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七年級上冊第25課《陳太丘與友期》的教學設計

七年級上冊第25課《陳太丘與友期》的教學設計

七年級上冊第25課《陳太丘與友期》的教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處於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五單元的第25課,語文第一冊聯絡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讓語文世界與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語文素養這一宏觀的全新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文學素養作為語文素養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學生形成審美情操、健全人格、創新精神都起著極大的作用。本課作為古文閱讀在第一冊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三維目標)是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獲取情感體驗。情感與態度:學習古人懂禮知義的優秀品格。教學重難點: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材使用說明

  新課程標準在關於古文學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注意語言品味,語感的形成,情感薰陶的基礎上突出文體色彩,

  應以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

  探究的學習方式。

  所在單位意見(蓋章)

  附件2: 教學設計文案

  課 題

  教學目標:

  1、積累“期”“舍”等常見文言詞語的意思,藉助註釋理解課文內容。

  2、熟讀課文 並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之上背誦課文。

  3、認識並學習誠實守信、禮貌待人等傳統美德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1、熟讀課文並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之上背誦課文。

  2、認識並學習誠實守信、禮貌待人等傳統美德的價值。

  教學物件分析:

  設計說明:

  這堂課的設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充分利用學生學過的知識,將“禮”、“信”和《論語》聯絡起來,體現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學生對“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認識。做到深入淺出。從而使課堂教學內容,就不會因為只解決一篇短小的文章顯得單薄。

  2、對於課文的研討,設計由學生自己討論出問題,再討論解決問題,突出體現了兩個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文字的交流,強調了學生對文字的體驗,符合課改的要求;而老師參與討論,並適時點撥、引導、小結,體現了師生交流,由於學生是在沒有框架的情況下發問、研討,這就對起引導作用的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學生課本劇的表演,使學生對本文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充分發揮學生的小組合作和學生的主體性。

  4、花較短的時間,請學生談談學習的感受,進入文字,再從文字中走出,高於文字。這一設計,看似簡單,卻在整個課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沒有了老師最後“力盡聲色”、略顯乏味的小結,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爭先恐後的發言。使整個課堂凸現“學生為主體”這一特點。

  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二、整體把握

  (一)朗讀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

  2、請一生朗讀,師生共同評價。

  3、齊讀課文。

  (二)理解文意

  1、快 速閱讀課文,對照註釋理解文意,碰到疑難處做上記號。

  2、學生質疑字句,師生共同答疑。

  3、疏通文意後齊讀課文。

  (三)探究人物

  1、文中主要講了哪個機智少年的故事?

  2、除了他,文中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是誰呢?

  3、這兩個人分別是怎樣的人呢?請結合 文中語句進行分析 。

  4、這則故事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發?

  三、我來演一演

  四、總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到元方確實是聰明機智的孩子,同時我們也深刻認識到信與禮的重要性, 誠信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繼承併發揚這一光榮傳統,讓我們以信做人,以禮待人。

  五、佈置作業:

  1、完成練習冊上內容;

  2、熟讀並背誦短文。

  六、教學反思:

  在教學《陳太丘與友期》一文時,有學生提 出:“友人慚,下車引之”而元方卻“入門不顧”是不是太無禮了? 我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讓同學樣各抒已見。

  於是有同學認為元方太沒禮貌,得禮不讓人;有的同學認為友人錯在先,元方這樣做情有可原;還有的同學認為元方怒氣未消,怎麼可能理友人呢?

  經過一番爭論後,許多同學認為元方還小,只有七歲,做出這樣的舉動是很正常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他。這樣,這個問題在學生的 爭 論中有了一個合情合理的答案。

  由此可見,語文教材有著豐富的內涵,我們因當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 進行思維,鼓勵學生 啟迪智慧,換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尋與眾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學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這是他們憑藉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結果。在討論的過程中,不能一錘定音,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只要言之有理,我們教師都應予以肯定。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學生知識的學習過程。知識是靠自己在讀中獲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讀中體驗,理 念要靠自己在讀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讀中掌握。在教學課文時,要注重學生情感的體驗過程不能急於給出結論,而是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感悟,得到自己獨特的認識和感受。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情感體驗的產生、積極人生態度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過程中產生的,因此, 教學中要注重過程和體驗。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學科內容走向學生體驗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 本課程”,更多的是“體驗課程”,是學生的自主學習。

【七年級上冊第25課《陳太丘與友期》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