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課後感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課後感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課後感)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種葫蘆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蘆,卻不管葉子上長的蚜蟲,結果蚜蟲把葉子吃光了,剛長出來的小葫蘆變黃了,都落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如果只顧葫蘆,不管葉子,最後葫蘆也長不成。

  這篇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的。語言樸實,用詞準確。如:“長滿了綠葉”,“滿”是說葉子長得很多,鬱鬱蔥蔥,十分茂盛的樣子。“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掛”就是“結”的意思,但用“掛”比“結”更準確,因為葫蘆的柄長,從藤上垂落下來,就像掛在那裡一樣,十分可愛。“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盯”是注意力十分集中地看,用“盯”突出那個人只要葫蘆的形象。

  本課還有兩幅插圖:第一幅畫的是課文第一段的內容,種葫蘆的人盯著可愛的小葫蘆,非常高興。第二幅圖畫的'是課文的最後一段,種葫蘆的人不聽鄰居的勸告,不給葉子治病,結果小葫蘆慢慢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認識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要抓住第一段與第四段中寫葫蘆的句子,使學生知道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係。抓住寫種葫蘆人所想、所為、所說的句子,使學生在具體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之後,知道不了解或不不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光顧葫蘆,不顧葉子,是得不到葫蘆的。

  教學過程中,我試圖透過“生本”理念,先學後教,不教而教。教師確定學習的內容和進度,讓學生自己學,對學生的學給予恰當而不過分的指導,確定學生在課堂上的根本性地位。

  具體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我是這樣安排的。

  預習:學習生字,通讀課文。透過各種方式查詢資料,瞭解植物葉子與果實之間的聯絡。

  第一課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初步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感受語言的樸實,用詞的準確。會寫八個生字。

  第二課時:結合課文插圖繼續學習課文第一和第四自然段,感受事物的變化。理解課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透過師生的共同學習與交流,我主要有以下一些心得與經驗。

  做得較成功的地方有:教案設計符合孩子的學習特點與學習規律,脈絡清晰,容易操作,讓人感覺語文就是要這樣簡簡單單地教。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也表現得很從容,能很好地駕馭課堂之上。因為整結課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將學生推向“舞臺”,因此課堂氛圍輕鬆活潑。在這樣的氣氛下,學生小組之間的合作效果很好,小組成員敢說敢評價,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也將小組學習作為訓練重點,透過各種互動,孩子們也自然而然地悟出了故事所要說明的道理。

  有待改進的地方有:學生的小組展示還是要移到臺前,那樣更能鍛鍊學生的應變能力與表達能力,從小培養從容淡定的說話習慣。小組合作時各組員的職責還需要更細化一些,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事可做,讓他們其中的任何一個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不放過每一次展示的機會。在學習中還可以更放手一些,充分信任學生,併為其創設更和諧的學習環境。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課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