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分數的意義的課後反思

分數的意義的課後反思

分數的意義的課後反思

  篇一:《分數的意義》課後反思(1258字)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小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我為了讓學生充分預習,提出了三個預習問題,並讓學生自己做學具幫助理解問題。這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能讓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真正體現“以學定教。”

  首先,我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說說生活中見到的分數,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找到新知與舊知連結點。然後檢查預習第一個問題“分數是怎麼產生的?”學生根據自己準備的學具說出了分數的產生,我再透過課件讓學生總結出分數的產生,再借助媒體手段向學生介紹分數的由來,適時滲透數學文化思想,使學生的思維開始了有效地“起跑”。

  接著我匯入課題,出示第二個預習問題:“你能舉例說明1/4的含義嗎?3/4呢?”這時學生紛紛拿出自己準備的學具,到黑板前像個小老師一樣講解1/4和3/4的含義,有的學生學具準備的真不錯。如,趙英琦畫了四個菠蘿,並分別剪了下來。 張羽含剪了一個正方形,並把它折成四等分,

  塗了不同的顏色表示1/4和3/4。當小老師的同學基本上能把1/4和3/4的含義講清楚。再透過小組討論總結出分數的意 義。在記憶分數意義時我又讓學生自己找出概念中特別注意的地方,並重點讀出來,背出來。這樣做學生喜歡,也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在做題時能特別想到注意的地方,能不出錯,或少出錯。

  儘管在講分數的意義時我重點和學生共同總結出都可以把什麼看作單位“1”,但在解決“把20本書平均分給4個小組,每組分( ),單位“1”表示 ( )”時,學生知道是把20本書看作單位“1”,可每組分1/4卻答 不對。我根據五年級學生正是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特點,讓學生在腦中出現20本書,然後把這20本書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四份,分給4個小組,每組分幾分之幾?學生很快就得出了正確的答案。對於課堂上臨時生成的問題,我採取了適合學生髮展的手段進行了教學。

  最後我出示第三個預習問題“什麼叫分數單位?分數單位是由什麼決定的?”這個問題學生預習的很好,能準確的答出來,並舉例說明。但在做題時 學生遇到了困難,“35/21 裡有( )個( ),”我根據課堂上生成的問 題進一步講解了分數的的分子和分母所表示的兩種含義,並臨時出了幾道類似的題讓學生個人回答和集體回答。使學生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節課我採取了“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效果是明顯的。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在這節課中我還注意培養了學生的傾聽能力,在課前我就提出了要求,學會傾聽,不要在別人沒回答完問題時就搶答。在小組活動前要注意聽老師把要求說完再活動。不要在教師沒說完要求就開始小組討論。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在師生、生生互動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篇二:《分數的意義》課後反思(1255字)

  1、《課標》中指出:透過數學學習,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在“分數的意義”一課中有如下體現:

  (1)師:我們透過平均分一個物體,得到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今天我們繼續研究分數,我們是仍然來分一個物體呢,還是試著來分一堆物體?

  生:分一堆吧。

  教師創設條件,由學生選擇教學的起點,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奧蘇伯爾說過:“影響學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學生還想知道什麼。”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自覺地成為學習的主體。

  (2)師:出示一個裝有蘋果的果盤,果盤上用布遮蓋,使學生能看到蘋果,但無法看到蘋果的個數。

  師:老師這裡有一堆蘋果,如果把這堆蘋果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2份,你們能根據已有的知識,說一說1份與這個整體之間的關係嗎?

  把蘋果蓋起來,無法看到蘋果的個數,這對小學生來說是有趣的,令人好奇的,雖然不好猜蘋果的個數,但部分與整體的關係還是比較清楚的,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抓住了學生的求知慾,更重要的是巧妙地鋪墊了平均分的一堆物品具體有多少個並不重要,重點要研究平均分份後,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2、《課標》中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分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課,在概念課的教學中更要注重數學活動的過程。本節課先後2次安排學生透過操作逐步經歷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分數的過程。

  (1)在複習階段設計了“用你手中的學具能得到哪些分數?”目的在於幫助學生複習回憶對分數的已有認識。

  (2)在學習新知階段設計了“請大家用紙袋內的學習材料動手分一分,然後用分數來表示你想要的'部分。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後,用填表的形式記錄討論結果。”學生透過操作領悟到平均分的是什麼物品不重要,平均分的是1個物品還是多個物品組成的群體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平均分了幾份,我們要表示的是幾份,學生在幾十分鐘的學習探索中,能對分數有如此深刻的認識,應歸功於大量的數學活動。

  3、《課標》中指出: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發展性,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富有挑戰性的,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有個性的過程。讓概念教學具有一定的開放度,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

  (1)本課在設計2次動手操作時具有一定的開發度。表現在學習材料是開放的,即每組學具的物品不同,多少也不同。使每組學生的操作結果各不相同。

  (2)在理解單位“1”時,具有一定的開發度。表現在分組探討前面的談話:“如果這不是一堆蘋果,是一堆棋子、一堆卡片、一堆硬幣……,你們能透過不同的分法,得到不同的分數嗎?”以及抽象概括,構建新知時設問:“既然與分的是什麼、是多少沒關係,那麼我們給象這樣的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以及多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起個統一的名字叫做單位“1”。單位“1”除了可以是這些,還可以是哪些?”

  篇三:《分數的意義》課後反思(261字)

  今天我們學習了分數的意義,新教材的確給孩子減輕了學習負擔,不需要死記那些枯燥的概念了。同學們學習也有興趣了,講完之後我又讓學生做了一些練習;首先讓學生說出分數的分數單位是什麼。 裡面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是這個分數。如4/5 的分數單位是 1/5, 4/5裡面有4個1/5,4個1/5 是4/5 。然後我再讓學生舉例說明分數的意義,例如學生說: 2/3表示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這兩份佔這塊蛋糕的2/3 。是把這塊蛋糕看作單位“1”。經過這樣的練習,可以看出同學們對分數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掌握的還是不錯的。

【分數的意義的課後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