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種子教學實錄

種子教學實錄

種子教學實錄

  一、教學理念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一些植物的種子,但對於植物種子的基本結構還是不甚明瞭。在本課中根據科學課程的“任務驅動”新理念和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先從辨識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種子開始激發學生對種子的探究興趣;然後設計了被蟲蛀過的種子和比較完整的種子的對比觀察活動,讓學生從生活中常見但並沒有認真思考的現象入手,得到一個科學的推測:什麼樣的種子能發芽;經過科學嚴謹的對比,學生會發現沒有被蟲蛀過的種子能發芽和種子的結構完整與否有著很密切的關係。這樣活動內容就自然地進入到觀察種子的基本結構上來。植物學家早已對種子的胚的各部分命名,教師只需一一介紹即可,而學生在小學階段也僅記住種子的基本結構是由種皮和胚構成及種子的胚是由子葉、胚芽、胚根和胚軸構成即可。根據新課程理念之一,教師應該靈活地使用教材,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單純地教教材。因此,在本課上對教材作了一個改動調整。即把被蟲蛀的種子和未被蟲蛀的種子的萌發實驗活動放在了課後進行探究,而改為一個科學的對比推測活動(什麼樣的種子能發芽),得到了科學的推論(一顆胚完整的種子能發芽)。這個科學推測活動在課堂上是很容易操作的,而這個科學的推論在課後也容易得到驗證,從而進一步體現出了“任務驅動”的特點。

  二、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目標

  1、瞭解種子的基本結構。

  2、知道種子萌發需要的一些條件(內部條件)。

  (二)能力培養目標

  1、能從對比活動中領悟到種子結構的完整與萌發有著密切的聯絡。

  2、能從活動中推論出種子發芽的內部條件。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透過活動來培養細心觀察的習慣。

  2、瞭解種子萌發的相關知識,初步體會植物的一些奧秘。

  教學實錄過程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我們在平時見到的一些植物,比方說花草樹木,它們大部分都是由種子萌發生長而成的(板書:種子)。現在,我們來學習關於種子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識。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些植物的種子。你能說出它們是哪一種植物的種子嗎?(出示種子幻燈圖片。)

  師:大家一起來說,這是什麼植物的種子?

  生:香瓜子。

  師:(略露驚訝神情)同學們,老師問的是,什麼植物的種子。

  生:向日葵的種子。

  師:(欣賞地)對,同學們,我們在一些包裝袋子上一定看見過對這些種子的命名。可是,稱呼它們為“香瓜子”是不準確的,它們的名稱是葵花子(點擊出現“葵花子”),因為它們是向日葵的種子。

  師:(點擊出現花生仁圖片)這些呢?

  生:花生的種子。

  師:(微笑著)我們太熟悉它了,炒熟了的話,香噴噴的花生仁(點擊出現“花生仁”)。

  師:(點擊出現黃豆仁圖片)這些呢?

  生:黃豆。

  師:好,我們來看下一張(點擊出現綠豆圖片)。

  生:綠豆。

  師:(笑著)是啊,在炎熱的夏天我們吃清補涼時可不能缺少它的。

  師:我們現在要看到的這種植物的種子,我們同樣很熟悉它,因為我們平時在水果攤上看見

  過這種植物的果實(點擊出現龍眼的種子圖片)。

  師:大家一起說,這是什麼植物的種子?

  生:龍眼。

  師:對,龍眼的種子——龍眼仁(點擊出現“龍眼仁”)。

  師:看來,同學們在生活中認識了不少植物的種子。

  【設計目的: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先從辨識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種子開始激發學生對種子的探究興趣,為進一步探究學習打下基礎。】

  師:(鄭重地)現在,老師要發給大家一顆種子,一顆菜豆種子。每倆人一粒也就是每桌一粒,請同學們注意觀察,這顆種子有什麼特點?你有什麼發現?同桌之間互相交流自己的一些發現,然後把自己的發現結果記錄在觀察記錄表1“我的發現”裡面。

  發放種子(被蟲蛀過的種子),學生進行觀察活動、交流和記錄,教師巡視指導學生。

  師:好,同學們停下來。看上大螢幕,(點擊出示這些種子圖片)老師發給大家的種子是這個樣子嗎?

  生:是。

  師:下面,請同學們來說說自己的一些發現,哪位同學來說一下。好,這位男生。

  生:我發現這些種子的皮有點白,而且是有些皺皺的樣子。

  師:這位同學是從種子的顏色上去觀察的,做得很好。請坐。還有哪位同學來說說自己的一些發現?好,那位女同學。

  生:我發現這些種子上有幾個小洞。

  師:(糾正地)是小孔。這位女同學觀察得很細緻,她發現了這些種子上有小孔。同學們,是這樣的嗎?

  生:是。

  師:和這兩位同學有著共同發現的同學請舉手。

  學生都舉了手。

  師:好,看來同學們都有了共同的發現。我們來看看這些種子,它們有一個最大的特徵,那就是它們身上都有幾個小孔。這說明了它們都被什麼蛀過了?

