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藝術> 當代中國油畫藝術的表現性特徵論文

當代中國油畫藝術的表現性特徵論文

當代中國油畫藝術的表現性特徵論文

  摘要:中國的油畫藝術,它作為西方的舶來品,在中國經歷數百年之久,已經開始慢慢融入到中國人的生活當中。在這一過程之中,其在借鑑和吸收西方表現主義諸多流派其精華的同時,也注意到與本民族的文化藝術精神的再造。本文將從其發展過程來研究中國當代表現主義藝術的特徵以及對中國油畫藝術的本土化影響。

  關鍵詞:表現主義繪畫;中國油畫藝術;表現性特徵

  繪畫中的表現主義,起源於德國,之後在詩歌、戲劇、小說等領域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二十一世紀初,由於全球化浪潮的影響日趨顯著,任何一個地區或角落發生輕微的變化,都會在世界範圍內產生巨大的顫動。中國油畫藝術自從西方傳入以來,經過數百年的演變,開始日趨成熟起來。對於中國當代的表現性油畫藝術,其產生與西方的表現主義有著一定的關係,除了受中國傳統寫意觀念的影響,而且在程度上,也正是受西方表現主義觀念的影響,才會有中國油畫中的表現性因素的形成與發展。

  一、西方表現主義藝術的歷史追蹤

  表現主義繪畫,它追求的是自我及內心的探索,是新一代的年輕人尋求知識的力量。

  他們在西方現代哲學中尋找理論上的依據,之後在藝術領域出現了表現主義。表現主義,是指藝術中強調錶現藝術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觀情感,形成的一種對形體進行變形乃至怪誕處理的思潮。在藝術觀念上,反對藝術的目的性,並且認為主觀是唯一的真實,否認客觀世界的客觀性,用以發洩藝術家們內心激烈的情緒。表現主義是社會文化危機下,人們精神混亂的反應,在動盪不安的社會時代,表現的'更為突出和激烈。表現主義藝術在形式上不追求清晰地色彩表現,也不追求準確和穩定地造型,而是以情感上的衝動為契機,突出藝術上色彩的情緒表達。表現主義繪畫藝術,對錶現物件時更多的是主觀上的處理,畫面上也不完全遵循科學的客觀規律。因此,對於客觀物象的塑造是更具表現力的主觀情感塑造,而不是傳統的再現性。在畫面形式上,重視色彩對人的心理上的影響,以表現出色彩的情緒化;構圖上,它有意識地增強了構圖的抽象性,不再遵循傳統繪畫中的構圖基本原則和表現如傳統繪畫中的和諧之美。繪畫中的表現主義首先發生於1905年的德國,隨後在北歐諸國迅速發展起來,並且在詩歌、戲劇和小說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表現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威廉沃林格在《狂飆》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裡,並且和塞尚、梵高等畫家聯絡在一起。1912年在狂飆美術館舉行的“青騎士”畫展這個名詞再一次出現,此後,便成為德國繪畫中反自然主義和浪漫本能傾向的統一稱謂。“橋社”和“青騎士”畫派是德國表現主義最為有名的兩個團體。“橋社”於1905年,創建於德累斯頓,主要成員有恩斯特路德維希凱爾希納、埃米爾諾爾德、凱斯凡東根等;“青騎士”畫派,發源於1912年的慕尼黑,主要成員包括瓦西里康定斯基、弗朗茲馬爾克、奧古斯特馬克等。橋社的藝術家反對傳統繪畫寫實,強調的是對物象進行變形處理,注重個性、主觀感受及感情色彩的藝術特點;青騎士畫派在繪畫形式上則超越了表現,對客觀事物的處理更加抽象,對主觀情感的表達也更加直接。正如馬克所說,這些畫家在“創造一種傳統,而不是追隨一種傳統”。表現主義運動雖然最先產生於德國,但是早在北歐一些國家的傳統藝術中,就有表現主義因素的存在。比如:早期的日耳曼人蠻族藝術;中世紀產生的哥特藝術;文藝中期有些藝術家的作品中,也存在誇張乃至變形的藝術形象,這些都表現出了強烈的表現主義傾向。此外還有19世紀晚期出現的象徵主義,或者具有表現主義傾向的藝術家們,他們多選材情愛的和悲劇的主題來表現自己的主觀主義。20世紀40至50年代,抽象表現主義運動,代表畫家有威廉德庫寧、傑克遜波洛克、羅斯科和紐曼等人。二戰後,美國的藝術家們憑藉抽象主義進行了自我解放,擺脫了歐洲藝術家們的影響,還產生了一些新的觀念。比如波普藝術、偶發藝術、大地藝術、觀念藝術以及行為藝術等,這些都是美國在當時成為引領國際藝術思潮的實驗基地。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毫無節制的藝術創新,藝術與生活的界線日漸模糊,在理論界還出現了“藝術終結”和“繪畫死亡了”的聲音,這使得當時的藝術一度陷入了迷茫。直到70年代晚期,一些歐洲藝術家試圖開始對傳統繪畫復興,來擺脫當代藝術所造成的藝術上的虛無感,出現了一系列的新的繪畫精神,而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德國新表現主義產生了。德國新表現主義與傳統的德國表現主義不同,它更加強調政治和社會批判,不再僅僅停留在用筆觸和色彩表達藝術家的內心情感,代表畫家有喬治巴塞利茲、馬庫斯呂佩爾茨、約爾格伊門多夫等。

