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紙船》教學觀摩有感論文

《紙船》教學觀摩有感論文

《紙船》教學觀摩有感論文

  最近,隨同組教師參加了一個教學觀摩活動。課堂上教師首先簡單介紹了作者冰心,讓學生初步明晰其為人與詩作“愛”的要義;然後,梳理了這首詩歌中的幾個生疏和易讀錯、寫錯的字詞;接著,讓學生誦讀詩歌,概括詩意;最後,教師總結全詩,引導學生運用適宜的事物表達真摯的情感。

  這樣的教學流程看似四平八穩,但是這樣的教學少了一個至關重要、靈魂式的東西——文學的味道。單從本單元的教學總要求來看,“親近文學”並沒有在這節課裡得以體現,這明顯背離了教材編寫者的良苦用心。那麼,語文教學如何回到文學教學的正道上,找回文學教學的味道呢?

  一、比較式誦讀,引導學生初步品析文學之味。

  任何作品的賞析都是由誦讀開始。但是在具體過程中,不少教師要麼是任由學生自主誦讀,要麼僅僅滿足於音訊範讀。這兩種做法都不可取,前者不能及時發現學生誦讀的問題,後者不知道怎樣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誦讀方法。

  在誦讀方面,比較式誦讀是可取的方式。第一種誦讀,是學生與教師之間誦讀的比較。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誦讀,將各自真實的文學誦讀狀態原生態地呈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的是真實記錄學生的誦讀情況,特別是錯誤的地方;然後,教師範讀,讓學生比照自己與老師之間誦讀的差異,教師重點糾正學生誦讀錯誤點。第二種誦讀,是學生與音訊材料之間的比較。音訊中的誦讀大多由專家錄製的,一般較為標準,教師要組織學生傾心聽讀,在比較中發現自身的不足,並透過反覆聽讀、跟讀的方式,最終學會契合文學節奏的誦讀方法,讀出文學的味道,進而喜歡上文學誦讀和鑑賞。

  二、探究式精讀,引導學生深度解讀文學之義。

  如果說比較式誦讀僅是從淺表層面理解詩歌的話。那麼,探究式精讀則是更深層級的鑑賞,是進入文學殿堂的深度體驗。

  首先,應引導學生探究冰心選擇紙船作為情感寄託物的原因。通讀全詩,可以發現疊紙船是作者在當時情境中表達情感的最佳方式。那時,她遠離家鄉、母親,孤身一人去海外求學。在船上,她關聯性地想到了用兒時疊紙船的方式寄託自己複雜的情感。另外,作者選擇的紙船都是很小的,就像當時的她一樣是孤弱的、處於旅途的風雨飄搖之中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紙船與作者重影,這兩者之間是相似的,甚至可教育學生將其畫上等號去理解。

  其次,對本文主題的探究。有的教師直接引導學生從這首詩歌的副標題“寄母親”中獲取啟示,得出思念母親這一主題。這個方法有一定的鑑賞、解題指導意義。但是,對主題內容豐富性的理解,就可能因為這種快捷而“流失”了眾多有效資訊。教師要引導學生讀到對母愛的謳歌,本文表面是在抒寫自己對母親的思念,實則內蘊著母親對自己女兒的眷念之情。其實,這個是比較好理解的。女兒思念母親,是因為母親愛她;母親能夠在夢裡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是因為她白天一直在牽掛著遠行的.孤女。於是,從這兩個角度就可以解析出母愛的主題。如果僅有母愛主題,這首詩歌似乎就顯得單薄許多。教師可引導學生研習冰心疊紙船,希望其入母親的夢這個系列活動。從常理來看,這是不現實的,是一種虛妄的幻象;但從心情來看,這是童真的體現,正因為這種童真使得詩歌的表達具有了想象的張力,使得情感的表達既真又幻,使得母愛主題的深沉性得以巧妙彰顯。

  三、交流式悟讀,引導學生多維碰撞文學之光。

  每一個學生對詩歌文字的解讀都是有侷限性的。有人的理解處於淺表層面,有人的理解比較深刻,有人的理解比較片面,有人的理解比較全面。對於文字解讀,每一個學生乃至其與教師的交流式悟讀是不可缺少的。只有經由多層級的思維、思想碰撞,文學之光才會燦爛,深入人心。

  第一種交流是學生與文字的交流。當前文學教學的一大弊端就是學生少有深度研習文字的好習慣,大多滿足於一次性的閱讀與理解。為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潛心於咬文嚼字的工作。

  第二種交流是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這是客觀事實。為此,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之間互相表達自己對詩歌文字的理解。

  第三種交流是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對詩歌文字的理解自然要高出學生一個層級。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就顯得相當必要。在具體操作時教師不可過早地表露自己的觀點,不然會出現“一言堂”現象,學生會處於教學的弱勢地位,習慣性地生硬地接受教師的觀點。

  為人師者應該遵循學生的知能基礎,遵循詩歌等文學作品的鑑賞規律,引導學生讀出文學味、品出文學味、喜歡文學味。

【《紙船》教學觀摩有感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