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業/專業/職能> 論人職匹配理論在大學生職業生涯中的重要指導作用論文

論人職匹配理論在大學生職業生涯中的重要指導作用論文

論人職匹配理論在大學生職業生涯中的重要指導作用論文

  摘要:本文重點闡述Holland的職業興趣理論在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具體分析個案的職業人格與職業環境模式的匹配問題。以三個大學生的具體案例為佐證,逐一展開並詳細的分析,論證人職匹配理論的正確性和重要性。

  關鍵詞:人職匹配理論 大學生職業生涯 指導作用

  職業人士要實現自我價值,整個社會要實現真正的人職匹配,使全社會的人力資源達到最佳配置狀態,不是從職業人士人職時才開始的,而是應該在他們剛人大學時就已經開始了,即使用非常成熟的就業指導理論,讓他們真正的找到自己,明白自己究竟是誰?適合做什麼?從而根據這個自我界定選擇他們可能選擇的最適合的專業,進行大學甚至是研究生階段的學習,那麼畢業以後學非所用、人職不匹配的情況就會大大減少,從而減少人力資源的浪費現在。本文就如何指導大學生進行簡單而實用的自我認識,完成最適合自己的人職匹配,進行探索和研究。同時,就我國目前完全被各個大學忽視的就業指導導致的人力資源大量扭曲和浪費的現象進行剖析,讓大家真正重視就業指導理論在大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並學會簡單而實用的使用霍蘭德的職業興趣理論指導大學生完成自我認知和職業匹配。

  一、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缺失現狀及其嚴重後果

  第一,各大學就業指導的缺失狀態:被嚴重忽視,幾乎形同虛設。儘管2009年始,國家教委已經下文,明文規定每個大學必須開始就業指導課程,而且是作為必須課。可是,至今為止,真正作為必修課開設就業指導課程並得到真正應用的大學,幾乎為零。往往各大學都是以講座的形式每個學期2個課時進行就業指導教育。2個學時的講座真正能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意識是根本不可能的。加之,各大學幾乎沒有專職教師進行就業指導研究和授課,基本都是團委或者學生處的老師們業餘兼職,進行授課和研究。

  第二,很嚴重的後果:就業指導教育的嚴重缺失,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意識,完成人生中最重要的自我認知和人職匹配、專業選擇、職業選擇帶來了很壞的影響。加上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是非常僵硬和機械化的,其結果就是幾乎所有的大學生的在專業選擇、職業選擇中都是稀裡糊塗的完成的。有很多人終其一生都不明白自己究竟為什麼那麼努力,職業生涯卻那麼失敗。其實是完全不能自主選擇專業、選擇職業,或者是稀裡糊塗的在很小的範圍內選擇了一,然後就業,然後不適應,然後任憑自己如何的左衝右突都很難成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運氣比較好的那部分),恰巧誤打誤撞的進對了專業,選對了職業,成為了職業成功人士。雖然目前還沒有任何統計資料,來證明以上說法,但就筆者周圍所能接觸到了師兄弟、師兄們和所教的所有大學生專業選擇和職業選擇情況來看,真的明明白白進行自我認知並完成專業選擇和職業選擇,真正實現人職匹配的人,不到5%。95%的人從問答情況來看都是稀裡糊塗的完成了選擇,並終其一生的。因為如果在大學階段都不能接受良好的就業指導教育,而指望他們畢業後自學或者找職業指導師去完成這個過程,第一是時間太晚,第二是幾乎不可能。因為畢業以後,大部分人就已經不會過多思考和繼續學習如何選擇專業?如何選擇職業?他們往往只會順其自然的隨之社會可能提供的'可能進行就業了。

  這種情況,不僅僅是普通大學畢業生中存在,非常遺憾的是越是重點大學對就業指導教育的忽視程度就越嚴重。相反,如果大學階段就已經進行了良好的就業指導教育,那麼,即使他們由於自我認知的錯誤,導致了專業選擇和職業選擇的錯誤,就算是畢業後才意識到,那麼良性思考的慣性使然,他們也能及時的糾正並找到正確的軌道迴歸到最適合自己的專業領域和職業崗位上。

  二、人職匹配理論的實踐、應用和意義

  就業指導的浩瀚大海中,關於如何指導人們進行職業選擇的理論非常眾多,而且都有自己的合理性和可應用性。但筆者從一名老大學畢業生並經過30年的職業生涯扭曲之路的角度出發,認為霍蘭德的人職匹配理論是其中即簡單又實用的一個重要理論,而且其指導結果的準確性也比較高。下面就霍蘭德的人職匹配理論進行闡述並介紹如何具體應用於大學生專業選擇和未來職業選擇當中,以期實現整個社會的人職匹配並最終實現人力資源的最佳配置。

  霍蘭德1959年在其著作《如何選擇你的職業》一書中,系統闡述了人職匹配的理論觀點。他認為理想的職業選擇和人員選拔能使人格型別與職業型別相互匹配協調。霍蘭德將當時美國的職業劃分為六種不同的基本型別,並認為這六種基本職業與六種基本人格是相互對應的。這六種職業型別分別是:現實型(R)、研究型(I)、藝術型(A)、社會型(S)、管理型(又稱企業型)(E)、常規型(C)。早於年就已經提出了職業興趣理論,即根據每個人對職業的興趣點不同,把人分為6種類型,每一種型別都有相對應的專業領域和職業崗位。見圖。

