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七年級生物《自我激勵促進小組探究》教學設計

七年級生物《自我激勵促進小組探究》教學設計

七年級生物《自我激勵促進小組探究》教學設計範文

  1 建議思考的問題

  (1)怎樣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怎樣使學生在小組探究學習中主動發展?

  (3)怎樣創設情境讓學生鍛鍊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2 案例描述

  2.1 “小組探究”的困惑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研究性學習引起了我國教育界的廣泛關注,開展這類學習最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學生小組探究,也由此而受到重視。作為一名生物新課程的實踐者,我也不甘落後,在新課程的第一課,就開始嘗試這種小組探究模式。

  人教版生物學新教材《致同學們》中有許多“你知道……嗎?”,我想這些問題可以透過小組合作法來解決,這樣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觀念的形成。於是,我將問題列出,每題一簽裝入盒帶到了教室。全班學生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自願組合,分成了8小組。然而,小組交流時卻出現了問題,好幾個小組還未得出統一的看法和結論,輪到一些小組發言時,組內成員互相推讓,更出乎意料的是,有的組竟一言不發。

  小組學習的效果竟然如此,令我吃驚!

  2.2 小組命名,自我激勵

  我們知道需要引起動機,動機支配行為,行為的方向則是尋求目標以滿足需要。所以動機是行為的直接原因,它驅使和誘發人們從事某種行為,規定行為方向。

  課後,我圍繞“動機”左思右想,突然產生一個念頭:“小組就應該有小組精神,何不讓每一小組起個體現小組精神的名字,以激勵小組的學習活動呢?

  第二節課,我向大家提出了我的想法,沒想到學生的興致非常高,各小組紛紛研究很快確定了一個組名,如“向日葵”“紅太陽”“生物小博士”“我為生物狂”“創新”等。因勢利導,我又組織各小組制定了小組學習的“座右銘”,確定了每個成員的任務和責任,小組學習評價表,並且進行全班交流。學生們異常興奮,一種想從事生物創造性活動的希望、願望、動力油然而生。

  2.3 激思設疑,盡展小組風采

  激勵是行為的鑰匙,是行為的鍵鈕,經過激勵的行為與未經過激勵的行為效果大不相同。如今的小組探究改變了僵化、被動的學習局面,學生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課堂上,學生在小組探究學習中團結協作、主動發展,積極地發現、質疑、思考和總結,充分發揮個人的思維潛能,力爭為小組“獻計獻策”;小組間積極相互交流觀點和想法,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已見,盡展小組風采。

  在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活動中,“紅太陽”組提出:“老師,我們捉了16只鼠婦,就用16只鼠婦做實驗,可以嗎?”作為教師,我沒有直接回答,我說:“同學們,紅太陽提出的問題你們能幫助解決嗎?”把握了教學時機,啟用學生的思維,各小組紛紛發表了觀點。有的說:“可以的,鼠婦越多,偶然性越小,實驗越有說服力。”有的說:“不好,16只太多了,不易數清,10只可以了。”有的說:“不可以的,我們都用10只做的,你們怎麼能跟我們不一致呢?”各小組爭論一番後,最終達成一致,可以用16只來做實驗。探究活動後的討論過程中,“創新”組提出:“如果用15只鼠婦做實驗呢?”這問題太妙了,小組表現出很強的主動性和探究熱情。“究竟該用多少隻鼠婦探究實驗?單數還是雙數?”學生依然帶著狂熱進行探討,思維能力得到了鍛鍊,科學探究能力得到了培養……

  然而,小組各執已見,我也難以作出正確的判斷。尊敬的同行們,您能給我提供幫助嗎?

  3 課後反思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究活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實驗證明,主動學習強調教育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我的第一節課,學生的“熱烈”討論只是基於形式,他們缺乏積極的探究動機和旺盛的探究熱情,沒有真正主動地參與探究未知事物或現象的學習活動,因而影響了預期教學目標的達成。新課程重視習者的主動性和探索性學習,同時強調教師創造性地教學。強化於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著眼於學生積極的學習和主動的發展,我透過思考,進行“小組命名,自我激勵”的教學探索與嘗試,讓課堂煥發出了生命力。

【七年級生物《自我激勵促進小組探究》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