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總結範文> 六年級下冊科學第一單元《微小世界》知識點總結

六年級下冊科學第一單元《微小世界》知識點總結

六年級下冊科學第一單元《微小世界》知識點總結

  1、(放大鏡)是人們常用的觀察根據之一。放大鏡是中間較厚、邊緣薄、透明的(凸透鏡),放大鏡具有(放大物體影象)的作用,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能把物體的影象(放大),顯現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使我們獲得更多的(資訊)。並被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和(鏡片的直徑大小)沒有關係,和(鏡片的凸度)有關。放大鏡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數也越大)。

  4、放大鏡正確使用方法是:(1)、移動放大鏡:觀察物件不動,人眼和觀察物件的距離不變,手持放大鏡在人眼和觀察物件直接來回移動,直至圖形大而清晰;(2)、移動被觀察的物體:把放大鏡移至眼前,移動觀察物件,直至圖形大而清晰。

  5、人類最早使用的凸透鏡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紀,英國一位主教格羅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裝置的應用,他的學生(培根)根據他的建議,設計並製造出了能增進視力的(眼鏡)。

  6、使用觀察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如透過(放大鏡)能觀察到蒼蠅的(複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內側)、蝴蝶的.翅膀上佈滿彩色小鱗片是(扁平的細毛)

  7、昆蟲的“嗅覺”很靈敏,據說是因為它們的(觸角),觸角就是它們的(“鼻子”)。

  8、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影象放得更大),這就是早期的(顯微鏡)。(顯微鏡)的發明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大飛躍,把人類帶入了一個(微觀世界)。

  9、食鹽、白糖、鹼面、味精的顆粒都是(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人們把這樣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10、許多岩石是由(礦物晶體)集合而成。如花崗岩由(長石)(雲母)(石英)等礦物的晶體組成。

  1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體物質都是(晶體)或由(晶體)組成。晶體形狀(多種多樣),但都很有規則。有的晶體較大,肉眼可見,有的較小,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見。

  12、生物學家(列文虎克)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屬結構的(顯微鏡),發現了(微生物)。為了看到更小的物體,人們又研製出(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大到(200萬倍)。

  13、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用自制的複合顯微鏡在世界上第一個看了(細胞)。

  14、顯微鏡主要由(目鏡)(調節旋鈕)(物鏡)(載物臺)(反光鏡)等組成。顯微鏡的使用步驟是:(安放)—(對光)—(上片)—(調焦)—(觀察)。

  15、實驗證明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實說明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

  16、(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細胞學說)的建立被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17、透過觀察我們知道電視機的螢幕其實是由許多(熒光點)主成,彩色螢幕的色彩是由(紅)(藍)(綠)三種顏色組成。

  18、蚜蟲喜歡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蟲的大小如(針眼),在(10)倍放大鏡下我們可以看清它的肢體,蚜蟲的天敵是(草蛉)。

  19、觀察工具發展的流程圖:

  肉眼— 放大鏡— 光學顯微鏡— 電子顯微鏡— 掃描隧道顯微鏡。

【六年級下冊科學第一單元《微小世界》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