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伯牙絕弦》課堂教學實錄

《伯牙絕弦》課堂教學實錄

《伯牙絕弦》課堂教學實錄

  一、初讀

  1、侃侃聊聊:

  師:學文言文,你覺得最難的是什麼?

  板書:

  難

  生:我覺得學文言文最難的是斷句和理解意思。

  生:我覺得應該是瞭解文章其中的含義。

  生:我覺得是要了解文言文中人物當時的心情。

  師:這麼難的文言文,你覺得你要做到哪些,這篇文言文才算學會了呢?學會的標準有哪些?

  板書:

  會

  生:能夠在現場表演出來。

  生:能通順地把它讀下來。

  生:能把它翻譯成現代的白話文。

  師:再提高一個層次,怎樣才能算是學得比較好呢?

  板書:

  好

  生:能瞭解文章的意境。

  生:可以仿寫。

  生:揣摩人物當時的心情。

  生:從故事中悟出所含的道理。

  師:那今天,你既是一個學生,又是一個小裁判。用雙重的身份進入課堂。一邊學,看看解決了難點沒有,學會了嗎;評一評,學習過程的感覺怎麼樣。

  (點評:課堂的匯入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出發,營造有效的學習氛圍,引導孩子談學習的困難,以便教師順學而導,依學而教。同時強調孩子在課堂上的雙重身份,也體現了新課堂的民主。 )

  2、延伸背景:

  師:齊讀《伯牙絕弦》。俞伯牙,故事的主人公,你有哪些初步的瞭解?結合你學習時候蒐集的資料簡單說一說。

  生:他彈琴彈得非常好。

  生:俞伯牙是個重情誼的人。

  生:俞伯牙和鍾子期是對知音。

  師:這堂課,就讓我們走進高山流水,走進俞伯牙高超的琴藝之中。

  3、品讀課題:

  師:同學們,再讀課題──《伯牙絕弦》。

  師:弦是什麼,誰知道?

  生:琴上的弦。

  師:嗯,看,這就是弦,對於鼓琴而言,弦就是琴之魂哪。出示課件同學們再看琴字,它上面的2個王,如果我們把它連起來,它就像絲絲琴絃。古人在造這個字的時候就是用象形的辦法,把琴絃標註出來了。可見,弦對琴來說是多麼重要啊。

  (點評:說文解字,對弦的適度講解補充學生知識經驗不足,點明弦是琴之魂,有利於對後文俞伯牙破弦絕弦舉止的理解與情感的共鳴。此設計巧妙。 )

  師:那絕弦的絕,怎麼理解?

  生:斷絕。

  師:看,你會利用註釋,會利用身邊的資源,不錯。連起來,絕弦的意思?

  生:把弦弄斷。

  師:你會顛倒語序,用現代文的話來理解,真好。這文言文的翻譯啊,不能逐字逐句,那麼呆板地翻譯,要學會變通,要學會模糊地翻譯。

  (點評:孩子容易逐字翻譯,從而會產生語義不暢。教師適時強調文言翻譯的模糊性和注重語感順暢。這一方法值得在小學文言教學中推廣。 )

  師:誰來連起來說說課題是什麼意思?

  生:俞伯牙把琴絃弄斷了。

  師:高聲地把這四個字連起來讀一讀。

  (點評:題為文眼,充分發揮課題的教學資源。對絕的理解也為下文埋下伏筆。 )

  4、讀通讀順:

  師:剛才大家都說文言難讀。實際上,既是難點又是咱們必須做的事,那就是多讀。請你自己讀一讀,遇到不通順時,你可以問問身旁的小老師,還可以看看註釋,爭取把它讀通順。

  生自由讀。

  師:讀文言文,應該怎麼讀才像是一個小古人的模樣呢?

  生:搖頭晃腦。

  生:一隻手要將書卷起,另一隻手做動作。

  生:要有適當的斷句。

  師:下面我要聽聽聽咱們六⑵班同學的朗讀啦。先數數,這篇課文總共幾句話?

  生:五句。

  師:行,我請出五個同學。你們五個聽好了,一人一句。不過,要連得順暢,聽起來就像一個人在讀。能做到嗎?全體安靜,開始。

  生五人連讀。

  師:很好。不過,這五個人讀啊,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停頓不當。其實咱們讀古文,首要的就是要讀出節奏,要知道,古文原來是沒有標點的,現在的標點是今人加上去的。其實,每一篇古文就像一首歌一樣,都有自身的節奏。下面大家請看這種符號∕。拿起筆,聽唐老師讀一讀,在聽出停頓的地方,請你在文中用這種符號標註節奏。待會兒,你也用這種節奏來試著讀一讀。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剛才有個同學提到了學這課要想學得好,最好要來段音樂,音樂來了。全班配樂齊讀。

  師:你看,才上課一會兒,咱們已經讀正確了,讀通順了。離學會它已經進了一步。其實啊,文言,就應該是這樣逐句地去品味,越嚼越有味道。

  (點評:學生較少接觸文言文,閱讀確實有困難,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教師範讀,學生跟讀。這種私塾先生慣用的土辦法就是輔助學生正確朗讀,理解文言文的簡單有效的好辦法。本課就是藉助此法逐個解決學生閱讀理解上的一個個障礙,達到古今貫通的教學效果。 )

  二、感悟

  1、一品:

  師:同學們,你看,這一句話中,作者寫了兩個人,用了同樣的一個字,什麼字?

