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老王》課後反思

《老王》課後反思

《老王》課後反思

  上好一堂課,有一個好的優秀教案是前提。而要有一個好的優秀教案,這對老師來說是頗費思量的。本文想借人教課版《語文》八年級(上)第二單元中的《老王》的設計過程中的勝利和失敗談一點淺薄的想法。

  《老王》是一篇以作者內心反思寫成的回憶人的散文,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閱歷和體驗有一定的距離。學生在初讀文章時只感受作者是一個善良的人,老王是一個善良倒黴的人,但並不明白作者在文章最後為什麼還要對老王發生愧疚。

  針對這樣一種情況,我打算從學生最初的感受入手,去體察老王生活的艱難與人性的善良,著重品味文章中“老王生前去送香油和雞蛋”這區域性,理解作者的愧疚之情。讓學生體會到對倒黴之人需用一顆善良的心去關愛。

  優秀教案一

  以走近老王──品味老王──關注老王──懷念老王為線索,把課文的重心放在對老王人物的鑑賞上,分別由以下幾個環節:

  1、走近老王:自由閱讀課文。說說老王在你的心目中是一個怎麼樣的印象,請用老王是一個 人,表示在 這樣的句式表達。

  (這是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學生很容易找到相關的事件,能說出關於老王生活的苦和為人的善的特點。)

  2、品味老王:文章中最能打動你的是哪個片段?在這個片段中打動你的又是哪些細節?

  (抓住老王送雞蛋香油的事情進一步品味老王醜陋的外表下那顆善良的心,與他最後悽慘的死形成的強烈反差而去打動學生的心)

  3、懷念老王:善良老實的具有金子般心靈的老王就這麼去了,在他生前經常關注他的楊絳有什麼樣的感受?當他面對著老王的遺像時會說什麼?假如你在場,你會說些什麼?

  (這一環節的設定主要是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愧疚之情,學生答案很精彩,但由於前面只是提和作者對老王的協助,沒有去體會作者的協助中蘊含對老王的情懷,因此學生談和愧疚的情感的較少)

  4、關注“老王”:社會上還有好多像老王這樣的倒黴的人,我們應如何對待他們呢?

  以課堂觀看優秀教案,聽課老師反映:教材的處置太平面,沒有進入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基於這個建議,設計了第二個優秀教案。

  優秀教案二

  1、朗讀、感知:

  ⑴ 感知老王的形象(苦、善的掌握);

  ⑵ 作者對老王有哪些協助?

  過渡:老王是善良的,倒黴的,作者是善良的,而極力地協助老王,但文章最後為什麼還要發生愧疚之情呢?讓學生分析作者對老王的協助是出於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討論結果:老王的苦讓作者覺得他是需要協助的人,同情的物件。老王的善讓作者認為值得去協助。而且協助的基本是物質上。

  過渡:其實作者對老王的這些幫幫不論是出於怎麼樣的情感,但都還沒有愧疚之情,直到老王臨死來送香油和雞蛋。

  2、研讀討論:老王送香油和雞蛋這一片斷

  ⑴ 作者給了錢意味著什麼,他為什麼要羞愧呢?

  ⑵ 假如你是倒黴的老王,你當時會向作者說什麼?

  討論結果:老王臨死前還拿雞蛋香油送給我,我卻拿錢去感謝。錯在老王不是為了要錢,而作者拿了錢感謝。作者沒有詢問原因,以自已的意思去推測老王的來意。作者以為給錢,自身受禮就心安理得,無意間卻傷害了老王。

  主題歸結:作者愧疚的原因是沒有給予精神上的撫慰、同情中只是有點可憐。

  過渡:在品味中我們感受到一個倒黴者的善良與質樸,作為幸運者的`作者因沒有理解倒黴者的用意,拿錢去侮辱它,這讓作者深深地自責自已,並向我們讀者提出考慮。

  3、課外思索:一個幸運者對倒黴者該做些什麼呢?

  兩個優秀教案,對課文兩種不同的詮釋,但兩堂課的教學效果都不是很滿意,這給了我很多的認識與考慮,也許在這兩個設計中或多或少的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1、解讀文字主題的偏差:

  文字豐富的主題意向往往向讀者提供了理解和想象的空間。《老王》這篇文章雖然在主題的理解上不會發生很多分歧,但如何把文章的人文內涵挖掘出來,偏重點卻很多。在設計第一教學設計時,筆者以為只要把老王這個人物讀透,讀深,學生理所當然地就會去關愛那些倒黴的人。殊不知課堂上,問學生假如你看到了那些倒黴的人會怎麼做?學生都說會關心這些人,會給他更多的關愛,但既而當我問拿些錢、物之類的東西給乞丐,你覺得是關愛了嗎?學生無言語。我意識到了學生學了這篇文章,只是意識到我們身邊還有很多的倒黴的人,而沒有意識到關愛他人需要有一顆善良的心,需要有一種內在的平等觀念和責任感。發生這樣的教學效果是因為教師自身在與文字對話時只關注了文字自身的意義,而沒有仔細地去考慮“除了這點,我還得讓學生自身有什麼樣的認識。”沒有著眼於作者的真正地的意圖。

  第二個優秀教案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明白了對倒黴者既應該給予物質上的協助,更多該給予精神上的關愛,從這點上學生的認識比第一堂課更進了一層。然而因強調了作者的協助只是物質上的協助,尤其是品讀“送香油和雞蛋”的環節時,把作者的給錢分析成了“侮辱了老王”,從而使學生對老王有了深切的同情而對作者發生了輕視。這在本文的價值取向上又是一個錯誤。因為作者楊絳是那麼的善良,她的善良本該是讓人肅然起敬和深思的,但在教師的引導中反而把作者倒打一耙,這樣的引導又是有失偏頗。

  2、在主題帶動下語言品味的缺乏:

  文字內容當然要探究,但內容是藉助語言來表達的,因而,在研討思想內容的同時,必需咀嚼語言,推敲語言,品位語言。當我上完這兩堂課來看我的兩個優秀教案時,發現我只注重了文章思想內容的掌握,只想著把文章思想挖深挖透,在瑣碎的提問中竟沒有讓學生好好的從語言中體會,怪不得學生對作者反思中的自責,善良中的人道,關愛中的遺憾都無法真正的體悟。沒有朗讀,不對文字仔細咀嚼,怎麼能知其中原委呢?

  尤其是第二個優秀教案中, 學生其實無法從文章的語言中感受到 “作者是出於一種怎麼樣的情感去協助老王”和“給錢意味著什麼?”因為文章的語言是平淡、從容,典雅,是“微笑中含著眼淚”寫下的,為了主題的分析而硬邦邦地從平實的語言中去發現作者情感的鋒芒,這其實是破壞了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的和諧統一。

【《老王》課後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