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王崧舟《望月》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王崧舟《望月》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王崧舟《望月》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運用課堂實錄教學,不僅給老師起到了示範作用,而且也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透過課堂實錄我們可以學習名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學習他們先進的教學理念,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王崧舟《望月》第一課時教學實錄,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聯絡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亮和小外甥對月光產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3、透過朗讀訓練,激發學生主動積累詩句的興趣,啟發學生展開幻想的翅膀,用童心去感知世界。

  教學重點:

  激發學生主動積累詩句的興趣,理解文中描寫月光和小外甥對月光產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教學難點:

  啟發學生展開幻想的翅膀,用童心去感知世界。

  教學過程:

  第一版塊:課前談話

  師:同學們,告訴老師你們是哪個班的?

  生:五(2)班

  師:早聽說你們班個個都很聰明,能不能幫老師解決一個問題?老師小時候總會望著月亮出神,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生:因為月亮裡面有嫦娥姑娘。

  師:是嗎?原來月亮裡面有仙子啊!

  生:因為月亮很美。

  生:月亮會讓人想起家鄉……

  師:小時候大人們總說不能用手指指著月亮,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生:聽大人們說會爛耳朵。(眾笑)

  師:是啊!直到現在我也不敢指著月亮。自古以來,月亮在人們心目中都是神聖的、聖潔的。月亮還被人們寫成了一首首經典的詩詞、一篇篇優美的文章。

  自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這種感情的培育,不僅依靠精美的課本,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現代化的網路教學,更要緊緊地依靠教師——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課堂上,語文老師儼然是一本精緻、大氣的語文課本,其一言一語,要散發著濃濃的語文味。成功的語文教學,應從教師的言語開始,從課前的談話開始。課前談話,不能僅以幽默詼諧博大家一笑,還應具有很明確的語文學習目標,否則,就顯得粗俗,不自然。

  第二版塊:教學“眼中月”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著名作家趙麗宏寫的散文

  生:齊讀課題:望月

  師:(出示:江月圖)繼續引導讀,創設意境:看,晴朗的夜空,一輪明月映照著江面,是那樣的寧靜而優美,此時此刻,我們正沐浴著月亮的清輝,讓我們一起輕輕地讀課題。

  生:輕輕地讀課題《望月》

  [自評:從讀題開始就調好入境的弦,定好感覺的調,走進文字是需要心境的。]

  師:、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這篇課文圍繞課題重點寫了哪寫人眼中的月?

  生:課文重點寫了“我”、詩人、小外甥眼中的月。

  師:

  (板書:我、詩人、小外甥)

  師:

  我眼中望見的月是怎樣的?請同學們把書開啟,自由地讀一讀第二自然段。

  (CIA出示丈中第二自然段)

  生:靜心細讀課文。(約3分鐘)

  師:老師發現這位同學剛才讀的特別投入,就請你為我們讀一讀這段話,好嗎?生:學生讀第二段。

  師:聽了你的朗讀,老師就彷彿看到了一片優美的月色,真好!

  師:同學們,你們聽出了嗎?整段話其實就是圍繞哪一句來寫的?

  生:這段話是圍繞第一句來寫的。

  師:大家同意嗎?(在電子白板上畫出第一句)那圍繞這句話作者分別寫了哪裡的月色呢?

  生1:作者寫到了江面的景色。

  生2:還寫到了江兩岸的景色。

  師:作者由江面寫到江兩岸,由近到遠地為我們描繪了月下江畔的景色。同學們,這段文字你們都能讀懂嗎?瀏覽一下這段話,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出示第二段)

  【自評:閱讀教學到了高段要注重篇章意識,注重從整體入手,便於學生對內容有整體的把握。這段文字描寫了月光灑落在江上情態,寫得自然、巧妙。此節的寫作,由上到下,由近及遠,逐步推演,極有順序,是學生寫景學習的最佳範筆。老師們忽略不得。

  】

  生:默讀,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後紛紛舉手。

  師:誰來說說,你有哪些字詞不理解?