  生:蟲子。

  師:對,同學們,它們都是被蟲蛀過的種子(點選圖片,出現“被蟲蛀過的種子”字樣),這就是這些種子的共同特徵之一——被蟲蛀過了。這些種子已經變得殘缺、不完整了。

  師:老師現在又發給大家另一顆菜豆種子,也是每倆人一粒,請同學們細緻地觀察,這顆種子又有什麼特點?同桌之間互相交流自己的發現,然後把發現結果記錄在表格2“我的發現”裡面。

  發放種子(未被蟲蛀過的種子),學生進行觀察活動、交流和記錄,教師巡視指導學生。

  師:好,同學們停下來。(點擊出現這些種子圖片)這是老師發給大家的這些種子的樣子。

  哪位同學來說說,你有什麼發現?

  師:那位男生。

  生:我發現這些種子的皮很光滑,這些種子都很完整。

  師:這位同學發現的目光很有深度。很好,還有哪位同學要說說自己的發現?那位女生。

  生:我發現這些菜豆種子都沒有被蟲蛀過。

  師:這位女生很細心,她注意到了這些菜豆都沒有被蟲蛀過。

  師:同學們,這些種子沒有被蟲蛀過,它們是很完整的。這就是它們的一個最大的共同點——沒有被蟲蛀過(點選圖片,出現“未被蟲蛀過的種子”字樣)。

  【設計目的:透過對比觀察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養成細心觀察的.習慣。】

  師:同學們,我們觀察了兩種菜豆種子(點擊出現兩種菜豆種子的合成圖片)。

  透過這兩種豆種子進行對比(點選圖片,出現“對比”字樣),我們很容易看出它們的最大區別在於這些種子被蟲蛀過,已經變得殘缺、不完整了;而這些種子沒有被蟲蛀過,還是很完整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科學的簡單推測(點選圖片,出現“推測”):哪些種子能發芽?為什麼(點選圖片,提出問題)?

  師:請大家思考一下,然後把自己的推測記錄在表格3“我的推測”裡面。(稍等片刻)好,哪位同學來說一下。

  師:這位女生。

  生:沒有被蟲蛀過的種子能發芽,因為它們沒有被蟲蛀過,而且很完整。

  師:和這位同學有著相同推測的同學請舉手。

  全班學生都舉起了手。

  師:(點頭,示意學生把手放下去)同學們,我們僅僅這樣來解釋是不夠的,是不科學的,是不足以讓人信服的。我們要有一個科學的解釋才行,怎麼辦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種子的基本結構入手,從影響種子發芽的一個關鍵的因素——胚說起。種子的胚(板書:胚)。下面,我們就來認識種子的胚。

  【設計目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把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引導到關鍵的地方。】

  師:同學們拿起剛才老師第二次發的那顆種子,這顆種子是完整的,沒有被蟲蛀過,它的胚在哪裡呢?(稍停頓一下)它的胚被種皮完全地包裹著(板書:種皮),因為種皮對種子的胚起到保護作用。下面,我們來解剖種子。首先,把種子的皮小心地小小心地完整剝開。一個同學剝不了的話,換另一個同學剝。我們把種子的皮完全剝開以後,就看到了種子的胚,一個完整的種子的胚。大家觀察一下,有什麼發現?

  學生進行活動,觀察、交流,教師巡視指導。其中,有位女生忍不住稍大聲說:“老師,這個種子的胚好光滑啊!”

  師:現在,大家試試看,能不能把自己手中的這個種子的胚一分為二?

  生:能。

  師:如果能,那麼,我們又有什麼發現?

  學生把胚分成兩片進行觀察,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師:好,同學們停下來(點擊出現胚分成兩片的展示圖),種子的胚一分為二後,看起來大概是這個樣子。

  生:是的。

  師:下面,我們來認識胚的各部分的名稱。

  師:大家看,大大的這一片(點選圖片,出現箭頭所示)我們叫它——子葉(點擊出現“子葉”)。這個胚有幾片子葉呢?

  生:兩片。

  師:對(點擊出現箭頭所示另一片子葉)。

  師:這邊很像兩片嫩葉子的這部分(點擊出現箭頭所示),我們叫它什麼(再點出現“胚芽”)?

  生:胚芽。

  師:那,這部分(點擊出現箭頭所示)我們叫它——(再點出現“胚根”)

  生:胚根。

  師:同學們注意了,連線著胚芽和胚根的這一小部分(點擊出現箭頭所示),不怎麼明顯的這一小部分,我們叫它——(點擊出現“胚軸”)

  生:胚軸。

  【設計目的:透過動手探究,進行觀察活動,並結合種子的結構圖來認識胚的基本結構,為進一步推論“什麼樣的種子能發芽”打下理論基礎。】

  師:好,下面我們來解決課堂兩個問題(點選螢幕,提出問題):一顆完整的菜豆種子是由種皮和胚構成的,其中胚由哪四部分構成?

