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二年級上冊數學《銳角和鈍角》的課後反思

二年級上冊數學《銳角和鈍角》的課後反思

二年級上冊數學《銳角和鈍角》的課後反思

  透過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的學習,學生已經學會如何辨認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並會用三角板來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本課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銳角和鈍角。目標是進一步拓展角的外延,完善學生對角的認識,並能夠用更準確更具體的數學化語言描述生活中的角。根據本課特點,結合我校的教研主題,我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將這部分內容進行了重組,分兩個課時完成。

  一、精心設計預習指導課,為新課的教學做好準備

  預習指導課上,我設計了兩大內容。

  (一)是複習與新課相關的知識。目的是為掌握新知做好知識方面的準備。

  如:1、角有什麼特徵?

  2怎樣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重點指導學生用三角板去量直角的方法)

  3、角的大小跟它的什麼有關?引導學生對角的有關知識進行回顧,為新知的理解和學習奠定紮實的基礎。

  (二)是組織有效的預習活動,為新課討論交流做好準備。學習活動中,學生更願意自己去經歷、去實踐。學生或許相信你告訴他們的,但他們更願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經歷過的事,這就是一種體驗。角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銳角和鈍角是在抽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類、概括得出的,更有必要讓學生經歷概念得出的全過程,這樣他們才會有清楚、準確的認識。預習指導課上,我設計了找角、擺角、折角、畫角等活動。(擺、折、畫直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每一個活動,既是複習鞏固舊知,又是為新知的學習做鋪墊。)尤其在製作角和分類這個環節中,讓每一個學生都經歷角的產生銳角與鈍角的形成等一系列過程,概念在學生的腦海裡已見雛形。預習指導課上的這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讓學生經歷建模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如果放在堂上交流課上進行,很可能影響新課的程序。因此,我將新課的`建模過程放在了預習指導課上進行。這樣學生有充足的活動時間,產生了有效的課堂生成,為新課討論交流,提供了資源。

  二、在活動中探索,在交流中發展

  研究表明,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其已有認知結構同化新知識的過程,能夠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挖掘新的問題,有利於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堂上交流課上,我充分利用學生對如何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有一定的認識和方法這一優勢。提出怎樣判斷一個角是不是銳角?怎樣判斷一個角是不是鈍角呢?的問題,引導學生對 比直角小的角和比直角大的角的關注,並在比較新出現的角與直角的異同中,成功地引導學生進入了認識銳角和鈍角特徵的學習。在交流擺角、折角、找角、猜角,這幾個環節中,從不同的側面和層次讓學生由直觀到抽象、順利、穩固地建立起銳角與鈍角的概念。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在學生的操作活動中迎刃而解了。(預習指導課上,學生已找、擺、折、畫直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在堂上交流課上,我把重點放在怎樣判斷銳角和鈍角的方法上,引導學生用更準確更具體的數學化語言描述自己在預習指導課上找、擺、折、畫的角。完善了學生對角的認識,例如,在描述紅領巾上的三個角時,可以說出有兩個銳角和一個鈍角的結論。新課前,學生只能判斷紅領巾上的三個角都不是直角。)

  《銳角和鈍角》這課按照新的教學模式(預習指導課堂上交流課)來完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預習指導課有效,堂上交流課重點突出。)

  課後感悟:

  1、個體獨立思考是動態生成的根基。我們的預習指導課,可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產生有效的課堂生成。預習指導課需要精心設計。

  2、群體參與思考是動態生成的源泉。堂上交流課上,產生有效互動。在堂上交流課上,老師要捕捉每一個交流機會,儘可能地做到讓學生人盡其言,課堂中的每個活動後,都要採取不同方式給學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鼓勵人人動腦想、開口說,互相提示與補充。讓學生在交流中發展。(這個方面,在今後的教學中,要進一步引起重視。)

【二年級上冊數學《銳角和鈍角》的課後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