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業經濟管理> 特色農業促進思考論文

特色農業促進思考論文

特色農業促進思考論文

  一、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一)加快農業發展。近幾年來,堅持從戰略性主導產業、區域性特色優勢產業,地方性特色產品三個層次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積極培育馬鈴薯、雜交油菜、精細蔬菜、優質瓜果、亞麻、制種等主導產業,初步形成了以優質小麥、脫毒馬鈴薯、優質油料各佔1/3的規模性生產格局;奶牛、肉牛羊、瘦肉型豬三大養殖基地初具規模。全縣優勢特色農作物種植達48.95萬畝,佔總播種面積的76.4%。全縣建立各類特色產業村27個,總面積15790.5畝,其中良種培育村6個1690.5畝。

  (二)特色農業取得顯著效益。以提高品質、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促進增收為目標,以優勢區域、生產基地為重點,積極推廣良種良法,促使先進適用技術向特色農業滲透。圍繞提質增效、重點引進亞麻、黑美人、阿爾法等優質專用品種,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設施農業等種植技術和胚胎移植、凍精授配等養殖技術;圍繞抗旱節水,積極推廣地膜覆蓋等節水技術。全縣種植各類農作物優新品種52.46萬畝,引進各類新品種39個,測土施肥40萬畝,建立測土配方施肥示範基地20萬畝,全縣良種覆蓋率達到80%,畜禽良種化程度達到41%,節水灌溉面積達到3.93萬畝。

  (三)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全縣成立農民專業協會組織87個,經紀人580名,年銷售各類農產品12.49萬噸。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企業近10家,其中威斯頓馬鈴薯精澱粉加工、湟乳乳製品加工企業已具備生產精澱粉2萬噸、奶粉0.14萬噸,加工馬鈴薯12萬噸,牛奶1.33萬噸的`能力。全縣規範執行的各類農貿市場達11處,年交易額達1.8億元以上。

  (四)進一步強化基礎設施建設。2000年以來,民和縣實施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專案5項,擴大灌溉面積2萬畝,改善灌溉面積7.83萬畝,實施人畜飲水工程52項,解決了25萬人、16.29萬頭只牲畜的飲水困難,治理小流域7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53平方公里。實施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完成造林面積72.67萬畝,封山育林面積33.49萬畝。特別是完成退耕還林56.45萬畝(其中退耕還林22萬畝,荒山造林34.45萬畝),惠及22個鄉鎮、3.73萬戶、16.3萬人,為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推進勞務經濟、促使畜牧業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農業經濟發展優勢條件

  民和縣轄22個鄉鎮、312個村,總面積1890.8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4萬畝,其中水澆地19.3萬畝,淺山耕地35.85萬畝,腦山耕地8.87萬畝。總人口39.58萬人,農業人口35.98萬人,佔總人口的90.9%,農村勞動力17.16萬人。年日照時數2400-2600小時,年均氣溫9℃,年降水量340毫米,無霜期170-200天,平均海拔2100-2500米,全縣水資源總量為2.58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21.1%。

  三、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

  (一)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全縣現有耕地中80%為山旱地,十年九旱,各種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同時小型水利設施老化、失修嚴重,制約著特色農業的發展。

  (二)農業產業化水平低。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起步較晚,缺乏與農民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實體,現有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實力弱,輻射帶動面不大,農畜產品市場和流通服務組織不健全。

  (三)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農村飲水難、行路難、通訊難的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基礎教育、醫療衛生投入不足,文化宣傳陣地和隊伍建設滯後,計生基礎建設薄弱,社會保障體系和制度不夠完善。

  四、推進特色農業經濟的幾點思考

  (一)積極推動特色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結合本地實際,注重特色農業區域佈局,加快推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在佈局上,川水地區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和經濟林;淺山地區變對抗性農業為適應性農業,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腦山地區積極發展雜交油菜等適宜生長作物。以設施溫棚建設為重點,在全縣川水溝岔地區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畜牧業方面,繼續培養肉牛、肉羊兩大優勢產業,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養殖基地。

  (二)大力培養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堅持用工業化和生態環保的理念推動特色農業發展。以威斯頓馬鈴薯精澱粉加工、湟乳乳製品加工等企業為龍頭,透過專案扶持、招商引資等方式,積極培育和發展馬鈴薯澱粉、玉米、亞麻、胡蘿蔔濃縮汁等精深加工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經濟效益。積極構建企業與農戶、農戶與組織之間多種形式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穩固的購銷關係。加快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培育農村經紀人隊伍。

  (三)完善農業服務制度。加快縣、鄉、村三級資訊服務體系建設,建立農業信心平臺,引導農民增強市場意識,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積極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工作,大力實施“綠色證書”培訓、“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新型農民”創業培訓等培訓工程,抓好先進適用技術的進村入戶。

  (四)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緊緊抓住國家對農村政策傾斜的機遇,重點抓好水利、生態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加強水利、道路、電力、通訊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切實加強林業生態建設,認真實施腦山水源涵養區、淺山水土保持區、溝谷經濟林區、城鎮綠化區等重點區域林業建設工程。

【特色農業促進思考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