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學習《語文教學改革指導綱要》有感

學習《語文教學改革指導綱要》有感

學習《語文教學改革指導綱要》有感範文

  新基礎教育像一陣春風,悄無聲息的走進了我們的校園,認識它,是從讀《語文教學改革指導綱要》開始的。一開始,只是出於對新基礎的好奇,可當我真正讀進去後,它卻讓我受益匪淺,反思多多。作為一個老師,我們都知道要把課程標準裝在心中,因為這是我們設計教案、課堂操練的指南針。但它僅有80頁,受篇幅所限,它只能作為一個學科教學的綱領性指導檔案,而《語文教學改革指導綱要》卻是對《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細化,它分學段、分類別,手把手的具體指導我們不同課型的建構。

  就拿閱讀教學這一塊來說,《語文課程標準》第15頁提出了12條要求,第22頁關於閱讀教學的實施方案也僅有600字左右的說明,但這本書從367頁到452頁都在講初中各階段各文體的教學結構。有散文、小說、說明文、議論文,也有古詩詞和文言文。每一文體的教學,都是在尊重本年級學生的基本狀態下來確立本年級本文體的教學內容。要求清晰具體,不刻意拔高,也不過分降低。然後給出具體的教學建議。最可貴的是,它信手拈來的就是我們語文老師熟悉的一篇篇文字。我很震撼,也很慚愧。震撼的是專家就是專家,高屋建瓴而又腳踏實地。慚愧的是雖然自己教學多年,對一些問題似乎也有所思考,但從來沒有把它理順的如此係統,如此有條理。

  對於九年級來說正在進行總複習,提高複習的效率和質量是關鍵。葉瀾教授在《語文教學改革指導綱要》中指出:要讓學生確實能做到主動、獨立地學習,十分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工具”,即教學內容的結構和教學方法的結構。因為透過結構的學習,更能夠使學生因結構的支撐而樂於、善於主動地猜想與類比。在此思想的指導下,我們依據中考的考試指南,進行了不同題型的知識結構的建構。有語言運用、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作文等幾大類。就以古詩文閱讀課的課型建構來說,《語文教學改革指導綱要》給出了很好的建議。在複習時教師應注意以下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生動性。一直以來學生死記硬背,教師生硬地反覆強調、檢查、訓練,好像成了約定俗成的複習方法,結果師生都很疲憊,心生厭倦。為此,可以採用競賽的方式進行復習。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依據複習內容,精心設計題型,提前佈置任務,然後用競賽的方式來檢查複習的效果。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賽可採用積分制。可以分三種形式:一是根據題目默寫詩歌;二是根據詩歌的上半句補充下半句或者給出下半句補充上半句;三是理解性默寫,如: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巧借地名錶達他內心的愴然與悽苦的詩句是?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哪句話與“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有異曲同工之妙?四是歸類列舉,教師提出某一事物或某一情感,學生舉出相關的詩句,如列舉表達思鄉情懷的詩句,就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等。

  第二個原則是自主性。葉瀾教授指出“教學要使學生有這樣創造的衝動,要他生長出智慧來,要他越來越覺得自己是一個可以主動地、自主地創造的人”教師應在複習的各個環節凸顯學生的自主性,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學生參與到複習內容的確定,複習計劃的設計,複習效果的檢測中,這樣就打破了課堂教學的機械、沉悶和程式化,使課堂充滿生氣與樂趣,充滿智慧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使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發揮,而不是受到壓抑和制約。

  第三個原則是結構性。複習就是教師指導學生對三年來所學古詩詞的知識結構和方法結構進行梳理。將學生還處在散狀的知識和方法進一步結構化,將學生已經形成的結構固化、遷移。本週語文組的研討課應該就是個很好的嘗試,從教結構到用結構,讓學生學會方法,構建詩詞學習的知識體系。那麼在詩歌的複習中,先帶領學生明確詩歌考察的知識點:如詩歌內容的把握;重點字、句的賞析;中心思想和哲理的理解體會。並以知識樹的方式把這些散狀的知識點建構成系統的知識結構,然後讓學生運用知識結構去獨立複習其他詩歌,最後進行檢測。

  總之,《語文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裡的每一條路徑都讓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我想只要我們積極學習、大膽嘗試,一定會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學習《語文教學改革指導綱要》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