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第十八個世界讀書日有感

第十八個世界讀書日有感

第十八個世界讀書日有感範文

  4月23日,對於讀書人而言,是一個特殊的節日,一群讀書愛好者可以聚集在一切,享受讀書的快樂,暢想讀書的未來,此中真意不足為外人道也。

  回顧讀書的歷程,一股衝動的暖流在激勵自己,面對這樣的節日,寫點東西變得非常有必要。如皋青年教師讀書展示會如期舉行了,按照慣例,依舊有人獲獎,同樣有人演講,照常領導講話,不知為什麼,總覺得少了一點東西。

  我不怎麼在意這一段豐富的過程,似乎特別在意活動前人們交流讀書心得的那一刻,無拘無束,在想象的空間裡任意翱翔,說出自己的心緒,聆聽別人的見解,這樣的環節活動一點都沒有。讀書人是不習慣坐在下面做規規矩矩的觀眾,他們希望在思想的碰撞中獲得一點體會,否則也不會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妙論。

  真的非常羨慕一群讀書人自發組織的沙龍活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都會在這樣的場合講個一二三,似乎對話成了時間快樂飛逝的主旋律,沒有誰可以阻擋。官方組織的活動,多多少少有點走過場的嫌疑,演講展示無非在矯情地訴說讀書言不由衷地快樂,頒發獎勵無非是做做樣子,領導講話無非是鼓鼓勁兒,營造一個氛圍而已。

  其實,讀書人最大的忌諱就是自命清高,總覺得讀了一點東西,找不到南北了。我不由想起了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很少把周圍人放在眼裡,滿口的`“之乎者也”,總覺得別人不行,自己一切都非常優秀。

  常常有些讀書人,他們一有了點成就,就喜歡以高人一等的姿勢來說教,這對於讀書本身來說是不利的。其實,讀書的最大目的就是認識自我,而不是高估自我,只有真正地瞭解自我,理解別人,才會真正做到超越自我。

  我們喜歡一本書,總會覺得別人也應該喜歡這本書,我們喜歡這樣的讀書方式,別人也應該這樣的讀書,這下好了,別人看的書一旦跟自己不一樣,別人在那兒看網上電子書,心裡就會莫名其妙地不舒服,這樣的心態自然不會讓讀書的種子愈來愈多,反而會出現文人相輕的怪相。

  老是有人感嘆孩子們不喜歡讀書,我知道這樣的說法是建立在成人認識的基礎之上的。在家長眼裡,孩子讀作文書和語文書才算讀書,在老師眼裡,孩子讀新課標規定的書籍才算讀書,至於孩子到底喜歡什麼,誰也不去思考,這樣的關係又怎麼可能產生更多的讀書種子。

  再說說老師們看的書吧,那些純理論或者唱高調的教育專著,許多教育主管部門花錢買過來,又有幾個人願意讀呢?每當看到書店裡出現這些高雅而高深的專著,我不會急著去買,不到一個月,馬上會到舊書攤找到一兩本,原因很簡單,有許多老師把這些書當做垃圾給扔掉了,白白地浪費了國家的資源,著實可悲。

  孩子們不喜歡讀大人們指定的書籍,老師們不喜歡領導行政推動的專著,只要是一個善於讀書的人,他會毫不猶豫地看自己喜歡的書,沒有什麼高深理論,課堂照樣會變得充滿生機。

  回憶一下,我們的童年,真正感興趣的書,常常是不登大雅之堂,只能一個人躲起來,快速地吞食,反而到現在仍然難以忘懷。

  讀書貴在給一定的場所,讓每個人都有交流的機會,少點自以為是,這樣的讀書才會有生命力。我們不要勉強所有人都讀書,畢竟人各有志,何必強求?如果我們的一些部門有推動讀書的良好願望,別忘了,在選擇書籍之前,先問一問讀書者本人,探究一些大夥的口味,不要搞一些強制性的動作,這樣的讀書才會真正發揮作用。

  其實,讀書不思考,讀書本身也不會長久。正如竇桂梅老師所說:“無論如何‘擠’時間也要閱讀,並用筆促進自己的思考——這是促進自己成長的科學途徑。”我們如果能夠堅持每天寫點東西,一段時間下來,想不讀書都非常困難,俗話說得好,“書到用時方恨少”,只有真正的運用他們,才會逼著自己抓緊時間去讀。

  有許多語文老師喜歡讓孩子們去做摘抄,至於孩子們有沒有使用,一直是個大大的問號,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假如你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讀書人,你就會了解孩子們到底需要什麼,自己到底需要什麼,這樣的認識才會帶領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事業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絮絮叨叨說了這麼多,但願讀書的世界少點自以為是,多一點寬容、理解,幸福自然會敲響你家的大門。

【第十八個世界讀書日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