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圖形影象/多媒體> 語文教學要防止過分依賴多媒體

語文教學要防止過分依賴多媒體

語文教學要防止過分依賴多媒體

  當前中學語文課教學的主要問題還是受制於應試教育,一切面向考試,搞題海戰術,把活生生的語文課當作技術剖析,講得太多,太死板,限定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毫無興趣。雖然實施課改已十年,很多學校還是老一套,我行我素。明知這樣不好,但又覺得無奈,一味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我在一些文章中既同情、又批評過這種“無奈”:人人都抱怨,又人人都參與,那什麼時候是個頭?當然,我們也看到課改中出現的另外一種偏向,那就是形式主義。這裡不妨重點說說。

  課改如果作為一場“運動”,很容易產生形式主義。有些地區檢查課改,動不動就是查什麼“硬體”是否達標,比如統計做了多少課件、多媒體使用率多高,等等。這種機械的一刀切的要求並不利於教學質量的提升。北大附中程翔老師在他新出的書《一個語文教師的心路歷程》中,對此曾提出過質疑。書中對於過分強調語文課的多媒體運用,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認為閱讀教學主要是以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直接閱讀來完成的,過分依賴媒體中介,可能會破壞閱讀中的語感,限制想象力。多媒體的運用必須適度。我覺得這個意見值得重視。

  就拿閱讀教學來說,目前爭議也是比較多的。傳統的教法是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歸結到教師的答案上來,答案往往是單一的。這容易把學生當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抹殺了個性和創造性。現在強調要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個性,打破了以往比較死板的教學模式,肯定是個進步。不過,在教學實踐中,到底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如何引導處理學生不同的閱讀體驗?閱讀理解的“多義性”有沒有一個度?教師應當起到什麼作用?這些問題可能困擾著許多教師,值得深入探討。從程翔老師在北大附中的教學實踐看,閱讀教學固然要尊重學生的體驗,允許多義的理解,但不能放任,教師的引導很有必要。程翔老師借鑑當代西方的讀者接受理論,提出一個“基本理解”的概念,來概括閱讀教學“放開”所必需的“度”。他認為學生的閱讀體驗很寶貴,是教師指導閱讀的'基礎,但不要忘了必須將學生的體驗感受加以提升。

  所謂“閱讀教學”,就是要指導學生閱讀,是一種教學行為。學生的閱讀有別於一般的閱讀,它必須受教學目標的制約,是一種“不完全自由閱讀”。我覺得這種觀點有助於課堂教學中處理好閱讀理解“多義性”的問題。閱讀教學的目的既不是單純尋找單一的作者“原意”,那容易限定學生的思維;也不能停留於讓學生髮表各自感受,而是要實現對課文的“基本理解”,既放得開,又收得攏,最終落實到閱讀能力的提高上來。中學語文的閱讀教學畢竟有別於文學批評,不能徑直把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文學批評的理論移植到閱讀教學中來。這種提醒是很重要的。這不只是閱讀教學方法問題,也牽涉到對語文教學改革理念某些深層次的理解。既不要只想著考試,把語文課當作技術剖析,講得那麼沒有味道,又不能為了“放開”而天馬行空,無所落實,這就要有平衡。有水平的老師才懂得平衡。

【語文教學要防止過分依賴多媒體】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