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有感散文隨筆
不知在什麼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則小故事,內容大概是:一個年輕人偶然撿到一頁紙,他看了一眼,發現寫的很有趣,把這頁看完之後還想知道結局怎麼樣了,就費盡周折找到了這本書,痴迷的一口氣把它讀完了。從此,年輕人不僅被小說迷上了,人生軌跡也發生了難以想像的變化,他後來成為有名的小說家。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這個年輕人就是馬克·吐溫。
我曾經讀過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比較喜歡他幽默的文風,看了這則故事後就到新華書店買了《馬克·吐溫自傳》。看了《馬克·吐溫自傳》後,我多多少少有點失望,在這本《馬克·吐溫自傳》裡,並沒有提及我感興趣的那部分內容。
《馬克·吐溫自傳》是作者要求自己死後才能出版的,可見這本自傳的真實性是無可非議的。
我看書有個不好的毛病,對於不感興趣的章節有點像完成任務,很多時候要強迫自己往下看,看了大半後才會真正的激發興趣,越看越想看,加快速度看完。這本書也不例外。
讀《馬克·吐溫自傳》的前半部分,我的腦子像攪了漿糊一樣。這篇傳記既沒有像《林肯》那樣按時間順序寫,也沒有按成長曆程寫,我懷疑是不是馬克·吐溫先生想到哪兒就寫到哪。它沒有小說的華麗,章節讀起來頗為吃力,我偶爾有放棄讀下去或跳過此節的念頭,最後還是堅持讀完了。當然,就像我前面說的,讀到一大半的時候,我一下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兩天晚上沒有照常出去散步,迫不及待的讀完了它,而此書前面的章節我花了二十天時間,還讀的心不甘情不願的。
有些書只讀一遍的話,你永遠無法瞭解它的精髓所在。
《馬克·吐溫自傳》值得去多讀幾遍,文中有很多箴言妙語,讓人禁不住沉思良久。比如: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無論你得到什麼,總得付出代價。往往你付出的,比你得到的要多出百分之五十。如果受惠於人,付出的則必須是百分之一千。事實上,感激之情是一項債務,它在不斷積累,就像是敲詐勒索,你越付得多,敲詐得越多,終於你會意識到,人家對你的好,會成為一種禍害,你但願沒有這樣的事才好。”
“做生意有一定的規矩和習慣,那並不錯,但是文人的名譽就是生命,經濟上可以貧窮,但品德上不能貧窮。”
“榮譽不是法令所能約束得了的。”
“我決不會去說服我自己,去使用我得來的.來路不明的錢。”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的懲罰,嚴厲的懲罰,永久的懲罰,從來都是落在不該受懲罰的人身上。”
“我們下意識中,都有一種衡量別人的標準。如果仔細想一想,這標準其實非常簡單:凡是我們自身所不具備的優秀品質,而別人具有,我們會欽佩他、羨慕他。英雄崇拜便是由此而起。我們心目中的英雄所做的,往往是我們加以認可,而因為自己做不到,感到遺憾並暗地裡引以為羞的事。我們在自己身上,找不到多少可以引以為豪的東西,我們總是私底下希望自己像某某人那樣。假如人人都對自己滿意,天底下便沒有英雄了。”
《馬克·吐溫自傳》描寫最多的是人物,而不是事件。人物有馬克·吐溫先生的親人、朋友以及傷害過他的人。文中描述的出版商,狡詐的讓人恨得牙癢癢,馬克·吐溫先生總是選擇寬容的對待,不是害怕他們,而是不屑於理會他們;對於親人和朋友,馬克·吐溫先生是情真意切的,有什麼危難他必會助一臂之力。比如對他哥哥奧里昂,馬克·吐溫先生十分清楚奧里昂的弱點,知道他最終會一事無成,卻一再的為滿足他的心願,給予精神上、物質上的大力支援。這恰好說明馬克·吐溫先生是一位寬厚、善良的男人。
馬克·吐溫先生的妻子充當著天使的角色,不管是馬克·吐溫先生還是他們的孩子們都非常愛她。她帶給馬克·吐溫先生的是不離不棄的愛情和無比真誠的友情,他們的好姻緣在這世上並不多見,讓人羨慕。另外,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我覺得也是堪稱優秀父母的楷模。例如:孩子犯了錯,讓孩子自己說出錯在哪兒,然後由孩子自己決定懲罰方法。我覺得這樣挺好。
看著看著讓我哭了的是下面這一段:
“他們告訴我,第一個前來哀悼的,是她那條德國狗。沒有人呼喊過它,它自己走來,後腿站立,前爪擱在臺架上,最後一次朝那張它最愛的臉久久的凝視著。隨後它默默地走開了。就像它默默地走來時一樣。它能夠領會發生的事。”
我彷彿看到了這幕場景。
【讀書有感散文隨筆】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