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資訊科技> 淺淡資訊科技環境下老師角色的導演論文

淺淡資訊科技環境下老師角色的導演論文

淺淡資訊科技環境下老師角色的導演論文

  古人云:“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道出了“源頭活水”給詩人帶來無比喜悅。著名教育學家袁振國老師在他的一篇序中曾語重心長地說:“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這振興教育希望的“教師”,我想,就是我們整個教育事業的“源頭活水”,。

  當前,面對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知識創新與應用為特徵的資訊時代,我們教師的“源頭活水”又在哪兒呢?專家急呼,教育資訊化需要一代先進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為指導、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和方法、擅長教學設計的教師,我覺得,努力成為資訊時代教育資訊化的“源頭活水”,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導演”教師的角色。

  一、以“理念”為源頭

  傳統的教師角色是在“粉筆+黑板”式課堂教學手段及與教科書為核心的教學模式下體現的,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隨著計算機資訊科技的發展,基於計算機軟體為基礎的電子教師正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與普通教師共同擔負著向受教育者傳播人類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職能。如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中說:“任何地方的人都能夠上到由優秀教師教授的最好的課程。”因此,資訊時代的教師應側重於成為教學工作的研究者、知識的組織者、教學活動的指導者,是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者和學習的顧問,使學生由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知識探索者。

  樹立現代資訊科技教育教學理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

  1、教師地位的轉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教學媒體運用於教學中,社會教學資源越來越來豐富,有些現代教學媒體甚至會代替教師傳統的某些作用,教師將由 知識的直接傳授者轉變為知識的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由原來告訴學生“是什麼”轉變為告訴學生“學什麼”、“怎樣學”。教師將由教學活動的操作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指導者。正如我國古代教育家韓愈所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資訊時代教師職能,重點應放在對學生的“解惑”之上,做學生的的“導”師,解學生的疑惑。

  2、教學方式的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而資訊時代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建構主義理論為例的資訊化教育,強調學習不是被動接受資訊刺激的過程,而是主動構建知識意義的過程。學習需要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學習背景對外部資訊進行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教學過程應關注學習動機的激發與維持,為學生創造有利於構建知識意義的情景與氣氛,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工具支援。因此,針對知識爆炸的資訊時代,我們的“教”師應該變為“導”師,把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與探索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為此而設計多種教學形式。

  3、教學評價的轉變。資訊化教育教學評價不該:重知識,輕能力,輕智慧,更輕思想和情感;重考試分數,輕平時表現;重橫向比較,輕縱向比較;重共性,輕個性。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評價上則主張全面、整體、積極、有特點的評價學生的能力,主張用發展的觀點評價學生。既要考察知識,也要考察能力和技能,還要評價情感、態度和習慣;既要考察學習結果,進行終結性評價,也要有學習性評價,進行形成性評價;既要有客觀評價,也要有主觀性評價;既要有定量評價,也要有定性評價;既要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要有學生的自評和互評。

  二、以“資訊素質”為源頭

  資訊素質是指教師具有的對資訊進行識別、加工、利用、創新、管理的知識、能力與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質的總和。新的知識,技術的不斷湧現,要求社會的每一位教師都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教師只有具備了較高的資訊素質才能將資訊科技融進教育教學之中,當好資訊時代教師這一角色。

  教師資訊素質主要表現為以下八種資訊能力:

  (1)運用資訊工具的能力:能熟練使用各種資訊的採集工具、編譯工具、發達工具、儲存工具。

  (2)獲取資訊的能力:能夠根據自己的教學目標主動地多途徑地收集各種教學資料與資訊,能熟練使用閱讀、訪問、討論、參觀、實驗、資料檢索、電子視聽感知等獲取資訊的方法。

  (3)處理資訊的能力:包括鑑別、篩選、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記憶、表達資訊的能力。

  (4)創造資訊的能力:善於運用創造思維、靈感思維和發散思維方法,透過比較分析、相關分析,尋找資訊生長點,發現與創造新的資訊。

【淺淡資訊科技環境下老師角色的導演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