  生:善。

  師:是啊,俞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琴。同學們,說他們是知音,他們真就是知音。他們兩個雖然一個善鼓,一個善聽。但,鼓與聽之間都有一個相通之處。你覺得他們是靠什麼相通的?

  生:音樂。

  生:琴聲。

  師:原來,他們靠琴聲相互傳遞著友情,傳遞著資訊啊。同學們,就憑著對這琴聲、對音樂共同的熱愛,來說說在你心中,這是對怎樣的朋友呢?

  生:我覺得他們是一對相知相識的朋友。

  師板書:

  相知相識

  2、二品:

  師:多讀一回課文就多一次理解。請大家再往下讀。找找具體描寫伯牙善鼓,鍾子期善聽的句子是哪兩句話?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師:你發現了嗎,這兩句中間還有兩個善字,這兩個善,還是善於的意思嗎?那你覺得它是什麼意思呢?

  生:妙!好!

  師:這個善字很有意思。造字的時候,這兩個點,就像人們伸出的兩個大拇指在稱讚他,下面的口呢,我們還可以寫得大一點,張大嘴巴,大聲的稱讚,大大的稱讚,要讓別人看得見,聽得著的稱讚。好啊,真棒啊!善哉,誰會讀?

  板書:

  善

  生:個別試讀。全班讀。

  (點評:全文出現了四個善意思不同,尤其是後兩個善,學生似乎只可意會不好言傳,教師再次透過說文解字的辦法,梳理了幾個學生的表達,理解後的朗讀就能找到誇獎的意思。這部分的字詞教學紮實。 )

  師:由此可見,文言的一字多義,在今後的翻譯時候,你可得要小心啦。回到文中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你怎麼翻譯的?

  生:妙妙妙,高大得猶如巍峨的泰山一樣。

  師: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呢?再請一個同學來翻譯。

  生:妙極了,好像茫茫的江河。

  師:來,讓我們做個善讀者,透過我們的朗讀,再現當時二人的對話場景吧。

  生:讀相關句子。

  師:好一個善鼓的俞伯牙,好一個善聽的鐘子期。在孤寂的俞伯牙的心中,他渴盼著就是什麼呢?

  生:知音。

  師:此時鐘子期的出現,俞伯牙的心情如何?心境如何?

  生:他非常高興有了一個瞭解自己的人了。

  師:就是一個喜字。

  板書:

  喜

  師:課文還有這麼一句總結的話: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知。這兒的念是什麼意思?

  生:想到。

  師:與念相呼應的是一個什麼字?

  生:得。

  師:得又是什麼意思呢?

  生:理解、知道。

  師:這一念一得之間配合得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默契: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接讀: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志在流水──

  生:接讀: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同學們再想想,琴技高超的伯牙還會念著些什麼呢?

  生:他會想到炊煙。

  師:你能不能用個疊詞來形容這個炊煙呢?

  生:裊裊炊煙。

  師:同學們,你們聽,他說的有點像鍾子期對伯牙的稱讚了。峨峨泰山、裊裊炊煙。這位同學,你能不能像鍾子期那般,用簡約凝練的話來稱讚伯牙琴聲中的炊煙呢?

  生:善哉,嫋嫋兮若炊煙。

  師:掌聲!同學們再想想,伯牙的琴聲中還會出現哪些美麗的景象呢?

  生:灼灼霞光。

  生: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生:瀟瀟春雨。

  生:善哉,瀟瀟兮若春雨。

  (點評:讓學生用文中語言的規律來讚美伯牙的琴聲,學生自然而然運用積累的語言來說話,透過這樣的師生對話,學生入情入境,領會了知音心有靈犀的難能可貴。 )

  師:看來,你們都是伯牙的知音啊。這正是,伯牙所念──

  生:鍾子期必得知。

  師:同學們,單從音樂的角度來看,你們覺得他們是怎樣的一種朋友呢?

  生:我認為伯牙和鍾子期是一對心絃相通的朋友。

  師:在這個故事中,這一對朋友更是體現了心與弦的融合。板書:心絃相通來,讓我們連起來把1~4句話讀一讀,體會當時那種歡樂融洽的氣氛吧。

  3、三品:

  師:可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第二年的中秋,在鍾子期的墓碑前,俞伯牙做出了令世人驚愕的決定,請看這句話,全班讀 。

  生: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同學們先數一數,這句話中,他做了幾件事?

