就大大削弱了立體觀影體驗的觀感。

  3)家庭環境下觀看立體電視大都與若干家人一起在家庭這種比較輕鬆的氛圍內進行收看,一同觀看者隨時都有可能進行交流,而立體電視在家庭環境不允許具備像立體電影那樣的一個足夠大的螢幕,比如IMAX的巨幕。也就意味著立體電視所帶來的沉浸感是不可與立體電影相提並論的。或者說電視增加了立體顯示功能不過是電視廠家的一個噱頭。立體電視仍然作為家庭用品且必須適當地嵌入這個家庭的社會環境,其音響和畫面必須與這個家庭並存,與其他周圍正在發生的事情並存。這種播放環境意味著立體電視更接近你我之間“面對面”交流的關係,而不是立體電影影院中的“視野融合”。

  3 結論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即便是看立體電視,其實仍然是一種社交行為而不是自我埋沒。即使在看電視時,我們仍然會與這個大環境密切相連。當一個人“收看電視”並不意味著僅僅是在“看”,更多的時候“看”電視的人在電視機前做著其他的事情,耳朵聽著從電視機裡發出的聲音,隨時根據聲音訊號判斷是否有“看”的必要。也就是說觀眾在家庭環境下大多的時候是在“聽”電視。但是,立體電視最基本是建立在“看”立體影像的基礎上,如果連“看”都成為有選擇性的,那麼立體影像在電視中的存在的必要性也必將成為奢望。

【3D電視無法複製3D電影的成功模式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