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清明節> 追尋先人的足跡清明節演講稿

追尋先人的足跡清明節演講稿

追尋先人的足跡清明節演講稿範文

  在世界的文明古國中間,只有中國的歷史是延續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歷史是延續的,一代一代的傳承,一代一代的保持了對民族先人的記憶。

  我們民族曾經生活在並不太廣闊的地方,但從中原遷到各地,遷到海外,在遷移的過程中,這個民族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在哪裡,沒有忘記先人走過的足跡,不管遷到什麼地方,都會記住自己的祖先。對大多數沒有文化的'人來說,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一代一代口耳相傳的記憶,就是有很多傳統的節日。這種記憶的節日傳承,最重要的就是清明,因為我們的古人相信他們的先人是永遠和他們在一起,靈魂永遠會關懷著他們的後人,所以,選擇一個春光明媚或細雨霏霏的節日,在最近的距離跟他們的先人交流。祭掃不僅僅是對親人表達孝心、愛心、感恩之心,更重要的是跟先人進行心靈的交流。正因為這樣,我們綿長的歷史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我們民族的記憶一直保持下來。

  每當清明我都會想起逝去的親人,我思念最多的是我的老師譚其驤先生,我一直保留著對他的記憶,因為他改變了我的人生。葛教授的話題是從清明是一個民族延續群體記憶的承載,說到了對先師的記憶。

  譚其驤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他被美國傳記研究所列為最近25年間對世界有重大影響的500位人物之一,其功績載入英國《牛津名人錄》,“先生主編中國歷史地圖花費了三十年,1982年又開始主編國家歷史地圖集。他一直跟我說,我恐怕時間不夠了,也許來不及完成,但你們一定要完成。1991年在我最後一次跟他交談時,他告訴我,人死了不要留下什麼東西,所以我死了以後,就把我的骨灰和夫人的骨灰一起撒到海里。同時他說我沒有多少積蓄,我準備了兩萬塊錢,你看怎麼辦。我跟他建議設立一個基金,他非常高興。就在那一次交談以後,他又發病了,再沒有恢復說話…我還清楚的記得,1992年除夕晚上,我到他病房,他看見我,微笑了一下,他已經不能說話了,只是緊緊的抓住我的手,我們就這樣坐著,也不知過了多少時間,錄音機裡他愛聽的崑曲轉了一遍又一遍…他沒有墳墓,但是他的生命已經融入自然,骨灰已經跟自然融為一體。”

  懷念自己的先師,回憶師生之情,經心靈的沐浴。師道尊嚴,老師的記憶會貫穿我們的一生,老師為我們的成長播下了最初的種子,飲水思源,因為是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我們人生價值觀念的主幹。

  清明,我們記住了那些已離我們遠去的人,也許他們名不見經傳,也許他們太過平凡,但在清明我們依舊心懷感恩的說起那些看似瑣碎的記憶,因為對我們而言,那是最重要的。

【追尋先人的足跡清明節演講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