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藝術> 《藝術即經驗》的讀後感

《藝術即經驗》的讀後感

《藝術即經驗》的讀後感

  杜威提出的“藝術即經驗”(Art as experience)是著名的藝術理論之一,其是對20世紀美學的一大貢獻,引導了西方甚至世界藝術發展方向的一次革命。女偶然發現《藝術即經驗》這本書,便泛讀之,未求甚解。

  杜威所倡導的藝術觀不是在象牙塔之中上演的“陽春白雪”,而是一種“活的生物”,他對藝術的理解和判斷,消解了中世紀以來流行的非理性“神秘主義”美學和理性“神秘主義”美學,將藝術還原到了生活。

  依照胡適的說法,“經驗”即生活,生活就是應付環境。利用交換定律,則“經驗即應付環境”。文藝復興後期,西方人意識到,當個人性格與環境產生強烈衝突時,悲劇的命運往往就誕生了。性格和環境決定命運,為了命運的垂青,人類從古至今都在積累經驗,以適應、甚至改變環境。先人會教授後人適應環境的經驗,與此同時,人在成長過程中,增長經歷和閱歷也是在積累經驗,從而以先前的經驗為認知基礎去適應環境。

  由於“藝術即經驗”“經驗即應付環境”,利用交換定律,則“藝術即應付環境”。此說法與尼采之“藝術拯救人生”有相似之處,前面已經說了,性格與環境決定命運,“應付環境”也就是拒絕悲劇命運的一種途徑,“藝術即應付環境”,那麼藝術也是拒絕悲劇命運的一種途徑。這種方式就叫“悲劇精神”,悲劇精神洞察人生痛苦,因而完全不同於樂觀主義,同時又戰勝人生的痛苦,因而也完全不同於悲觀主義。正如尼采所說,“(我們)能把痛苦和毀滅當作審美的快樂來享受了,現實的苦難就化作了審美的.快樂,人生的悲劇就化作了世界的喜劇”。

  幾乎每個人都要應付環境,“藝術即應付環境”,那麼藝術就不是某種供少數人享用的東西,而是應該賦予一切生活活動以終極意義,使其完善的東西。原始藝術所具有的生氣和力量,使現代藝術相形失色,原因在於,藝術成為人了族群生活的一部分。杜威說,“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的分野,這種分化對藝術的發展來說,是具有災難性的,前者失去了大眾,後者則失去了品位”。一部分普通百姓聽見藝術二字,便覺得這是遙不可及的和自己的生活壓根碰不著邊的,使得藝術成了彷彿只有知識分子或者有錢人才有資格享受的東西。而另一部分人把藝術低俗化,不僅使藝術沒有品味,並且腐化人的思想,讓低俗與一些大眾的思想形成惡性迴圈。

  藝術的產生就是為了使人類獲得適應環境的經驗,而經驗的再創造也更加有利於藝術的發展。藝術創造持續發展,必然讓更多的經驗產生與持續,這一過程對人類來說是永無止境的,而這正是杜威美學的魅力。

【《藝術即經驗》的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