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金融/投資/銀行/保險/財會> 從比較優勢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時態

從比較優勢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時態

從比較優勢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時態

  摘 要:對比較優勢與對外直接投資進行文獻綜述,分析比較優勢與對外直接投資執行機制,從哪些 方面發揮我國比較優勢來擴大對外直接投資。

  關鍵詞:比較優勢;對外直接投資;縱向一體化生產;橫向一體化生產

  一、比較優勢與對外直接投資執行機制

  在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跨國生產在深度上日益細密,由過去的單一縱向一體化生產發展為縱向型、橫向型和混合型多種生產形式並存的新格局。對外直接投資總的趨勢是:戰後發達國家間的橫向直接投資、發展中國家間的橫向直接投資以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縱向直接投資大規模替代了原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單一縱向直接投資。縱向一體化生產透過產業迴圈機制,以內部化優勢、節約生產費用優勢和其他比較優勢為核心實行動態產業遞次轉移,在國際範圍內分工生產;而橫向一體化生產透過規模經濟、風險分散、產品差異等比較優勢在全球進行投資佈局。

  (一)比較優勢與跨國縱向一體化生產

  跨國縱向一體化是指跨國公司把生產和購銷過程的不同階段分佈於不同國家。跨國公司的全球運營體系把產業內分工的增值鏈放在全球不同區位,以利用專業分工優勢與全球協作網路的整合優勢實現資源投入與產出的最大化。石油公司在不同國家從事開採、提煉和零售等經營活動就是跨國縱向一體化的典型例項。

  第一,內部化優勢。一是實現最鞏固的交易保護機制。在縱向跨國一體化條件下,生產要素流程不再由各方在企業的外部加以實現,因而節省了簽定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種種相關從屬交易費用。二是有效節約市場定價成本。跨國公司縱向一體化後,討價還價己不再是均衡價格形成的必然過程,而是跨國公司在確定各分部收益,透過轉移定價法跨國性地轉移超額利潤過程中的內部平衡方式,由此實現的定價成本節約自然會有效降低跨國公司的市場交易費用水平。三是節約生產費用優勢。跨國公司實施縱向一體化直接投資追求的是由各工藝階段技術經 濟上的密切聯絡所導致的成本節約。

  第二,資源稟賦比較優勢。這是由於複雜產品不同部分的生產或同一部分不同階段、不同工序的生產對生產要素的種類和質量的要求不完全相同,而各種生產要素在世界各國的分佈存在很大差異,且有時差別特別大。跨國縱向一體化將恰當的生產活動佈置在恰當的地點,不僅能實現以上投入要素量的節約,更重要的還能實現價值上的節約,獲得總成本節約優勢。

  第三,縱向規模經濟比較優勢。透過聯合生產、銷售、購貨、會計等活動節約成本。透過聯合作業,可減少生產工藝的步驟、減少裝卸費用、運輸成本以及生產能力的閒置。

  第四,流動性障礙優勢。如果跨國公司獲得了其中任何一種效益,垂直一體化就能提高流動性障礙,使企業擁有較高的價格、較低的成本、較低的風險等壓倒非一體化企業的競爭優勢。隨著跨國公司全球內部銷售與生產的加強及資訊時代的來臨,國家間競爭力的重築不再單獨依靠某些產業的絕對完全佔有,而是根據綜合比較優勢與合作優勢,盡力參與並強佔產業中的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生產環節。而將低技術、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轉移給其他國家,由此形成的產業空間置換突破了原有產業空間置換的外向轉移,變為產業價值鏈的內向分割轉移。不參加跨國公司在這些產業的全球化生產與市場網路,就很難加入這些產業發展的主流,跨國縱向一體化的優勢也就無從獲取。這種跨國經營模式的優點在於透過相互協作可以在做大某一產業的同時,快速利用自身的有限資源力量投入價值鏈增值最快的環節,從而確保效率與收益最優。

  (二)比較優勢與跨國橫向一體化生產

  跨國橫向一體化直接投資是指跨國公司以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建立子公司,生產同類產品的經濟行為。跨國橫向一體化生產廣泛存在於製造業,跨國製造工業產業組織結構最重要的變化之一,是拋棄了裝配企業與零部件企業之間縱向一體化的生產組織形式,形成了跨國橫向一體化組織形式。

