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林/牧/漁> 《憫農一》名句賞析

《憫農一》名句賞析

《憫農一》名句賞析

  憫農一 唐 李紳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作者簡介]

  李紳(772-846),字公垂,排行二十,生於唐大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毫州。父李晤, 歷任金壇、烏程(今浙江吳興)、晉陵(今常州)等縣令,攜家來無錫,定居梅里抵陀裡(今無錫縣東亭長大廈村)。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15歲時讀書於惠山。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2首,內有"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譽為"憫農詩人".

  貞元二十年(804年)李紳再次赴京應試,未中,寓居元稹處。曾為元稹《鶯鶯傳》命題,作《鶯鶯歌》,相得益彰,流傳後世。元和元年(806年)中進士,補國子監助教。 後離京至金陵,入節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滿李掎謀叛而下獄。李掎被殺後獲釋,回無錫惠山寺讀書。元和四年赴長安任校書郎,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 元和十四年升為右拾遺。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學士,捲入"朋黨之爭",為李(德裕)黨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與李德裕、元稹被譽為"三俊".長慶四年(824年),李黨失勢,李紳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放逐期間,李紳寫了不少描繪路途艱險、發洩心中怨氣的詩文。自寶曆元年(825 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紳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處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為相,起用李紳任浙東觀察使。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東都洛陽的長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毫汴穎觀察使。開成三年八月,編《追昔遊詩》3卷,並作序。詩序歷述從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經歷。開成五年任淮南節度使,後入京拜相,任中書情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晉升為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居相位4年。會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位。後又出任淮南節度使。會昌六年病逝揚州,終年74歲,歸葬於故鄉無錫。贈太尉,溢文肅。作品流傳至今的有《追昔遊詩》3卷、《雜詩》1卷,收錄於《全唐詩》。另有《鶯鶯歌》,儲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

  [註釋]

  憫:憐憫。

  禾:禾苗。

  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的土。

  日當午:太陽當頭直曬的時候,指中午。

  汗滴:汗水往下落。

  盤中餐:碗裡的飯食。餐,飯。

  皆:都是。

  [譯詩]

  烈日當空時在田間鋤草,汗珠一滴滴掉在莊稼下面的土地上。有誰知道那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蘊含著農民的千辛萬苦。

  [賞析]

  前兩句既是對第一首的補充描寫,表明那廣種、豐收,都灑滿農夫的汗水;又以"汗滴"與米粒相似為契機,引出後兩句:"盤中"的"粒粒"米,來自農夫的滴滴汗,可是又有誰知道呢?

  這兩首詩一作《古風二首》。《唐詩紀事》卷三九載李紳曾以此詩謁呂溫,溫讀之,預言必為卿相。據此推測,此詩當作於早年。李?《詩法易簡錄》稱"此種詩純以意勝,不在言語之工。"其實不僅命意高卓,而且筆力簡勁,構思新穎,表現有力。第一首用前三句渲染廣種、豐收,滿眼富足景象,第四句突然反跌,令人驚心動魄。第二首以"盤中"映照"田間",以粒粒飯映照滴滴汗,"誰知"一問,悲憤欲絕。用寥寥四十字概括了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形象鮮明,激情噴湧,因而千百年來,傳誦不衰。(摘自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詩精選》)

【《憫農一》名句賞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