  二、中國當代表現性繪畫

  中國的油畫藝術,自從歐洲傳入以來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從整體的發展來看,它幾乎涉獵了歐洲油畫發展的全部過程。

  20世紀初,隨著國內有志的年輕藝術家走出國門,中國的油畫發展曾出現了可喜的發展,這些藝術家有劉海粟、王濟遠、陳抱一、龐薰琹等等,但是對油畫真正的研究出現在20世紀後二十年的樣子。當時隨著國門的開放,各大展覽不斷出現,人們不出國門就可以領略到歐洲大師們的風采。由此看出,中國油畫藝術的發展必然會受到西方各種藝術思潮的影響,而中國油畫中的表現主義因素,正是在西方19世紀末至20世紀以來的各種藝術思潮的影響下,才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眾所周知,儒學、道家與禪宗是構成華夏美學體系的三大基石,儒家和道家、禪家分別作為理性主義哲學和非理性主義哲學,對中國藝術的產生有著重大的影響。在中國,藝術活動本身追求的就是一種形而上學的功能,其追求的是寫意而不是物象,也表明在中國有表現主義生存與發展的豐厚土壤。此外,中國表現性油畫藝術的產生,一方面受西方非理性哲學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傳統哲學的影響,這是中國表現性藝術在中國發生髮展的理論核心。中國傳統的寫意繪畫,向來就具有明顯的表現性,這一點與西方的表現主義更是相同。自本世紀中國現代繪畫之初,到當代中國繪畫的異彩紛呈,這都彰顯著表現主義精神對人性的解放與讚頌,也正是這種超越時空、超越民族的文化上的共同點,使東西方藝術在精神追求上殊途同歸。所謂中國表現主義繪畫,它是指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中國油畫藝術中,出現的一種強調藝術本體和超越性的表現主義傾向。中國當代表現主義繪畫,強調藝術家的主體情感的自由,以寫心、寫意為核心,宣揚藝術家主體內在的激情以及藝術的自律性。表現主義繪畫不追求事物的外在形象特徵,而是對事物進行變形處理,來抒發藝術家的個人情感。表現主義繪畫,因為強調抒發藝術家的個人內在情感,所以在形式和色彩上往往突破傳統繪畫基本規律,充分尊重藝術本體的自律性,這也充分體現了東方表現主義藝術所追求的“境生於象外”的藝術特徵。中國表現性繪畫重寫情感、寫意以及對自由感的追求,這使得表現性藝術呈現出多種形態特徵。無論是在色彩上,還是在造型以及筆觸上,它的語言形態都呈現出一種非靜態、非平衡,充滿自由感和情感化的動勢結構。表現主義藝術不追求色彩的穩定表現和造型的清晰準確,而是藉助內心的激情,來盡情抒發藝術家的審美情緒,以使得藝術家的意趣、情感得以最大化的表現。表現主義繪畫這一特徵,打破了藝術中常規的理性邏輯,向人們展示一種新的精神構成原則、構成方式。在中國,表現主義繪畫雖然起步晚,但是卻有著西方表現主義繪畫體系作為參照。在當代中國繪畫的程序中,西方表現主義觀念從各個方面影響著中國繪畫藝術。但是從中國傳統繪畫的重傳神與寫意來看,其本身就存在著表現性因素,這也是中國當代表現主義繪畫發展與繁榮的必然所在。中國當代的表現主義油畫藝術,它作為一種新的風格,既與中國傳統表現藝術不同,也不同於西方各表現主義藝術。中國當代表現性藝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藝術現象,它的存在既有其精華部分,也必然存在糟粕。表現主義藝術在中國起步較晚,對其研究還不夠深入,因此,表現性油畫藝術應該多吸取別的畫派的長處和優勢。在進行藝術表現時,不要只停留在形式語言的創新上,要更多地關注文化內涵和精神品味,使其朝著注重本土文化藝術精神與西方表現主義相融合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瑞芸著《新表現主義》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出版

  [2]翟墨王端廷主編崔慶忠編著《表現主義》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出版

  [3]鄒躍進著《新中國美術史》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出版

  [4]陳傳席著《中國繪畫美學史》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出版

  [5]陳綬祥著《文心永珍》吉林美術出版社1999年出版

  [6]王宏建,袁寶林主編《美術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項目:本專案得到江蘇師範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專案基金資助,專案編號:2015YYB018

【當代中國油畫藝術的表現性特徵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