  第一,規模經濟優勢。隨著科技的進步,知識產品和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所佔比例越來越高, 這些行業的特點是規模經濟。具體說來,規模經濟來源於生產、採購、後勤、營銷等四個領域,規模經濟導致兩個結果:第一個是行業內貿易的出現;另一個是導致不完全競爭,從而導致發達國家在同一產業內的相互投資。

  第二,風險分散優勢。拉格曼、科恩等認為:橫向對外直接投資既是產品市場風險的分散化 ,也是生產要素市場風險的分散化。史蒂文斯認為跨國橫向一體化生產是對利潤最大化的補充,而不是替代。如果風險可以控制到較低,在國外投資比國內投資會更好。

  第三,產品差異優勢。西方國家對高檔消費品的需求呈上升趨勢,各國的同類產品各有其特 點,追求優質、個性化的`消費心理導致產業內雙向貿易。但貿易壁壘或產品運輸成本過高而 使貿易受阻時,產業內雙向直接投資成為一種必然選擇。

  橫向一體化的成果:一是全球資源的再配置和全球範圍內提供配套服務,極大提高了規模經濟以及由此而帶來的規模效益,顯著降低了成本;二是明顯提高了跨國企業的新產品創新能力和技術開發能力。亞太地區國家的產業結構升級和轉移,是世界範圍的國際產業分工由縱向向橫向發展的一個縮影。

  二、發揮我國比較優勢擴大對外直接投資

  在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我國應按照產業競爭力培育、區位比較優勢和總體優勢等原則,充分發揮小規模、適用性技術優勢、勞動力稟賦和人才優勢以及海外華人網路優勢等微觀主體優勢,同時挖掘出資源開採、工程承包、傳統制造業、民族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比較優勢,擴大我國對外直接投資。

  第一,小規模、適用技術優勢。我國許多中小企業具有規模小、專案小、勞動密集型技術, 相對於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我國所提供的中等水平的成熟、實用技術對它們更具有吸引力,我國可以透過海外直接投資方式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第二,勞動力稟賦優勢和人才優勢。我國勞動力稟賦比較優勢明顯,表現為勞動力成本低廉 。凝聚到原材料、零部件、成品和半成品中的勞動價值,可隨“走出去戰略”中的資本投入轉移到國外,帶動勞動力比較優勢的發揮,其中包括不斷上升的腦力勞動和知識創新產品。

  第三,產業比較優勢。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體現於勞動力價格的相對低廉;資本密集 型產業的優勢在於建立在堅實工業基礎上的較高的製造加工能力;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優勢在於國家體制保障下的科研開發能力。從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部門主要是傳統制造業部門。我國傳統產業如服裝、文體用品、皮鞋、食品加工和製造、傢俱製造、金屬製品和塑膠製品等行業有相對比較優勢。

  第四,大力發展勞務輸出型工程承包、資源開採業和貿易運輸業。大量低廉的勞動力是我國 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比較優勢之一。一方面,透過到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資源較豐富國家興辦油田、礦山、森林採伐等資源密集型產業,繼續保持我國在資源密集型產業開採和開發方面的比較優勢;另一方面,在海外開展勞務型工程承包,既促進就業,又帶動國產裝置、材料等相關行業的出口和發展。

  第五,將邊際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為國內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一定的資金和空間。基於比 較優勢原則,目前我國的跨國投資區域應當從發展中國家開始,走製造業帶動服務業的實業化道路。

  第六,我國應抓住WTO的機遇開放銀行、保險、證券和金融資訊市場的機遇,積極培育和發 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服務行業。

  第七,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殊工藝技術和產品效用優勢,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提供了廣闊市場 。我國有科學儀器、工藝美術品、稀土原料、絲綢紡織品、食品飲料等傳統產品在美國和西歐頗具競爭力,這些商品以質優價廉取勝。

  總之,我國應該根據群體比較優勢,以民營企業作為主力軍,大力發展我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

  參考文獻:

  [1]J.H.Dunning,intem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 Allen and Unwin.,1981.

  [2]M.E.Port,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The Free Press,1990.

  [3]程惠芳.對外直接投資比較優勢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書店,1998.

  [4] (美)劉易斯.威爾斯.第三世界跨國企業[M].上海:上海翻譯出版社,1986.

  [5]王學鴻.國際直接投資理論:裡丁學派和日本學派[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1999,(02).

  [6]王學鴻.世紀之交跨國公司生產經營方式的十大趨勢[J].經濟問題,1999, (10) .

  [7]王學鴻.雲南企業到東盟國家跨國經營的問題與對策[J].東盟論壇,2002,(02).

【從比較優勢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時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