  生1:“清輝”是什麼意思?

  師:哪位同學知道,“清輝”在文中其實指的就是什麼?

  生:“清輝”在文中指月光。

  師:此時的月光是那樣的純淨,那樣的皎潔,這樣的月光又稱為“清輝”。還有不懂的嗎?生2:“剪影”我不懂是什麼?

  師:剛開始老師也不太明白,後來看了幾幅照片,就知道了。請同學們看幾幅照片。(投影出示群山剪影的畫面,兩幅是日落以後山和樹的剪影。)什麼叫“剪影”懂了嗎?

  生:月光下,那遠處的山和樹林看不清,只看見黑色的輪廓。

  師:真聰明,一看就明白了!還有嗎?

  [自評:“剪影”是個實詞,對於類似的詞語,最好的理解方法是把它所表達的客觀事物戰士在學生面前,或者透過敘述,啟用學生頭腦中的圖象。]

  生:生:“蘆蕩”

  師:誰知道?

  生:江邊長了很多蘆葦。

  師:應當再加三個字——江邊長了很多蘆葦的地方。

  師:還有嗎?如果沒有,老師問你們一個,這兒為什麼用“鍍”而不用“鑲”?

  生:“鍍”指整個都有,而“鑲”只是指邊上有。

  師:你說整個都有,都有什麼?

  生:都有月光。

  師:哪裡都有月光?

  生:黑色的剪影上都有月光。

  師:是啊!遠處黑色的剪影原本並不好看,可是在月光安詳的映照下顯得那樣靜謐、柔美。文中有一個詞用得特別傳神,你們發現嗎?

  生:是“安詳”。

  師::“安詳”可是個讓人心動的詞,這個詞本是形容人的神情十分平靜,很從容,用在月亮身上,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很有情,彷彿月亮也有了生命。

  生:我感覺月亮彷彿也像母親一樣讓人親切,溫暖!

  師:是啊,此時的月亮就像是一位慈愛的長者,她用自己的清輝裝扮著這片大地。這就是作者藏在文字裡的一處微妙而美好的情思!

  你敏銳的捕捉到了,真好。

  [自評:

  “安詳”一詞中賦予月亮以生命。此時的月亮是有情的,如果把她教成“這是一個擬人句,把什麼比作什麼?這樣比喻的好處是什麼?”則索然無味。像這樣不露痕跡地引領孩子進行脫俗的品味,學生在老師潛移默化中進入了美的境界。]

  師:

  詞語理解了,我想你們會讀得更好。請大家再次默讀這段文字,想一想,假如讓你用一個詞來形容今晚這江上的月色,你會用哪個詞?

  生:靜讀思考。

  師:誰來說說?

  生:這是一片寧靜的月色。

  師:請把你的感受帶進去讀這段話。

  生:有感情的朗讀這段話。

  師:你會用那個詞來形容今晚的月色?

  生:我想用“優美”形容今晚的月色。

  師:也請你讀一讀這段話,讀出這片優美的月色。

  生:有感情的朗讀這段話。

  師:讀這段話要慢一些,低一些就更優美了。你還覺得這樣的月色如何?

  生:我覺得這樣的景色很安詳。

  師:你能讀出這樣的安詳嗎?來試試。

  生:練讀。

  【自評:同一段文字,在不同人的眼裡,感受是不一樣的。讓學生各自帶著自己的感受去讀,是對學生獨特感受的尊重,也是對文字內涵的一次深情回望。】

  師:這段優美的文字,我們品味出了寧靜、優美、安詳,真好呀!這樣的月色,這樣的文字,你覺得最適合咱們班誰來讀?