  師:哪位同學來說?好,那位女生。

  生:胚由子葉、胚芽、胚根和胚軸構成。

  學生一邊回答,教師一邊依次在黑板上板上“子葉、胚芽、胚根、胚軸”。

  師:我們來看看答案(點擊出現“參考答案:子葉、胚芽、胚根、胚軸”)。

  師:我們來看第二個問題(點擊出現):什麼樣的種子能發芽?哪位同學來說一下?(稍等片刻),那位同學。

  生:有子葉、胚芽、胚根、胚軸的種子能發芽。

  師:請坐。還有哪位同學要說?那位男生。

  生:胚完整的種子能發芽。

  師:我們來看這兩位同學的答案,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呢?這位同學說有子葉、胚芽、胚根、

  胚軸的種子能發芽;同學們,子葉、胚芽、胚根、胚軸都有了,這顆種子的胚就是完整的,所以這位同學的答案相當於對那位同學的答案的一個概括。

  師:我們來看正確答案(點擊出現“參考答案:一顆胚完整的種子能發芽。”)。大家把答案寫在課本最後那個框裡。

  師:同學們看到課本上那位女同學的問題嗎(剝了種皮的種子還能發芽嗎)?

  生:看到。

  師:大家說,能發芽嗎?

  生:能。

  師:是的,只要沒有破壞到胚就可以發芽。

  師:同學們,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什麼樣的種子能發芽。這個問題包含著一個重要的科學資訊:要求我們用種子發芽的內部條件去回答,是就種子本身而論的,指的是一般情況。下次我們還會學到種子發芽的外部條件,到時我們再來詳細地學習。

  【設計目的:鞏固已學的知識,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推測方法得到科學的推論,從而掌握相關的科學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師:同學們,任何推論都需要進行科學的驗證,才能正式成立。就今天我們學習的種子知識來說,以菜豆種子為例,我們知道了一顆完整的種子是由種皮和胚構成,其中種子的胚是由子葉、胚芽、胚根和胚軸這四部分構成。我們還得到一個科學的推論:一顆胚完整的種子能發芽。但是大家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這個推論僅僅是指種子發芽的內部條件,是就種子本身來說的,所以這個推論還是需要我們去驗證它正確與否。

  師:我們來進行一個課後科學活動。怎麼做呢?大家看課本中間那一段話(教師讀):“在兩個盤子內鋪上吸水紙,分別放入被蟲蛀過的和未被蟲蛀過的菜豆種子。每天向紙上加水,保持溼潤。連續觀察幾天,記錄發芽的情況。”

  師:吸水紙呢,我們可以用餐紙替代;大家要是沒有盤子的話,可以用我們常用的一次性杯子或是碗。

  師:老師手裡還有一些菜豆種子,待會大家就拿回去種,然後進行科學觀察、記錄。

  師:同學們,科學需要不斷探索,才能有所發現;科學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我們人類就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的腳步,我們只有懷著一顆崇尚科學的心,才能走近科學,從而走進科學的世界裡。(下課鈴響了……)

  師:好,下課。

  生:老師再見。

  師:同學們再見。

  【設計目的:培養學生的驗證意識,讓學生意識到動手實踐是驗證一切科學推論的唯一依據從而意識到驗證的重要性。】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主要讓學生掌握兩個知識點:種子的基本結構和種子發芽的內部條件。

  我以小學科學新理念“任務驅動”為依據,在課堂上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探究能力,拓展了學生的科學思維,順利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在小學科學教材裡(以粵教版為例)有許多的科學實驗教學活動要是在課堂上來進行操作是很有難度的,不容易實施。像本節課中的兩種種子(蟲蛀過的和未被蟲蛀過的)的萌發觀察活動就不容易在課堂上操作而放在課後來進行則要容易操作得多,所以我認為我們科學教師應該學會靈活地處置教材中的科學實驗活動。在科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我不止一次地感覺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對於我們科學教師來說實在是一條教學良策。對此,作為一名專職的科學教師,在這點上,我的感慨還是頗多的。

  就這節課而言,我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探究能力為主,引導學生把學習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種子的基本結構和種子發芽的內部條件上來,從而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恰恰又是一節四十分鐘的課侷限了我在對“什麼樣的種子能發芽”這個問題上的補充說明,導致了在對種子發芽的內部條件的解釋上還不夠全面,科學依據還不夠充分。植物常識告訴我們,“一顆胚完整的種子能發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可是,一顆胚不完整的種子難道就不能發芽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從胚的各部分的功能去了解就知道了。子葉是貯藏營養的“倉庫”,在種子最初的萌發過程中是依靠子葉透過胚軸向胚芽和胚根輸送營養的,因此從這個科學角度出發,胚芽、胚根、胚軸以及胚軸與子葉相連線的那個部分要是沒有受損的話,就算是子葉的其他部位略有受損,這樣的種子也具備發芽的條件。所以,“一顆胚完整的種子能發芽”的同時,一顆胚不完整的種子也是能發芽的。只不過前者屬於一般情況而後者則屬於特殊情況。可是,我覺得,這個問題要是也安排在本節課裡進行講解學習的話,就會顯得本節課內容過多,過於緊湊,同時也不容易讓學生理解,這樣教學效果就會遠不如現在這樣的安排。因此,在我的教學設計裡是把這個問題安排在下節課《幼苗》裡再進行學習的。

【種子教學實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