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三年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聽課有感

三年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聽課有感

三年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聽課有感

  《兩位數與兩位數相乘》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地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注重結合具體情景,強調演算法探究,重視對算理的剖析,從而使學生獲得多種演算法的體驗。

  這堂課朱老師注意了結合具體的情境來引導學生理解算理,強調了演算法的探究來剖析算理,重視了估算檢驗計算的正確性,但從教學的實況來看,似乎學生對演算法掌握得不是很好。

  重新回顧聽課過程中的一些細節,以下幾個問題引起了我的思考:

  1、重視估算,培養學生數感。

  估算可以培養學生的數感,幫助學生檢查計算的結果正確與否。在這節課中,朱老師設計了讓學生估算的環節,如:“請同學們先來估一估28×12大約是多少?你是怎樣估算的?”“這個336和我們估算的結果接近嗎?”看來,估算能讓我們得到積的大致範圍,還能驗證筆算結果是否正確,計算中兩者有機結合,將事半功倍”,體現了估算的價值。個人認為還可以在“想想做做”第1題中滲透估算,可以讓學生先估一估大約是多少,再計算,這樣62×41估計的結果是2400,有學生出現310的結果就會馬上意識到是錯的。

  2、利用遷移,引出計算方法。

  所謂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已經獲得的知識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在這節課中,朱老師先結合具體的情境,提出“訂一年牛奶要多少錢”的.數學問題。列出算式後再要求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計算,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去探究28×12的演算法,學生出現了這樣的演算法28×10=280,28×2=56,280+56=336。這是建構豎式的資源,豎式就是根據“先算10個月和2個月各要多少錢,再合起來”的思路建構的。把兩位數乘兩位數這個新問題轉化成了以前學過的舊知識來解決。這樣利用遷移原理,使同學一步一步加深對算理、演算法的認識和理解,溝通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

  3、突顯豎式,重視算理剖析。

  當學生已經能用以前學的知識計算出28×12的結果時,朱老師讓學生獨立嘗試列豎式,這對於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我認為教師可以帶著學生一起學習28×12的豎式,利用已有知識來解決問題,實現知識連結和戰略方法的溝通,引導同學沿分步算式去尋求豎式中的對應數位、兩層積和兩積之和,從豎式的各層積質疑其橫式中的實際含義,相機藉助板書把算理進行有序梳理,指引同學在反覆體味中感悟橫豎式之間的內在聯絡,將其延伸至思維深處。第一步是兩位數乘一位數,明確這是28×2=56,即訂2個月牛奶所需要的錢。第二步是兩位數乘整十數,明確這是28×10=280,即訂10個月牛奶所需要的錢。第三步是兩位數加三位數,將訂2個月和10個月牛奶錢相加,56+280=336,將筆算的豎式與口算的板書有效整合,這樣便於理解算理。

【三年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聽課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