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數與形》聽課有感

《數與形》聽課有感

《數與形》聽課有感

  徐長青老師指出:教育是個過程,我們應該用過程的視角去看待學生,關注學生的綠色成長。走進徐老師本節課的“課前思考”,領悟了他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在用心研讀學生和教材之後所確定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感知到“數形結合”是他們在數學學習中一直在體驗、在經歷、在使用的方法與思想,幫助他們體會到它的重要作用,體驗到它的美,並主動地嘗試運用。徐老師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我們一起回顧他的課堂:

  一、喚醒記憶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梳理學生整個小學數學的學習生涯就會發現:他們對數學的認知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數形結合”的過程。“數形結合”以“無名英雄”的角色時刻陪伴著學生的數學學習,這是學生學習這節課的.重要經驗,也是教師教學的重要基礎。課始,徐老師就透過“穿越”喚醒學生的記憶:“記得我們一年級的時候用小棒表示數嗎?”“你能根據小弟弟、小妹妹們畫的‘形’,猜出表示的‘數’嗎?”“我們學習9+2=?時是怎麼用小棒幫助湊十的?”學生在歡笑聲中輕鬆地回憶出“數與形”曾經的陪伴,感悟到數與形的密切關係。

  二、完善認知

  “數與形”陪伴學生的“過去”,更要相伴學生的“未來”。它需要一個契機讓學生去梳理與完善自己先前的認知經驗,並形成自己的方法,以便於後續的學習。而即將畢業的六年級的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特點正好能為完善這一認知提供這樣的契機。所以,徐老師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數與形的世界!”透過“雜亂擺的形”得出“從1始連續奇數的和的式”,又到“有規律擺出的形”,一步步地引導學生更直觀地發現了正方形點陣中所蘊含的規律,並對幾種規律的內在聯絡進行了溝通,在解決相關的具體問題中讓學生體會到了規律的作用和魅力。以這一問題為載體,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並建構了“數形結合”的方法和思想。

  三、感受其美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講:“數缺形時少直覺,形缺數時難入微。數形結合百般好,隔離分家萬事休。”怎樣讓學生感悟到其中的“百般好”?徐老師後面的進一步拓展中提供了較多的素材,如勾股定理的證明;等差數列的求和;斐波那契數列與自然界中海螺螺線的驚人一致等,讓學生更進一步地感受到了數形結合呈現出的神奇之美!

  徐老師的這節課,如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激起了學生“數與形”的學習之浪,也激起了教師們“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之浪……傅雙豔

【《數與形》聽課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