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會變的小手套》評課稿

《會變的小手套》評課稿

《會變的小手套》評課稿

  今天聽了吳老師的《會變的小手套》這一課。

  《會變的小手套》是二年級美術教材中的一節“設計.應用”課程。吳老師重視激發學生運用身邊常見的材料進行有趣的創造,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能力。本課要求學生達到的教學目標是:

  1、感受適形造物的藝術表現手法,引導學生大膽地進行創作,透過對手套簡單的新增創作出某種新形象。

  2、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動手能力和創造思維的能力。

  在課的開篇,吳老師以課堂生活化的教學匯入抓住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事物展開接近了學生與老師的`距離,也引出了這節課的內容,這是再自然不過了。學生也很感興趣,所謂“興趣是學習的前提”,整節課學生愛學、想學、主動去學,這是我所欽佩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吳老師以手套兄第的口吻開始遊戲,將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合情合理的展開。在學生感興趣的遊戲中,透過發散性思維獲得新的形象。這些新形象經過簡單新增,裝飾就會變成各種活潑可愛的小動物。這樣的教學方法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實在是妙!

  我認為美術教學中可以採用生活化傾向的教學手段。透過學生熟悉的各種生活元素把基礎知識、技能技巧、作品欣賞和綜合評價整合串聯起來,以激發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總結《會變的小手套》的聽課心得。我覺得在美術教學中成功地運用生活化傾向的教學手段。需要把握好發現、 體驗和創造生活美三個環節。

  1 、如何發現生活中的美。“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美術課堂教學走向生活化有兩種形式:一是走出去。 帶領學生走進廣闊的大自然、觀察、寫生、欣賞,發現大自然的美;二是帶回來, 結合課堂教學需要, 把生活中的素材帶到課堂上來。吳老師的課正是把學生熟悉的手套引入課堂,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的審美情趣。

  2、 如何體驗生活中的美。我認為可以分三個方面來講:一是多媒體。 藉助多媒體的展示、演繹、比較等功能. 真實地還原生活景象。給學生以跨越時空的視覺、聽覺衝擊,直觀地體驗美。二是實物。課前有針對性地準備教學需要的實物用品, 透過展示、欣賞、 解讀來體驗實物所承載的藝術美。三是學生作品。 透過現場展示學生創作的作品, 在綜合評價中去發現、體驗美的存在。只有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美, 並且有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才能激發起持久的學習熱情。因此,美術教學生活化,不是簡單地讓生活走入課堂,而是要讓生活之美走入課堂.讓生活之美與藝術之美融為一體。

  3、 如何創造出美的作品。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要為學生留出思考和想象的空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各種生活化元素串聯整合起來.使之服務於整節課的教學目標。吳老師透過手套的一系列變化,把學生熟悉的生活元素串聯起來,發揮了學生想象思維,作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透過聽師傅的課,向師傅學習。我想一堂成功的美術課,不僅要合理借用生活化素材。使課堂形式活潑、新穎。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展開,而且要善於透過一個或幾個主題把各種素材綜合運用起來,做到編排有序,使用得當。吳老師這一課留給我很多思考和回味的東西,這將成為我前進路上的明燈,指引我今後教學的方向。

【《會變的小手套》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