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電影> 少兒電影藝術如何與教育共生共榮論文

少兒電影藝術如何與教育共生共榮論文

少兒電影藝術如何與教育共生共榮論文

  電影這一形象生動、寓教於樂的藝術形式,自問世之初就被有識之士視作教育的重要載體之一,而專門為少年兒童創作的少兒電影則體現了藝術與教育的共生共榮。改革開放以來的少兒電影發展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1981年在北京成立中國第一個兒童電影製片廠—北京兒童電影製片廠;1984年在北京成立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1985年新設立“童牛獎”。這些均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透過少兒電影塑造“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重視。少兒電影不斷在藝術形式和教育內容上進行探索和實踐。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於1985年拍攝了少兒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少年彭德懷》,既有對“十七年革命歷史題材電影”敘事模式的繼承,又有從普通人的角度出發對偉人的平視和細膩表現,將革命歷史教育融合在電影故事中,成為了運用少兒電影形式展現革命偉人童年生活的名作;1988年兒影廠拍攝的少兒科幻電影《霹靂貝貝》,立足於兒童接受心理,塑造了具有超能力的兒童貝貝,真實細膩地再現了他的行為和性格,貝貝的傳奇故事融入了關於兒童生活、學習、做人的規範,寓教於樂,給幾代兒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進入九十年代,在兒童電影製片廠、兒童電影學會等的支援下,少兒電影在藝術形式與教育內容上進入成熟期。少兒電影創作者們在經歷八十年代的歷練後,在藝術上更加嫻熟,在少兒電影的本體性探索和實踐方面走得更徹底。同時,他們更加註重少兒電影創作中的“少兒本位主義”,將藝術與教育進行了更好的結合。

  兒童電影製片廠導演尹力執導的少兒電影《我的九月》運用“長鏡頭”營造出整個電影的紀實美學風格,充分調動電影的視聽語言,真實再現北京城市空間和人群,生動地敘述了電影主人公—小學生安建軍的成長故事,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祖國的花朵》中確立的“先進生幫助後進生、好孩子幫助有缺點孩子”的校園敘事模式。《三毛從軍記》則融合了少兒電影的喜劇傳統,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少兒文學界和電影界都得到呼應的“遊戲精神”和“快樂因素”融入到電影中,重視刻畫三毛的遊戲精神,突出電影“娛樂性”和“教育性”的良性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00年以來,黨和國家根據時代的變化與要求對少兒電影發展給予了多種指導和支援。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很多公司參與少兒電影創作,湧現出一批優秀之作。2000年後的少兒電影呈現出豐富多元的重要特點,少兒電影創作者們更加成熟地將藝術與教育糅合在少兒電影之中。少兒電影創作數量逐年上升,相較2000年前的少兒電影創作量取得了突破。出品單位渠道眾多,既有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等傳統電影生產單位,也有北京、上海等各地新興起的電影公司。同時,少兒電影創作呈現出多元色彩:有對傳統的校園題材電影的新拓展,如《上學路上》就將校園從城市轉向鄉村,展示了西部鄉村孩子樂觀向上求學的故事,給人以正面的鼓舞;有表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如《飛來的青衣》就以京劇為貫穿始終的線索,表現中外少年兒童對於京劇的熱愛和追求,凸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少年兒童的積極影響;還有關於少兒成長的'新探索,如《女生日記》透過日記敘述的方式表現十歲左右的女孩成長和成熟的心路歷程,具有成長教育價值。未來的少兒電影發展,應該充分吸收改革開放40年少兒電影創作中藝術與教育相融合的成功經驗,堅持“少兒本位主義”“少兒電影本體性”和“少兒教育”相統一,保證少兒電影的物件性、藝術性和教育性的共生共榮。首先,少兒電影要堅持“少兒本位主義”“少兒電影本體性”和“少兒教育”相統一的創作原則。要充分吸納少兒電影名作《少年彭德懷》《霹靂貝貝》《我的九月》《三毛從軍記》《上學路上》《女生日記》等的成功之處,運用少年兒童樂於接受的電影語言,藝術地創作出優秀的少兒電影。而蘊含其間的教育內容應像鹽溶於水一般,真正做到潤物無聲,讓少年兒童在觀看的過程中以一種深度的審美去體驗,從而提升自身的審美和道德水平。其次,少兒電影應在一定的國家扶持的前提下逐步走向產業化。

  目前中國少兒電影還比較弱小,仍然需要國家的扶持,從長遠來看,需要逐步走向產業化,實現可持續發展。少兒電影在中國,乃至世界電影中佔據著重要地位,不僅僅因為它的受眾人群與成年人不同,更重要的是它肩負著向兒童及其家庭傳遞正能量,促進少年兒童健康向上發展的使命。所以,少兒電影產業化就是要以市場為導向,以少兒電影製作為核心,透過少兒電影的生產、發行和放映實現效益,並促進少兒電影相關衍生品(音像製品、玩具、院線建設等)的發展,實現少兒電影產業的良性發展。最後,少兒電影藝術必須要與教育緊密結合,特別是與中小學教育結合。透過院線、電影進校園、網際網路電影播放平臺等多種渠道,建立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同時,在學校教育中開設少兒電影教育媒介素養養成的相關課程,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知識素養獲得。這種電影教育並非指大學中的專業性的電影教育,而是指電影作為一種媒介的教育,包含著透過電影所受到的審美教育、道德教育、認識教育和娛樂教育。在“超越保護主義”的媒介教育背景下,媒介素養成為了當今時代的一個重要的理念,作為大眾傳播媒介之一的電影在今天承擔著重要的電影媒介教育的作用。因為少年兒童的可塑性和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少年兒童的電影媒介教育成為了少年兒童媒介素養養成的一個重要渠道。透過觀影物件年齡細分、觀影內容選擇甄別、觀影場所聯動配合等手段的綜合實施,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要讓少年兒童具備正確的電影媒介價值觀、基本的電影媒介知識、批判的電影媒介理解和分析能力,並進而促進其媒介素養養成。以上的三個方面必須是作為一個大的系統工程來聯動實施,因此,不僅要有總體規劃,還要有具體的實施和反饋,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少兒電影的創作、流通、接受、影響的良性迴圈。只有做好以上工作,少兒電影藝術與教育才能有新的突破與發展,才能真正為少兒觀眾服務,為世界少兒電影藝術發展貢獻優秀作品。

【少兒電影藝術如何與教育共生共榮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