  生:錢添添。

  師:那就請錢添添為我們朗讀這一段,老師再給你一點音樂,相信你會讀的更好。

  生:配樂朗讀(學生讀的很有感覺)

  師:你不但自己欣賞到了這片優美的月色,還把這片月色送給了我們,謝謝你!讀的真好,同學們,其實只要我們帶著自己的體會去讀,都能讀好,它適合我們每個同學讀,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聲音裡就會有一片獨特的月光。讓我們伴著音樂一起讀出這片江上月色。(配樂、齊讀)

  生:齊讀。(在配樂下讀的很有感情)

  【自評:讓學生推薦朗讀,表面看上去只是關注到了個別優秀的學生,或者是聲音比較柔和的學生,似有一定的侷限性,可老師話鋒一轉,強調內心的感悟能帶來獨特的一片月光,從而強調適合每一個學生。這樣的導讀別具一格。】

  師:這段話寫的是什麼月?請你思考。看誰能把這個自然段讀成幾個字。

  生:明月。

  生:亮月。

  師:你們怎麼知道月是明的,月是亮的?

  生:用眼睛看到的。

  師:對,這節寫的都是作者用眼睛看到的月,是什麼月呢?——是“眼中月”。(板書:眼中月)

  第三版塊:教學“詩中月”

  過渡:沐浴在這明月的清輝下,作者今晚是睡不著覺的,而今夜難眠的不只是我一個人,還有誰呀?

  生:小外甥。

  師:他們現在在幹什麼?

  生:背詩。

  師:瀏覽3—13自然段,畫出我與小外甥比賽背的詩句。讀一讀。

  生:自讀畫詩句。

  師:誰來讀這些詩?

  生:讀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師:多美的詩句,誰還想讀。

  生:再讀。

  師:你看這每一句詩詞裡,都鑲嵌著一輪明月,月亮在這裡是什麼?

  生:白玉盤。

  師:在這又變成了什麼?

  生:地上霜。

  師:到了這月亮又是?

  生:半輪。

  師:你看,月亮在詩人的筆下是“多變”的。在有月的夜晚,詩人也是睡不著覺的,詩人借月在訴說著什麼呢?你能從上面的詩詞中隱隱約約感覺出來嗎?

  生:我從“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讀出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

  師:這是一輪思鄉之月。請讀出思鄉之情。

  生:誦讀這句詩“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我從“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感覺到了詩人的孤獨之情。

  師:這是一輪孤獨之月,請你讀出這份孤獨。

  生:誦讀詩句“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生:我從“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中讀出了詩人是憂愁的。

  師:這是一輪憂愁的月,把你的感受送進去讀。

  生:誦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師:月,在詩人的眼裡不僅是多變的,也是“多情”的。我們來一起有感情的吟誦這些多情的詩,多情的月!

  【自評:詩中“月”在詩人的眼中是多變的、也是多情的。由於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詩詞中,月亮這一意象表現出的意蘊也往往不盡相同,體現出其意蘊的豐富性。月亮這一意象在詩人們的心中有著多種不同的意蘊:幽美、純潔、淒涼、悲慘、悲歡離合等等,無不表達。月亮的不同意蘊,形成不同的審美意境,烘托出詩人們的不同情懷。在這方面,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有所感悟,有所積累。】

  生:齊誦詩句。

  師:“我”和小外甥比賽背得詩結束了嗎?

  生:沒有。

  師:你是從哪看出來的?

  生:這裡有省略號。

  師:這個標點好奇怪呀,是兩個省略號連用。你知道它表示什麼嗎?

  生1:表示省略了許多內容。

  生2:一個表示“我”說的,一個表示小外甥說的。

  師:看看它在文中代表哪段話?

  生:13自然段。

  師:這裡省略號是單獨成段的,表示整段話的省略通常用兩個省略號。看來呀!有月的詩多如繁星,我們也來學著比賽背有月的詩,好嗎?

  生:對詩……

  師:同學們,這裡寫的是詩人望到的月,那就是詩中月(板書:詩中月)看來,多情的詩人在有月的夜晚個個都失眠了,要不然怎麼會有這麼多有月的詩在人間傳誦。詩,和月光一起,沐浴著我們,使我們沉醉在清幽曠遠的氣氛中。不過現在我們還是回到江輪的甲板上,看看,在小外甥的眼裡月又像什麼?

