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聽《漁歌子》一課有感

聽《漁歌子》一課有感

聽《漁歌子》一課有感

  前幾天,我參加了溫州市第五屆小學語文青年教師優質課展示評比活動的觀摩,一天下來聽了七節課,一個感覺:語文課終於又返樸歸真了,那些華而不實的形式早已被摒棄,有的只是紮紮實實的語言訓練。來自溫州育英國際實驗學校的官正華老師上的《漁歌子》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感覺收穫良多。

  《漁歌子》是唐代畫家、詞人張志和的一首詞。眾所周知,古詩詞的教學向來不易,傳統的古詩詞的教學通常分為“讀、講、背、默”四個環節,往往忽視了古詩詞原有的意境。而官老師這堂課的教學則充分體現了詩詞教學的厚度。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以賞畫、吟誦的方式,想象、理解詞的意境,豐對詞人張志和的認識,從而達到更加飽滿地理解《漁歌子》這首詞的目的。在本堂課上,官老師向我們展示了他幽默的教學風格,和一位優秀青年教師該有的紮實的課堂語言基本功,深厚的文化底蘊。

  上課伊始,官老師先讓學生認識了作者張志和,並猜測“張志和”這一名字的來歷,為體會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打下了基礎。教學中,官老師還讓學生說說“詩”和“詞”的區別,使學生進一步瞭解了詞的特點。最後一個環節的設計是本堂課的一個亮點,在這個環節中,官老師向學生介紹了另外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閒,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出,狂風浪起且須還。本首詞是作者張志和的二哥張松林為勸弟弟回家而作。

  師:你從詞中看出了什麼?

  生:哥哥勸弟弟早點回家……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

  生:不須歸。

  師:且須還。

  生:不須歸。

  師:你為何不歸?

  生:魚太肥了……

  師:據我所知,張志和釣魚從來不放魚鉤的`,能釣著魚嗎?

  生:好像不能吧……

  師:但張志和認為自己釣著了很多魚,你認為他釣著了什麼?

  在默契的師生對答中,學生對詞加深了理解,也進一步體會到了作者嚮往無拘無束、悠然自得的生活的情感。

  在把握預設和生成的關係上,官老師也儘量做到了完美。在課堂中,當官老師發現學生對詞的朗讀不盡人意時,他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適時調整了教學預案,在指導朗讀上花了一定的時間,保證了教學的有效性。

  官老師上課時的一些小細節也值得我們借鑑,如,讀詞時,要求學生做到字正腔圓等等。

  總之,官老師的這堂課為我們的詩詞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是值得大家學習和借鑑的。另外,我想說的是,文化底蘊是所有語文教師不可或缺的,閱讀應該是一條加深教師文化底蘊的途徑,就讓我們和學生一同加入到閱讀的行列中,一起去感受書籍帶給我們的無限樂趣吧!

【聽《漁歌子》一課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