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總結範文> 初三物理力學核心考點總結

初三物理力學核心考點總結

初三物理力學核心考點總結

  一、質量:

  A.質量是物質的屬性,不隨物體形狀、位置、狀態的變化而變化;

  B.質量是決定慣性大小的唯一因素,質量越大慣性越大;

  C.質量的國際單位是千克(kg),常用單位克(g);

  D.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注意天平需放置在水平桌面,然後調節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測量時被測物體放左盤,砝碼放右盤(左物右碼),讀數時物體的質量等於砝碼質量加遊碼質量;

  E.質量的估計;

  F.質量與重力的關係:G=mg,由於g與高度、緯度有關,故同一物體在不同地方的重力不同,但質量不變。

  二、密度:

  A.密度是物質的特性,密度反映了: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

  B.密度的計算公式:ρ=m/V=?m/ ?V(?表示變化量)

  C.固體與液體密度的測量,一般使用天平和量筒法,若只有量筒或只有彈簧測力計一般採用浮力法。

  三、機械運動:

  A.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m),時間的國際單位是秒(s),實驗中長度一般用刻度尺測量,時間一般用秒錶測量;

  B.描述物體的運動狀態需選定一個參照物,選取的參照物不同,運動狀態不同,即運動和靜止具有相對性;參照物的選取是任意的,但不能選自身,一般選地面;

  C.比較運動的快慢方式有三種,分別是相同時間比較路程,相同路程比較時間,或比較單位時間運動的路程;

  D.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公式為:v=s/t;速度具有大小和方向,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變的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

  四、力的概念:

  A.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B.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點,物理學中用力的示意圖或力的圖示法描述力(會受力分析),力的單位是牛頓(N);

  C.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體發生形變或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力的三要素均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D.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E.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即兩個物體互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它們同時產生同時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五、重力:

  A.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但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不是重力;

  B.重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即G=mg;

  C.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即指向地心(畫重力方向:與水平線垂直)

  D.重力的作用點為重心,重心可以在物體上,也可以不在物體上,薄板的重心可以採用懸掛法確定;

  E.降低重心可以增加穩度。

  六、彈力:

  A.彈力產生的條件:接觸、彈性形變(擠壓);

  B.常見的彈力為:拉力、推力、壓力、支援力等;

  C.彈力的大小與形變數大小有關,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彈力大小與彈簧的形變數(伸長量或壓縮量)成正比;繩子的拉力大小一般透過力的平衡或功與功率的公式求解:F=W/S或F=P/v;壓力支援力的大小一般透過力的平衡或壓力公式F=PS求解;

  D.繩子或彈簧的彈力沿繩子或彈簧的伸縮方向,同一條繩子或彈簧各處彈力大小相同;壓力與支援力的方向垂直於接觸面,指向受力物體。

  E.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及其實用。

  七、摩擦力:

  A.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有彈力、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

  B.摩擦力的分類: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

  C.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為壓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與接觸面的大小無關;最大靜摩擦力近似等於滑動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初中階段一般透過力的平衡求解;

  D.推一個物體沒有推動,不是由於推力小於摩擦力,而是由於推力小於最大靜摩擦力,沒有推動(即靜止)說明推力大小等於摩擦力。

  E.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或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而不是與運動方向相反;摩擦力並不一定是阻力,有時可以作為動力。

  八、牛頓第一定律:

  A.物體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時,物體將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B.物體運動狀態改變一定受到了力,但物體受到力運動狀態不一定改變,有可能發生形變;

  C.慣性是使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而力是使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物體雖然有慣性,但受到力後運動狀態仍將會改變;

  D.所有的物體都具有慣性,慣性的大小隻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九、力的平衡:

  A.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B.力與運動的關係:物體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或合力為零),物體處於平衡狀態(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反之,物體處於平衡狀態,那麼一定受力平衡。

  十、壓強:

  A.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是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

  B.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壓強大小等於壓力與受力面積的比值,計算公式為:P=F/S,壓強的單位是帕斯卡,簡稱帕(pa);

  C.求容器對桌面的壓強一般採用公式P=F/S計算,但對於柱形固體(直上直下),可採用P=ρgh;

  D.求容器對桌面的壓力一般根據力的平衡或F=PS求解;

  E.液體壓強的特點:液體壓強與液體的密度、深度有關;同種液體同一深度各個方向壓強相等,同種液體不同深度壓強不同;液體壓強的公式為:P=ρgh;

  F.求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強一般採用公式P=ρgh計算,但對於規則的柱形容器亦可用公式P=F/S=G/S計算;

  G.對於規則的柱形容器,若液體中漂浮或浸沒一個物體,則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強:P=F/S=(G液+F浮)/S容或P=P原+?P=ρg(h原+?h),?h=V排/S容;

  H.求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力,一般根據F=PS求解,但對於規則的柱形容器,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力等於液體的重力,即F=G液;若液體中漂浮或浸沒一個物體,則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力,等於液體的重力加液體對物體的浮力,即F=G液+F浮;

  I.在不規則容器中,比較液體對容器底部的壓力和重力的關係:若口大底小,壓力小於重力;若口小底大,壓力大於重力;

  J.固體壓強的變化,往往是由於疊加或切割,疊加或水平切割本質是由於壓力的變化,故一般採用?P=?F/S計算,對於柱體,豎直切割壓強不變;