  (1)R、I、A、S、

  E、C的順序是可以預測的;

  (2)相鄰職業興趣間的相關最大;

  (3)相隔職業興趣間的相關次之;

  (4)相對職業興趣間的相關最小。

  用Holland的話說“職業興趣各型別點之間的相關與他們的距離成反比關係”。

  先後編制了職業偏好表和自我導向搜尋量表兩種職業興趣量表,作為職業興趣的測查工具。當然,並非要生硬的割裂開來的確定個^的職業興趣,而是每個人格型別都給出分數,然後,依照分數多少找出最能代表其興趣特色的組合形式,例如RI或者ASE。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三組關係:相鄰、相隔以及相對。相鄰關係最為匹配,相隔次之,相對最弱,甚至不能成立。

  總之,霍蘭德的職業興趣理論最關鍵的是要實現人格與環境二者的協調和匹配,當二者實現完全的匹配和協調後,者會產生職業人生的種種滿意、順隨甚至是輝煌。反之,如果職業人格與職業環境模式不協調不匹配,則會出現不滿或者是失敗,或者是種種的彆扭和壓力。

  從以上的理論介紹和應用模式出發,我們來分析並揭示文章開篇就提到的二位大學畢業生的不同的職業人格和選擇以及職業結果。

  A君:男,職業人格為常規型和現實型。大學畢業時22歲,碩士,畢業時27歲,博士畢業時32歲,期間有工作(基本都是稀裡糊塗的,學校分配到哪個單位就服從,完全沒有職業規劃和諮詢)然後再脫產讀書。一共有2個工作時期和工作單位,均為本科大學。當博士畢業時進入一個新的城市和新的大學,有點不太適應。也有了一次新的工作機會,進人大銀行機構。機會來時,他猶豫不決,請教幾乎所有的好朋友和同事,大家都一致反對他離開大學,因為大部分人都認為大學更穩定,更輕鬆。於是他聽從了朋友們的勸說,留在了大學繼續工作。許多年過去了,A君已經年近50歲,隨著學校的種種改革和科研壓力增大,他突然發現其實自己一直都選錯了工作方向。可是時間已經過去了,機會也已經過去。當然,他並不明白自己錯在哪裡?只是憑直覺感覺到自己博士畢業時應該選擇去大銀行機構。請問,他的思路正確嗎?按照霍蘭德的職業人格與環境模式匹配理論,我們可以非常明確的得出結論,他博士畢業時的確應該選擇離開大學到大銀行工作。為什麼?讓我們對比一下高校教師與銀行大機構職員這二者的工作環境和職業差別以及相匹配的職業人格。高校的職業環境模式是人文加研究型的,銀行大機構的職業環境模式是事物加人文型的;而高校教師最匹配的職業人格是研究型加社會型(科研達人加最受歡迎講師)或者加現實型(科研達人加技術高手)或者加藝術型(科研達人加設計界達人、最佳表演型講師)。大機構或者銀行職業最匹配的職業人格是常規型加社會型(最匹配的職員或者受歡迎的領導),加現實型(最佳職員、最優秀的員工),加企業型(最有遠見灼識的卓越領導)。A男從職業人格來說是非常適合做大機構或者是銀行職員的,如果當初,他選擇到該大機構就業,那麼他的職業人生結局必然是滿意、滿足甚至是輝煌的。因為,他的職業人格正好跟大機構的職業環境模式完全匹配,那麼他工作中會輕鬆如意就能夠完成幾乎所有的工作。在一個事物和人文的職業環境中,擅長處理各種日常事物和遵守常規的他,必然得心應手。因此,最終無論是作為普通職員還是作為部門領導,甚至是高級別領導,他都能得心應手,輕鬆應對。

  B君,女,研究型加企業型加藝術型職業人格。大學畢業一直在大學工作。但該君研究生畢業時在著名大學和企業間,她毅然決然選擇到企業工作,儘管很快做了投資總監,但工作壓力過大加務實性差,導致她想離開回到大學。種種原因沒有能夠如願以償,進了一個職業中專。種種不適應,職業人生失敗。分析:其實當初誤打誤撞進了所大學是B君最佳選擇。因為研究型職業人格是所有大學最佳匹配,特別是綜合研究型大學。但B君不自知。後來進了個企業,B君也是適應的。只是主型研究型的職業人格讓B君在企業沒法充分發揮才幹,社會型特別是現實型職業人格的缺乏,導致B君在企業工作中客戶維護和實務推進中有所缺失。

  可見,重視就業指導在大學生就業中的開展,特別是引入霍蘭德的職業興趣理論,指導大學生們從職業人生起步時就正確規劃和選擇自己的職業生涯,實現了真正的人職匹配的人幹工作中會得心應手,輕鬆應對一切工作中的挑戰和困難。減少失落感,增加大部分人的職業滿足感和成就感,實現人力資源的最佳匹配。從而,實現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和諧穩定發展。

【論人職匹配理論在大學生職業生涯中的重要指導作用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