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生死朗讀》觀後感

《生死朗讀》觀後感

《生死朗讀》觀後感範文

  影片中,麥克在回顧自己失敗婚姻、疏遠的父女關係時,對自己的女兒說,“我不夠坦誠,我對任何人都不曾完全坦誠”。這是成年麥克說的唯一坦誠的話。

  當少年麥克遇到漢娜的時候,他被後者所吸引。儘管漢娜是個目不識丁的文盲,可是在少年麥克的眼中,她幾乎就是一尊女神。這時的麥克,儘管膚淺,卻完全是真誠的。他對漢娜的愛慕是由性慾驅動的,但在與漢娜的交往中,這性慾又藉著漢娜的推動,把他引領向某種更崇高的東西。少年麥克本能的感覺得到,他和漢娜的關係並不僅限於床第之歡,這種關係讓他的整個人生都有了意義。多麼美好的愛之初體驗!雖然它是不見容於時人的不倫之戀。

  我們可以想象,漢娜的突然消失,對少年麥克的打擊有多大。不僅是一段初戀就這樣嘎然而止,而且那種由愛引導的對人生意義的發現,也忽然間煙消雲散了,沒人給過麥克一個解釋。就這層意義來說,我們也許可以指責漢娜對麥克一生的愛情和婚姻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然而,這只是對漢娜與麥克關係的最為膚淺的分析。無論漢娜曾怎樣刺痛過麥克的心,他在對待漢娜時都可以有其他種選擇。麥克實際作出的選擇,證明了他既不夠真誠,又不敢承擔責任。

  當麥克在法庭上發現漢娜是個文盲的時候,他本可以為漢娜作證,使她免受終生監禁的嚴厲懲罰。麥克選擇了不作為,一個方便的藉口當然是為漢娜保守秘密——既然漢娜本人顯然不願意承認自己是文盲,那麼還是遵從她的意願為好。可是,不要忘了,麥克是個法學院的學生,對他以及周圍的很多人來說,這次審判的意義就在於伸張正義。麥克明顯看出了其他幾位被告是在合夥算計漢娜讓她背黑鍋,在這種情況下,讓漢娜一人承擔罪責,顯然不符合正義的要求。就此而言,麥克不作為的選擇,是一個糟糕的選擇。問題還不止於此,我疑心為漢娜保守秘密對麥克來說只是一個應付自己良心的藉口,他不作為的真正原因是為自己保守秘密——對一個法學院的學生來說,在中學時代和一個納粹女看守(而且還是個文盲)發生過不倫之戀,絕對是一件難堪的事情。

  如果說對法庭審判時麥克作出選擇的'動機只是一種憑空猜測的話,那麼麥克給漢娜朗讀、錄製磁帶其實更能說明這個男人的不負責任。麥克並不是在漢娜一被判入獄馬上就給她朗讀、錄製磁帶的。相反,那是在漢娜入獄很久以後的事情。當時,麥克的婚姻遇到了麻煩,他帶著自己的小女兒回到故鄉。正是在這個時候,他回憶起了塵封的少年情事,漢娜在他腦海裡忽然又鮮活起來。刻薄一點說,他的朗讀行為不過是在把玩一顆夾在書中的枯葉,也許看上去他對那顆枯葉呵護備至,但是他珍視的僅僅是自己的回憶,絲毫沒有讓枯葉復活的意思。

  當漢娜終於服完了刑期,就要出獄的時候。麥克起先並沒有打算去見她,後來終於動了惻隱之心以後,在與漢娜見面時候,仍然是一幅高高在上的嘴臉。沒有人會指責麥克不再愛漢娜,但是既然作為唯一的聯絡人去和漢娜見面,麥克最不應該做的就是要求漢娜對奧斯威辛的經歷作出反思和交待——無論是作為一個曾經的情人,還是作為一個知曉漢娜秘密的人,這樣做都過於殘忍。這不啻於對漢娜說,“你是個有汙點、隱藏過汙點的人,你不配得到我的愛。”

  在我看來,漢娜對麥克的回答極為高貴:“在我入獄之前,我從未反思過。現在我怎麼想已不重要。死了的已經死了。”這個回答,一方面含蓄的感謝了麥克對他所做的一切,承認了自己在獄中的反思;另一方面也拒絕了麥克那種虛偽的優越姿態——既然你心中已經無愛,與死人又有何差異,我的所思所感對你已經無所謂,我寧願不說。 漢娜剛一見到麥克的時候,說他“已經長大了”,而當她最終回應麥克的時候,她叫他“孩子”,這真是恰到好處的鄙視。

  成年麥克是漢娜的對立型人物:他受過良好的教育,refined and polished。影片中兩次提到《奧德賽》,不無深意。奧德修斯正是一個心多機竅的人,麥克同樣如此。受過教育、有文化的人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往往被過多的紋飾遮蔽,不能或不敢去面對生活的真相。

  用盧梭的話來說,“野蠻人過著他自己的生活,而真正的社會人則終日惶惶,生活在別處”。也許,漢娜和麥克正代表了盧梭筆下這“野蠻人”和“文明人”對立的兩極。

  文學對漢娜來說是開啟新世界大門鑰匙,而對成年麥克來說,它只是躲避真實生活的掩體。

【《生死朗讀》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