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我最好的老師》的評課稿

《我最好的老師》的評課稿

關於《我最好的老師》的評課稿

  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 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 教學方法獨特, 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課文具體描寫了懷特森老師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學過程. 第一天上課, 懷特森老師給我們講授“貓蝟獸”這種動物, 我們根據課堂筆記做的隨堂測驗竟然都得了零分, 原來懷特森老師講的關於貓蝟獸的一切都是編造的, 他希望我們從這個零分中吸取教訓, 學會獨立思考, 獨立判斷, 具有懷疑的能力.

  這篇課文的結構清晰簡潔, 詳細具體地描寫了一堂科學課的.經過, 概括簡略地描寫了此後的科學課成了一種“冒險”, 最後描寫了“我”對懷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讚揚.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 一方面是為了能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精神的另一個側面──獨立思考和科學的懷疑精神;另一方面, 是讓學生學習這篇課文一事一議, 從一個具體的事例發現一個道理的寫法.蔣老師執教的這堂課有以下亮點:

  一 抓住了“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的線索進行教學。“水嘗無華,相蕩既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 於是,在這堂課上就抓住了“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峰迴路轉深感“佩服”。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情感這一平臺,讀找體會重點詞句,轉換句式,拓展寫話,接受和建立新的價值觀。學生的感情變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中自然發生的。這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在三維目標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學內容又是教學結構,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手段。可以融入情感這一磁場中的有知識,有能力,有過程、有方法、當然更有態度和價值觀。在學習中,帶領孩子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從一堂課到每一堂課,從他的課堂到別的課堂,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帶給學生的懷疑主義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尤其是最後的拓展訓練,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載體,事實上也是學生們對懷疑主義這一價值觀是否真實有效建立的一個檢驗和展示。從這個意義上說,拓的是課文的意蘊,展的是課文的內涵。

  二 自主、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透過讀來理解感悟文章。圍繞這“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兩個層次展開的。從內容上看圍繞中心的句子較為明顯,《語文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時,緊緊抓住這個文章的文眼來進行,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教學時,是輕分析,重感悟,讓學生自主閱讀。本課設計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品味,理解感悟。讀得充分:有整篇讀,有一部分一部分地讀,有關鍵語句的反覆讀;讀的形式多樣:有自讀、範讀、領讀、齊讀、師生合作讀、同桌互讀、小組輪讀等,使學生在熟讀中不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悟表達方式、獲得情感的體驗。讀後又讓學生自由談體會和感受,學習作者是“怎樣表達”的,做到時時刻刻進行切實的語言訓練,又時時刻刻讓學生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

【《我最好的老師》的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