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人生的境界》讀後感

《人生的境界》讀後感

《人生的境界》讀後感

  馮友蘭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裡提出了人生境界的諸多問題,這種人生(即精神)境界,有高下(四級)之分,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說,人的境界不同是由於人存在於自然和社會之中的“覺解”不同而決定的。這種提法應該說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俗話說:人分三六九等。的確,人與人是不一樣的'。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並不在於個人財富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人的差別體現在對人生的感悟,對人生的把握,個人“覺解”的差別上。正是這“覺解”的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人生的不同。

  馮友蘭先生把它分為四種,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這與傳統思想中把人分為人、大人、賢人、聖人四種是一個道理。

  該怎樣選擇人生境界呢?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他做的事對於他並沒有意義或少有意義。這種就是自然境界。自然境界作為四種境界中最低一級,凡非原始人或幼童之正常人按常理來說不會停滯在該境界。而處在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往往以自我利益為中心,他所做的事,其後果可以有利於他人,但其動機是利己的。在弱肉強食的社會中為了自己固然沒有錯,但若終身停留在該境界則難免有俗氣之嫌。一個人若僅僅為利而活,那不能不說是人生的一種缺失。真正讓人不同於人的在於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前兩者是人本來就是的人,後兩者是人應該成為的人。

  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是傳統文化中中國人的人格理想,即神於天,聖於地,即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統一。人的意義應與天和地一樣。天地人並稱“三才”。天時、地利、人和才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

  我認為人生的境界當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最為高尚。賢人與聖人不同於市井之輩也就在於其人生“覺解”的不同。由感性到理性,由個人到自然,由“覺”入道達到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統一,融入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才是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真諦。

【《人生的境界》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