  K.液體壓強的變化,往往是由於倒入(抽出)液體,或放入(拿出)物體,其本質是由於液麵高度的'變化,故一般採用?P=ρg?h計算,若是在盛有液體的柱形容器放入(拿出)物體,?h=V排/S容也可以利用?P=F浮/S容計算,但對於不規則容器中液體對容器底部壓強的變化,只能採用?P=ρg?h計算或比較。

  L.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托里拆利實驗測量了大氣壓強的數值,一個標準大氣壓為1.01×105pa;

  M.大氣壓強的數值與高度有關,隨著高度的增加,大氣壓減小;

  N.液體的沸點與大氣壓有關,氣壓升高,沸點升高,氣壓降低,沸點降低;

  O.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流速大的位置壓強小,流速小的位置壓強大。

  十一、浮力:

  A.一切浸在液體或氣體裡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對它向上托起的力,這個力叫浮力。浮力的產生原因:物體上下表面受到的液體(或者氣體)壓力大小不同;

  B.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所受液體向上、向下的壓力之差,等於被物體排開流體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

  C.浮力大小的計算一般採用阿基米德原理,但也可以利用力的平衡或F=PS來求解;若用彈簧測力計拉著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於重力減拉力,即F浮=G物-F;若物體漂浮在液麵上,則浮力等於重力,即F浮=G物;若物體漂浮在液麵上,且已知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h和物體的底面積S,可用F=PS來求解;

  D.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於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①若F浮G物,即ρ物ρ液,物體上浮;②若F浮G物,即ρ物ρ液,物體下沉;③若F浮=G物,即ρ物=ρ液,物體懸浮;④ρ物ρ液,沉底,G物=F浮+F(F為杯底對物的支援力、三力平衡);

  E.漂浮的重要規律:①漂浮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是它總體積的幾分之幾,物體密度就是液體密度的幾分之幾;②將漂浮物體全部浸入液體裡,需加的豎直向下的外力等於液體對物體增大的浮力。

  F.輪船的原理:增大排水量來增大浮力;潛水艇的原理:改變自身重力實現上浮和下潛;

  G.密度計刻度不均勻,刻度線從上到下,對應的液體密度越來越大。

  十二、簡單機械:

  A.槓桿的五要素:支點、動力、動力臂(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阻力、阻力臂(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B.槓桿平衡即槓桿靜止或勻速轉動,槓桿平衡原理: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C.判斷省力和費力的方法:動力臂大於阻力臂即省力槓桿,原因是根據槓桿平衡原理,動力臂大於阻力臂時,動力小於阻力;動力臂等於阻力臂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如天平;動力臂小於阻力臂即費力槓桿;

  D.定滑輪的特點是改變力的方向,動滑輪的特點是改變力的大小,如果不考慮滑輪的重力,使用動滑輪省一半力;

  E.組裝滑輪組時,採用“奇動偶定”的原則,“奇動”指的是當動滑輪上的繩子段數為奇數時,繩子的起始端在動滑輪上;“偶定”指的是當動滑輪上的繩子段數為偶數時,繩子的起始端在定滑輪上;

  F.滑輪或滑輪組問題中,求繩子上的拉力時,利用F=(G物+G動)÷n,其中n為承重繩的股數,也即連線上動滑輪上的繩子的段數。

  十三、功和功率:

  A.功的含義: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了一段距離,我們說力對物體做了功;

  B.判斷力是否做功的依據,即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一是受到力、二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

  C.功的大小的計算公式:W=FS,功的單位是焦耳(J);

  D.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表示單位時間內做功的多少,單位時間做功越多,即功率越大;

  E.功率大小的計算公式:P=W/t,對於瞬時功率,一般應用公式P=Fv計算;

  F.功率大小與功的大小沒有必然的關係,做功多並不意味著功率大,因為功率還與時間有關,反之亦然。

  十四、機械效率:

  A.有用功:根據人們使用機械的不同,有用功的計算也不盡相同。例如:①若使用機械的目的是提升重物,那麼克服物體的重力做的功就是有用功。設重物的重力為G,提升的高度為h,則W有用=Gh;若是在水面下提升重物,則W有用=(G-F浮)h;②如果使用機械的目的是在水平面上平移重物,那麼克服物體與水平面間的摩擦力做的功就是有用功。設摩擦力為f,物體移動的距離為s,則W有用=fs。

  B.額外功:對人們無用但又不得不額外做的功。由於滑輪與軸之間和繩與滑輪之間的摩擦以及機械的自重總是客觀存在的,因此額外功總是不可避免的。若是在豎直方向上採用滑輪組提升重物,忽略繩子與滑輪間的摩擦,那麼提升動滑輪所做的功即為額外功,W額外=G動h;

  C.總功是人們作用在機械上的動力所做的功。設動力為F,動力使物體移動的距離為s,則W總=Fs;如果動力對機械做功的功率為P,做功的時間為t,則W總=Pt;W總=W有用+W額外。

  D.機械效率的計算公式:η=W有用/W總×100%,它是一個比值,不會大於1,且沒有單位。E.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

  十五、機械能:

  A.動能: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做動能,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為質量和速度;

  B.勢能分為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重力勢能是由於物體被舉高而具有的能,影響重力勢能大小的因素為質量和高度;

  C.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動能和勢能之間可進行相互轉化。

【初三物理力學核心考點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