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唯一的聽眾》的課後反思

《唯一的聽眾》的課後反思

《唯一的聽眾》的課後反思

  這篇課文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地幫助。課文情節很有戲劇性,極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興趣。

  結合備課中的教學設計,結合兩次試教的課堂效果,我反思如下:

  一、大力使學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我認為六年級的學生在這方面應該很是得心應手,所以我摒棄了它,自己將教學重點定為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依此目標進行教學設計。

  這篇課文兩條主線──老教授的語言動作和我的成長變化。在第一次試講時,我忽略了“我的成長變化”這條線。引導學生單一的勾畫“老婦人”的語言和神態,結合詞句談自己的理解。所以課堂上反映出的問題便是,理解膚淺,發言空洞,缺乏情感的連續性,字裡行間裡隱含的情感體會不深。

  後來在大家的幫助下,我意識到文章的這兩條主線,相輔相成,截然分開不可取,但又不能完全的混為一談。於是,我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找到“老婦人”的語言,體會其中的含義。同時找到我的變化的句子。

  學生劃批、彙報時應以老人為主,輔之以我的變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突出重點。學生在閱讀時,除了彙報對老教授的特點品質以外,也結合了我的變化和表現。即:不能或缺的是對音樂的執著的熱情和自己的努力。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學生抓住了主要人物的語言、神態,不同程度的談出了自己不同的體會,很多學生更感興趣的是小提琴手的變化,所以,當大家交流時,很多學生都談到了“我”的變化,而我在尋找到合適的機會後,指出這些變化都源於“老婦人”的巧妙的幫助。從而,昇華學生們對“老婦人”的讚美之情。同時也認識到,成功來源於熱情、執著和勤奮。師生作為共同的學習者,用豐富多元的理解構建了本課的精神家園。

  在第二次試講,教師提出主要問題後,部分學生的讀書效果不理想,所談體會有偏差,咎其原因,我個人理解有二:原因一,第一個課時開得不夠充分,只放手讓學生讀了兩遍課文,導致很多學生在理解“老婦人”的語言時,不能很熟練的聯絡上下文。原因二,課堂核心問題提得不夠明確。即“體會老婦人花的含義”這一要求指向不明,另外問題較為繁雜,影響學生的閱讀和思考。

  二、努力使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學法

  臨近畢業的學生已經有六年的閱讀經驗了,足以掌握寫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課堂上學生的確是在實實在在實踐著。學生在發言的過程中抓住重點詞、聯絡上下文、進行對比等等多種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我及時進行了肯定與點撥,強化了學習行為,強化情感領悟,努力體現了六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

  三、盡力使學生在朗讀中提煉內涵

  範讀、默讀、自由讀、指名讀、配樂讀,這幾種朗讀形式交替使用,力求豐富多樣,與教學需求密切聯絡。思考劃批時用默讀;自由讀易於開啟思路;配樂讀渲染氣氛;示範讀指明方向等等。本課默讀時學生能安靜畫批;張思宇同學的配樂朗讀,是本課的亮點,也是整節課的高潮。她的朗讀,伴著舒緩悠揚的小提琴曲,鑽到了大家的心裡,打動了每一個同學,每一個聽課的老師,這種表達形式的多樣性,既給了語文閱讀宣洩情感的空間,又給了學生昇華課文內涵的境地。

  由於諸多因素,我個人認為這節課的朗讀分量還不夠,部分同學沒有展示和感悟的機會。

  縱觀這兩節課的課堂閱讀教學,第二節的設計比第一節更舒服,我的角色更加投入,學生的感悟也更加豐富。另外,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認為學生的發言面較窄,有一部分學生充當了聽眾的“角色”,導致課堂氣氛不理想,略顯沉悶。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深鑽教材,提高設計水平,找準課文的矛盾點,掌握學生中國,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廣闊的思考平臺,使閱讀教學不斷進步。

【《唯一的聽眾》的課後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