  生:第一件事,伯牙說世上再也沒有知音了;第二件事,伯牙把琴絃摔碎了,終身都不彈琴了。

  師:你會數,說明你會翻譯了。對於伯牙而言,他心裡好受嗎?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呢?

  生:沉到谷底,悲痛欲絕。

  師:板書:悲是啊,就是一個悲字,由喜轉到悲只因那知音已去啦。我們就帶著這種悲傷的情懷再讀一遍。

  師:同學們,看到如此悲痛的俞伯牙,你想不想勸勸他呢?誰來勸勸他呢?請問你師伯牙的什麼人?

  生:我是俞伯牙的朋友。伯牙兄,人已不在世了,何必拿琴出氣呢?你再堅持彈下去,說不定子期在天上聽到了會更高興。

  生:我是伯牙的妹妹:哥哥呀,世上熱愛音樂的人很多,也許未必只有鍾子期一個人能聽懂你的琴聲,你為此而摔琴啊。

  生:我是伯牙的師父連成先。

  生:伯牙,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請聽為師一勸呀:世上沒有不散的筵席,子期已死,人死不可復生,以後你還要多多彈琴,他在黃泉路上也聽到你的琴聲。

  師:文縐縐的言語讓我感到,你不但是伯牙的知音,還是文言文的知音啊。

  (點評:勸解是老師的`設計,因有前面充分感知知音的基礎,才有此時學生個性多樣的表達。勸伯牙的環節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他們能充分展開想象,多角度的勸解伯牙。 )

  師:此時,伯牙,你不能再沉默下去了,要不,世人可就真要誤會你了。誰心裡有回應的話,你告訴他們,你心裡是怎麼想的,你為什麼這麼做?伯牙在哪裡?

  生:子期死了,再也沒有人能聽懂我的琴聲了。我再彈琴又有什麼意思呢?所以我決定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高山流水,知音難覓。對於瞭解我、唯一能聽懂我琴聲、為我付出那麼多的知音,我要用自己的行動來報答他。

  生:子期死了,就讓我的琴隨他去吧。我不是無情之人,摔琴是我的一種紀念。

  師:看來,是我們太不瞭解知音在他心中的地位與份量了。他毅然決然地還是作出了這個固執的決定。再讀這句話,讀得堅定些。

  生: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學到這,請你從生命的角度來說說,他們是怎樣的一種朋友?

  生:他們是一對同生共死的朋友。

  師板書:

  生死與共

  (點評:學生對知音的解讀可以是多元的,老師的設計讓孩子漸進式地體悟知音的內涵,豐富了其對文字的理解,也達到語言訓練與情感體驗的目的。 )

  三、昇華

  師:你看,他們從最早的互相瞭解到後來的心絃相通,再到最後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這樣的朋友,就不再是普通的朋友,而是知音。俞伯牙能因為得一知音而大喜,也可以因失去知音而大悲,應驗了世人所說的千金易得,知音難覓啊。

  師:我們就這麼一路讀著,譯者,就把這一篇相隔千年的文言文弄懂了。現在,我請你們以一個裁判的身份,來說一說,文言,難不難?

  生:不難。

  板書:

  (不)難

  師: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生:我學會了讀書的方法。

  師:你是用什麼學習方法?

  生:反覆地讀。

  師:原來讀是很重要的學習方法,也是一條便捷的學習途徑。

  生:理解它的意思,每字每句地理解。

  師:那麼,這篇課文你學會了嗎?

  生:學會了。

  師:怎麼證明你學會了?

  生:我可以把它翻譯成白話文了。

  生:我能通順地讀下來了。

  生:我會斷句了。

  生:我讀到了意境了。

  師:看來你不僅讀懂了文字,你還讀到文字背後去了。

  師:學完後,你還想怎麼做呢?

  生:我想把這個故事演一演。

  生:我想寫個課本劇。

  生:我想美美地再讀幾遍。

  師:行,課後去做吧。最後,這則為世人所稱道的千古佳話收錄在《列子?湯問》中,讓我們在下課之前,再一次和著音樂,注入你的情感,加入你的理解,把全文朗讀一遍。

  全班讀。

  師:能不看書嗎?能背得下來嗎?

  生:能。

  師:我相信,這樣一則故事,一定會讓你過目不忘的。來,全體起立,背誦。

  全班配樂背誦。

  【總評】

  本節課,學生不僅對故事有了深入的認識,他們對人性、對社會的交往、對群體的生活也逐漸有了自己的思考。把語文與生活嫁接一處,語文課堂便有了廣度。此時在加上課後拓展環節,課堂就有了張力。全課設計以三品知音為線索貫穿前後,一氣呵成,既讓孩子紮紮實實地接受了一次語言文字訓練,又在過程中受到薰陶、感染、滋養,課堂的語文味濃重,學生學習效果凸現。

【《伯牙絕弦》課堂教學實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