  生:天的眼睛。

  第四版塊:教學“幻想中月”

  師:你看,這小外甥眼裡的月與“我”眼中的月,詩人眼中的月可就大不一樣了,小外甥眼裡的月讓我們感覺到什麼?

  生:有趣。

  師:是啊!月亮在小外甥的眼中是有趣的,它不但像天的眼睛,而且還會把小外甥從睡夢中叫醒,月亮困的時候,還會閉上眼睛,這些句子中的月亮都是小外甥幻想到的,都是幻想中月。(板書:幻想中月)

  師:小外甥幻想月亮是天的眼睛,這樣的.比喻使我驚訝,誰來讀讀這段話。(出示19自然段)

  生:朗讀19自然段。

  師:小外甥是怎樣說這番話的?

  生:是繪聲繪色地說的。

  師:你還會怎樣說?你說說看。

  生:我還會有聲有色地說。

  師:讀出你的有聲有色。

  生:朗讀這段話。

  師:你還會怎樣說?生:我還會栩栩如生地說。

  師:把栩栩如生送進去讀。聽了小外甥的幻想,你們感到驚訝嗎?說說你的想法。

  【自評:品詞析句永遠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語文教學不是花架子,要紮根於語言文字,學生要在品味、運用、朗讀中提高語文素養。】

  生:真的很神奇,因為每個月月亮都會圓一次,缺一次,小外甥就把它想象成眼睛睜一次,閉一次。

  師:是啊,小外甥彷彿在講一個現成的童話,豈止是童話,簡直就是一首童話詩。不信聽老師讀給你聽。(出示詩,配上音樂範讀)

  生:配樂朗誦。

  師:小外甥這樣的比喻讓“我”感到驚訝,小外甥的想象力更讓我感到驚訝。想象力就是創造力,有一篇文章,叫做《誰偷走了我們的想象力》,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想象力會越來越弱,要知道想象力對一個人來說是十分寶貴的,同學們,你們和小外甥年齡相仿,你們的想象力被偷走了嗎?在你的眼中月亮還像什麼?讓我們也插上幻想的翅膀,也來寫一寫關於月亮的詩,好嗎?看誰眼裡的月亮最有趣,最有意思,最出人意料?

  生:寫話。(寫一寫,檢查交流)

  【自評:讀寫結合永遠是閱讀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這是對文字的想象感悟,也是對學生語文能力的一次提升。】

  第六版塊:總結全文,點明中心。

  師:同學們,望月這篇課文,先寫我獨自一人欣賞月下江畔美景,這是眼中的月;接著寫“我”和外甥背詩賞月,這是詩中的月;最後寫小外甥眼中的月兒,像眼睛,像天的眼睛,這是幻想中的月。作者“我”望見了三種月,你覺得哪一種月對他的(觸動、感染)最大?

  生:幻想中月!

  師:月亮的陰晴圓缺在小外甥眼裡猶如童話的世界,她是那樣的生動有趣,她不再憂傷、不再哀愁。在小外甥眼裡不光月亮是美好的(板書:美好),整個世界都是美好的。這對我的觸動和感染時最大的。因此讓我也對未來充滿嚮往,對明天充滿希望。(板書:嚮往)正如文章最後所說:“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個人。我久久凝視著月亮消失的地方,輕輕地展開幻想的翅膀……”

  生:齊讀最後一句:“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個人。我久久凝視著月亮消失的地方,輕輕地展開幻想的翅膀……”

  【自評:全文從今天月下美景的感染,到昨天古人之月的薰陶沐浴,步步寫來,慢慢盪漾著作者的心。最後小外甥眼中的明天之月、幻想之月引起我的好奇、驚訝,徹底激活了作者日趨麻木的心靈,激起了他對美好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作者最後對月亮展開的幻想,是最好的體現。可能也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所在。可以說,最後一節是作者對自己寫作主旨的揭示。凡是細心的讀者,都是可以品味到的。】

【王崧舟《望月》第一課時教學實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