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聽語文公開課有感

聽語文公開課有感

聽語文公開課有感

  我們很慶幸地看到,語文課已走出“掌握生字新詞──分段概括大意──歸納中心思想──分析寫作特點”的教學沼澤。但是,我們又不無遺憾地發覺,語文課又陷入了過於拘泥教學參考書和課本知識點的新的教學泥潭,究竟──

  某市中學語文青年教師研究會會員大會暨中學語文學科第三次教學研討會正在舉行,這次研究會設定的中心是記敘文的閱讀和學法指導。會議的主要內容為聽課,依次為《八隻小貓》(兩人先後上此課)、《白楊禮讚》、《過萬重山漫想》、《致橡樹》。前兩篇為初中課文,後兩篇為高中課文。五位老師或是市教壇新秀,或是曾在市優質課評比中獲過獎,可謂都是全市中學語文教學的'精英,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本地區中學語文的教學水平。

  在引入課題時,第一位先拿出四件工藝品讓學生看了一眼,然後寫下題目“八隻小貓”,相當勉強,有一種油水分離的感覺。第二位由英語中的“中國”即“瓷器”說起,並展示五隻瓷小貓,後板書課題,比較自然,卻明顯模仿別人。第三位大概是為了突出政治,從“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轟炸中國駐南使館”說到“白楊禮讚”,相當牽強。第四位提問《過萬重山漫想》能否改為《過萬重山》就算匯入了。第五位說“美即詩”、“詩是文學的靈魂”,後板書“致橡樹”。

  可以說除了第二位老師的匯入較為貼切一點之外,其他幾位的引題純粹是做做樣子,成了一種遊離於內容之外的形式。其實,作為公開課來說,學生們一般已經知道要講的課文,還需要假惺惺繞圈子嗎?一些文章把“導語”的作用說得神乎其神,不恰當地誇大了導語的功效,才使得有人絞盡腦汁地編排導語。

  匯入新課之後,接下來就是讓學生帶著一連串的問題默讀課文,或聽課文朗讀錄音,或聽教師範讀。其目的就是要求學生按照所提的問題,找出課文中的關鍵詞語和重點段落,好讓老師接下來講解分析。找不到沒關係,老師可以一步一步地引路,直至“入甕”。

  或許你打算不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但一定會有人說你是十足的外行。可我們平時閱讀時都帶著問題嗎?想必不是,也不可能,帶著問題去聽讀課文卻是語文課慣用的伎倆。學生邊聽讀邊思考,讓學生開動腦筋,多好的願望呀。可這樣一來,聽讀時就難以仔細欣賞課文了。因為要回答老師的問題,要留意與問題有關的語句,這就難免要破壞文章的整體感,此時的課文已經被問題肢解得支離破碎。當然,聽讀課文是實實在在的必要,但一定要解決什麼問題也太急功近利了。從某種意義上也就難免破壞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文章的藝術性。

【聽語文公開課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