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科技> 農業高校科技日語翻譯文化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探微論文

農業高校科技日語翻譯文化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探微論文

農業高校科技日語翻譯文化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探微論文

  1 文化轉向背景下農業科技日語譯介活動敘說

  上世紀90年代,文化研究滲透到翻譯研究領域,成為新的學術增長點。代表作品有巴斯納特和勒夫維爾主編的《翻譯、歷史與文化》論文集(1990)、其中包含了《女性主義話語/翻譯的理論化》等相關文化權力的論文,以及尼蘭賈娜的《為翻譯定位:歷史、後結構主義與殖民語境》(1992)、鐵木志科的《後殖民主義語境中的翻譯:愛爾蘭早期文學英譯》(1999)等專著,提出翻譯活動不可能不受權力、時間或各種文化行為的影響,將翻譯研究目標引向文化領域。接著,對翻譯學文化轉向風潮進行定性和定位,出現了“社會翻譯學”一說。代表作品有茲拉泰瓦的《作為社會行為的翻譯》,考拉·沃夫更提出翻譯研究從“文化轉向”走向“社會轉向”的主張(2006),傑羅德·帕克斯等人則廣泛採用社會學方法或借鑑社會學理論來探索翻譯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①

  受歐美翻譯思想風潮的影響,日本語言學界也將目光轉向了文化研究領域。氏家洋子在其著作《言語文化學の視點――「言わない」社會と言葉の力》(1996)指出語言與說話者、聽話者,以及以語言實現交際功能的社會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南雅彥在其著作《言語と文化》(2009)中提出了文化的匯入問題,指出統合文化研究在語言研究領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翻譯學界,大橋良介在《文化翻譯的可能性》(1993)中提出“異領域間”、“異次元間”概念,河源清志主張界定翻譯射程,探討翻譯領域和境界劃分問題,認為將翻譯看作社會事項,進行文化現象分析是翻譯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翻譯學的文化轉向問題引起了中國學者的濃厚興趣,孫藝文提出了跨文化意識形態的概念(2003),許鈞提出對翻譯的社會文化屬性加以系統研究(2003),王洪濤在《翻譯學的學科建構和文化轉向》(2007)中提出了翻譯學的文化轉向及最終歸宿問題。這股思潮在英語學界不斷推進,不過在日語學界卻略顯滯後。②目前此類研究並不多見,而結合農業科技翻譯方面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僅有林全莊、林松、付偉伶的《科技日語翻譯中的兩個突出問題》(《中國科技翻譯》1991)等十餘篇論文,且研究內容基本定格在語言現象、研究方法、研究技巧上。

  對於農業科技日語譯介的翻譯活動,國內日語學界主要表現在理論探究、策略分析、作用及意義探討等方面。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甲午戰爭侵華後至新中國成立前,這一時期來自西方的近代農業科技專著大多由日文譯成中文,出現了一批近代化農業科技出版物,其中代表性譯著有《農政學》、《農業本論》、《農業經濟篇》、《農藝化學實驗法》、《農務化學問答》、《植物雜交種法》、《農作物病理學》等,涉及農業政策、農業經濟、農業教育、作物栽培、土壤學、肥料學、育種學、病理學、園藝學、水產學、農業氣象學、林業等多種領域,書中所述內容都是我國過去從未接觸過的。這一時期農業科技書籍的刊行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傳統農業圖書仍被重視、發行,但已呈頹廢之勢;二是西方近代農業科技書籍被大量引進、翻譯,並呈興盛之勢。近代農業科技的引入、介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個時代世界農業科技的水準,雖然譯文有的粗糙、有的簡約、有的不符合我國國情。這些早期啟蒙書籍開啟了我國知識分子對新事物的'認知能力、擴大了視野,提供了觀察和解決農業問題的新途徑。二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目的在於翻譯、介紹日本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成果,幫助科技工作者掌握瞭解日本的農業科技動態,從日語科技文獻資料中汲取營養、獲得進步。於是《日本的農業和食品》(1978)、《二次大戰後的日本農業》(1981)、《日本水產統計》(1980)、《農業生產與消費能源》(1980)、《近年日本農業的重要變化》(1980)、《世界經濟中的日本》(1986)等譯著被大量出版發行。三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由於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在歷史變遷、文化發展、社會構成上都有相似、相同之處,近年來由於經濟發展的相似性以及日本在高科技領域一直保持優先的發展態勢,國人對日本科學技術的關注度一直在提高,表現在農業方面,日本環保型農業科技的發展、生態農業的迴圈建設、高素質農民的培育,成為翻譯學界的熱點工作。代表譯著有《農民教育生活論》(2000)、《國際化時代的日本農業》(2002)、《農業保護理念與現實》(2010)等。

  2 文化轉向背景下農業科技日語教學法簡評

  目前,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程度及規模的擴充套件與加深,科技日語翻譯日益受到學界重視,在農業院校開設的日語專業翻譯課程,也注意將農業科技翻譯列為一項主要教學內容,其教學模式一般表現為:

  (1)語體介紹法。翻譯文章根據寫作目的、內容及讀者物件不同,而採用各種不同的語體。科技文章作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一般是闡述、探討、解決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問題的。其語體特點在於揭示客觀世界的運動規律,闡明應用科學技術的方法,向學生介紹新的科學技術知識。

  (2)特殊詞彙、語法構成講授法。科技文章有它本身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即表現在詞彙、語法結構及修辭等語義、語用方面,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相應的基本詞彙和語法規則。

  (3)基本科技素養培養法。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能在把握一定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做好翻譯工作。

  不過,工作的重心仍圍繞著傳統的培養模式展開,即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日語能力,具體包括:

  (1)語言能力,掌握所學語言的規則,如語音、詞彙和語法規則。

  (2)語篇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語言規則構建語篇的能力。

  (3)語用能力,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外語在適當的場合,用適當的方式,針對適當的人得體地交際。

  (4)專業能力,培養學生掌握專業知識,能運用外語從事相關專業的工作。

【農業高校科技日語翻譯文化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探微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