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二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釐米》評課稿

二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釐米》評課稿

二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釐米》評課稿

  "認識釐米,用釐米量"這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材(冀教版)第三冊第二單元"米、分米、釐米"中的第一節。本節課是學生首次接觸長度單位,所以在教學時只有運用直觀的教學原則,使學生能夠在頭腦中形成1釐米的表象,建立其空間觀念,才能為今後學習其他的長度單位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在設計課時注意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的設計意圖:

  1、 創設情景,匯入新課。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教學要求,從學生熟悉的情況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對教材適當調整,開展教學活動。"所以在教學一開始,我並沒有按照教材中所編排的那樣讓學生判斷兩個釘子的長短引出課題,而是透過創設故事情景,並根據學生熟悉的情況和已有的知識來引出課題的。在開課時我運用多媒體課件製作出動畫片:"大頭兒子參加生日宴會,發現自己的衣服都變小了"並提出問題:"為什麼大頭兒子的衣服都變小了呢,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判斷出原來是大頭兒子長高了,並由此聯想到自己和去年相比也長高了幾釐米。接著教師提問:"那你們有誰知道釐米是什麼啊?"以此來了解學生對釐米已有知識的掌握,並根據回答自然而然引出課題。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他們感到其實今天要學習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而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去。

  2、 直觀入手、動手操作、大量感知、獲取新知。現代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低年級教學更應如此。而且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感知易於獲得感性經驗,從而實現其認識的內化。我在設計"用釐米量"這一環節時,先讓學生用直尺試著量一量蠟筆的長度,接著讓學生量自己用過的一支鉛筆的長度,最後量自己最喜歡的一件物體的長度,從試著量到學會量最後達到熟練量,每一層都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使其進行有序的觀察、操作,定向的思考,逐步獲取知識。

  3、 以學生為主體,採取各種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認識1釐米"這一環節我的設想是:在直尺上找出1釐米--用手勢表示1釐米--閉眼想象1釐米,形成空間觀念--尋找生活中1釐米的物體。每一個環節都是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積極探索,表述想法,構件自己的認知體系。教學中個人獨立思考與同桌配合操作相互交替,多層次資訊反饋,全班的教學活動與個體差異很好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思考狀態。

  4、 體現估算意識,培養估算能力;並滲透四捨五入意識。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也不失時機的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具體體現在:在試量蠟筆之前,請學生們先來目測並猜一猜,你覺著這隻蠟筆有多長呢?進行估算之後再實際量。練習中尋找長度大約是5釐米的釘子、猜物體的遊戲等環節也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這樣先給學生一個猜測的機會,待真實結果出來之後學生自會和前面的猜測相比較,這樣不僅能提高他們的空間意識而且還會增強他們的信心,並逐步提高估算能力。另外在教學中我還滲透了四捨五入教育。如:在教學"量用過鉛筆的長度"這一環節時,因為學生用過的鉛筆長度往往不是整釐米數,這樣我們在教學時滲透了"大約"一詞,即物體長度最接近幾釐米那我們就說他的'長度大約是幾釐米。

  5、恰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計算機走進課堂,是現代課堂教學的一大特點。利用多媒體能突出圖案美觀,色彩鮮豔,形象生動的圖畫。透過這些生動的畫面能多層次,多角度的作用於學生的感官,使其建立清晰的表象,形成直觀的啟發思考,豐富想象,渲染氣氛,活躍課堂。因此我在課的開始出,認識直尺處,以及鞏固練習處分別使用了多媒體進行教學。例如:在認識直尺時多媒體課件出示一把直尺圖,透過閃動、變色以及老師的介紹,學生充分認識了直尺,達到了很好的效果。總之,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遵循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的教學宗旨,重視知識形成的過程,從學生認知結構出發,加強知識的溝通比較,促進知識的遷移,內化。力求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去,積極主動的學,創造的學,做到了主導與主體相結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中實施的不足:在處理最後的練習題:讓學生先猜後量禮物這一環節時,過於急躁,處理不夠充分,當學生們猜完第一件禮物時都非常興奮,這時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了,都想再來猜第二件,而我怕時間不夠從而急忙結尾,打擊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使部分學生情緒受到影響。從這一點我領悟到教師教學不要針對上課而上課,上課不是為了給評獎,而是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感受,以學生為本,讓每位學生在你的課堂上充分的享受樂趣。

【二年級數學上冊《認識釐米》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