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釣魚的啟示》有感

《釣魚的啟示》有感

《釣魚的啟示》有感

  《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回憶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傍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好不容易釣著了一條大鱸魚,“父親”卻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裡,使“我”從中獲得終生的啟示一事,從而說明一個人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課文是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記敘的,釣魚過程中有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啟示部分的句子比較難懂又包含著深刻的做人道理。課文比較深奧,如何讓學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禮,受到一次薰陶和感染,情感上產生一種震撼,這是這篇文章教學的關鍵所在。在課堂活動中,王淵老師能落實新課程的全新理念優選組合教學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和釋化疑點,以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一、強調獨立閱讀、探究性閱讀

  在教學中,王老師結合學生學習的難點,啟發學生就“啟示”提出疑問、發現問題,然後引導學生透過解讀文字來解決問題。“作者在釣魚時發生了事?又得到什麼啟示?”“這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人的‘魚’是什麼?”

  二、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

  在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理活動時,我鼓勵學生在有關的句子旁邊寫上自己的體會,進而在師生的交流、討論中完善體驗。可以看出,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例如對“‘可是再也不能釣到這麼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著,竟然哭出了聲”這句話的理解,學生體會到了難受、傷心、委屈等,這些都是很有見解的體驗。

  三、抓語言空白點,感悟父親語重心長的話語背後的意蘊

  《釣魚的啟示》是蘊含人生哲理、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這是文體人文性的一面。語文課應該有語文味,要在濃濃的語文味中奠基學生的精神。課堂中,要立足於文字,將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整合。教學中,王老師抓住文中的空白點,引導學生想象:父親不容爭辯,難道我的父親從來沒有心動過?從而讓學生在模擬的爭辯中體會到“放魚”的可貴之處在於無人知曉下的“誠實”“守信”,又透過練筆,將父親話語背後的意蘊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促成價值觀的達成。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載體,促使人文目標的達成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整合。

  四、由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

  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裡,“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抓住主要詞句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有多難;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麼堅決,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然後引發學生想象:“這與那條鱸魚相似的魚是什麼?“當你一次次的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我就想起父親告誡我的話。”父親會告誡我什麼?接著巧妙地引出原文中父親的話。最後引導學生進行道德體驗:要是站在道德的十字路口,遇到這樣的或那樣的“魚”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總之,在此課的教學中,王老師做到了凸現語文字體,強調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整合。同時又強調自主感悟,個性解讀。《課文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引導學生潛心涵詠,品析誦讀,切己體悟,在一次又一次與文字自由充分對話中,入情入境,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釣魚的啟示》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