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元宵節> 回憶兒時的元宵節散文

回憶兒時的元宵節散文

回憶兒時的元宵節散文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只見圓圓的月亮高掛在太空,夜空中時常被各種禮花渲染的五彩斑斕絢麗多姿,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中,彷彿還在訴說著對過年的眷戀,每每此時我總會想起兒時的元宵佳節。

  我出生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的魯中地區。印象中童年的生活雖然艱苦,心情卻是樂天的。最讓我難忘的節日除了春節以外,便是農曆正月十五的元宵佳節了。這天我會起個大早,吃過早飯後,穿上節日的盛裝,叫上鐵牛、狗蛋等小朋友,如同快樂的小鳥蹦蹦跳跳,唱著不知名的歌兒,放飛著自己的心情。在春寒料峭中,我們不怕寒冷,你追我趕來到村的中央位置,等待著拜年的高蹺隊、秧歌隊、舞龍隊、獅子隊的到來。伴隨著鑼鼓喧天,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來村中拜年的拌玩隊浩浩蕩蕩地進場了……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與小朋友們奔前跑後,高興地叫著、笑著、跳著、鬧著,隨著隊伍的歡慶我們也進入忘我的世界。大概是8歲那年吧,拜年的隊伍經過我們村莊時,等候已久的我迅速加入了遊行的隊伍裡面,只見六個頭頂綵球的花轎、旱船一步三搖地走著,“連響”“媒婆”憨厚、滑稽的模樣讓觀看的村民笑作一團;玩獅子是由兩人身披獅皮前蹲後伸、後蹲前伸、頭擺尾搖、頭滾尾翻;時而獅頭騰空而起,時而獅尾半空倒立;時而聳立而行,時而伏地搔身;讓我驚奇而至眩暈的就是那“耍龍”的隊伍,兩條龍騰空舞起,舉著龍的漢子們雄武火爆,那龍時而蜿蜒時而盤旋,突然龍頭向我撲來,近在眉前,忽而乘風直上,衝向雲端……好一派熱鬧的景象。我在前擁後擠的隊伍裡東瞅瞅西望望,時而跟著秧歌隊裝模作樣的跳著秧歌,時而跟著前行的隊伍拍著小手高聲叫好。時空荏苒,只記得滿街人頭攢動,鑼鼓聲、鞭炮聲、吆喝聲響成一片,精彩的節目,真是眼花繚亂,異彩紛呈,在童年的腦海裡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童年的元宵節時興盪鞦韆,這是我們農村老家的風俗。說起兒時的鞦韆,製作非常簡單,簡單到只有兩根繩子,外加一塊木板而已。繩子是母親用粗麻繩搓成的,在農家小院的老槐樹粗枝椏上甩下來,綁上一塊木板就算完成了。元宵節期間,我像跟腚狗一樣,尾隨在姐姐身後,為了能夠盪鞦韆,費盡口舌千請求萬告饒,直至讓她們答應為止。在兩人的幫助下,我歡快地站在鞦韆的木板上,她們一邊一個站在了槐樹旁,由輕到重均勻地晃動著繩子,我麻利地抓住繩索,如同一隻放飛的蝴蝶,瞬間便輕鬆自如地騰空而起,一上一下,一上一下,上下翻飛,左右擺動,猶如展翅飛翔,激動地心情隨著繩索的晃動從而不斷蔓延,在農家小院裡時時蕩起一陣陣爽朗的笑聲,傳出很遠很遠……或許在那個時候,我便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因為童年的我是樂天的,童年的心情是愉悅的,它沒有“痛苦”和“枯燥”二字。有時候,為了尋求刺激,我會找來幾個小夥伴,開展盪鞦韆比賽。規則當然是看誰蕩得高,看誰蕩得遠而已……剛子、鐵蛋、大明、阿寶接到通知後,自告奮勇前來挑戰,於是我的家中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正常情況下,我們兩人一組,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比賽,你方表演完畢,我便接著登場,大家作為裁判圍成一圈,指手畫腳相互評點……我們比得興致勃勃,大家緊張嚴肅活潑匆忙,一場比賽下來便開始大汗淋漓。有時候因為判定和意見不統一的緣故,幾個小朋友也會爭得面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直至在大人的調和中,最終冰釋前嫌……只不過虧了家中的麻繩,需要不長時間就要更換一次,為這那棵老槐樹也被磨得鋥光瓦亮了……

  正月十五的晚上,家鄉有吃“元宵”的習俗。不過“元宵”和“湯圓”在我們老家都統稱為“元宵”。家鄉的.元宵形式多樣,有圓圓的甜豆沙、尖尖的甜紅豆、扁扁的甜芝麻,還有橢圓的鹹豬肉、細長的辣牛肉,顏色也五彩繽紛,紅的、綠的、白的不僅好看而且好吃。在母親的辛勤勞作中,又大又圓的元宵吃到嘴裡格外的香甜,那富有特色的味道永遠地留在了我的心裡!吃過晚飯後,我打著飽嗝,高興地提上家人為我製作的小燈籠,便迫不及待的跑到外面去看煙花。此時,大街小巷燈火通明,煙花聲、鞭炮聲、歡笑聲響成一片,美麗的煙花像火箭一樣飛上天空,有的像流星、有的像炸彈,有的像玉樹瓊枝,有的像排山倒海,有的像五彩花瓣,讓我看得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賞心悅目。回到家時已是深夜時分,母親早已在門口迎接著我們。是啊,正月十五元宵節,是兒時的我們盡情快樂的一天,在這個花好月圓的夜晚,家家團圓共享美好快樂的時光。

  現在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而今我早已步入不惑之年,但兒時的元宵節卻永遠印在我的腦海當中,讓我回味無窮難以忘懷,或許是對過去那段生活的眷戀和追憶吧。

【回憶兒時的元宵節散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