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國小數學教學的七大方法

國小數學教學的七大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的七大方法

  數學是人類對事物的抽象結構與模式進行嚴格描述的一種通用手段,可以應用於現實世界的任何問題,所有的數學物件本質上都是人為定義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的七大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方法

  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從宏觀上講主要有: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直觀形式獲得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等。這些教學方法之所以經常被採用,主要是因為它們都有極其重要的使用價值,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須切實把握各種常用教學方法的特點、作用,適用範圍和條件,以及應注意的問題等,使其在教學實踐中有效的發揮作用。

  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方法。這類教學方法是指透過都師和學生口頭語言活動及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

  1 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一中教學方法。

  2 談話法

  談話法,又稱回答法。它是透過師生的交談來傳播和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3 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種中心問題透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

  4、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象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透過示範性的實驗,透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5、練習法

  練習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鞏固知識和培養各種學習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活動。

  6、 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 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裝置和材料,透過控制條伯的操作,引起實驗物件的某些變化,並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學學科常用的一種方法。

  7、實習法(或稱實習作業法)

  實習法是學生 在教師紐上,利用一定 實習場所,參加一定實習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關的直接知識,或驗證間接知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拓展】小學數學教學探究

  學生被動學習是傳統教學的弊端之一,學生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積極性得不到發揮,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教學效益低下,怎樣促進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呢?首先想到學生是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內驅力,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習效率。

  一、 創設動手操作和自主探索的定向,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

  (一)、注重體現學生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儘可能避免把現成的理論知識搬上講臺,首先設計問題,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開展觀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讓學生透過自主多樣化的探究活動來完成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並在此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發展思維,培養情感。例如,教學一年級的“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球的認識”,透過讓學生看一看(看圓柱有什麼感受,你發現在哪些地方見過?)找一找(找身邊有沒有?)摸一摸、比一比(它們是上下兩個面一樣嗎?)玩一玩(玩圓柱,找發現)等活動讓學生即用眼又用手和腦,在用口,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發散學生思維,使學生思維意識得到培養。

  (二)、重視自主確定解題策略,鼓勵演算法多樣化

  教師不急於教給學生演算法,而是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獨立去探索,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計算方法,使他們有機會展示個性,探索創新。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認識,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成效的學習時刻。”錯誤是先導,是透過成功的階梯。學生犯錯的過程應看作是一種嘗試和創新的過程,對待學生的學習錯誤,我們更多地把“錯誤”當成教育的敵人,“以至於不錯成了我們不懈的”追求。在實踐中則把重點放在分析錯因,制定對策上。這一點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把錯誤看成閃光的“火花”,若能善待寬容“錯誤”,則能激發學習興趣,啟用創新思維,提高反思能力,為學生開闢出一片“新田地”

  二、給學生留有廣闊的合作交流,體驗成功的機會。

  教師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大量合作與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自由發展見解,學會傾聽意見,合理補充、調整自己的觀點,達到較為完善的認知狀態,獲取自主學習的成功。

  (一)、自主探索得到多樣化的結果,成為豐厚的交流基礎。

  如“在教學27-8時,首先讓學生分組操作,說想法,結果說出幾種不同的分法。第一種:從2捆中拿一捆拆開與7根合起來,先用17-8得9,9再加幾得19;第二種:從2捆中拿一捆拆開,先算10-8得2,再把2根和17根加起來是19根;第三種:先拿一捆拆開1根給7根合起來,即8-8得0,剩下19根是結果;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個個精神抖擻。教師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它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這是學生認知的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適應未來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在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

  當教師講的天花亂墜,學生聽的津津有味的課,未必是一堂好課,這種表面上“課堂流暢”可能把教師自己思維過程中失敗的'部分隱藏了,把所經歷的曲折或最有意義的感性東西抽掉了,學生認為“我真苯”。不利於學生自信心的形成,所以教師不僅要有範例,還應展示失敗和挫折,讓學生了解探索的艱辛。在交流中暴露思維過程,學生不僅獲取了知識,訓練了思維,更重要的是能從中體驗到成功,如:教學“乘數是10”的口算,當學生列出5x10這個式子後,教師並不急於講解課本中的演算法,而且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結果學生合作商量後想出,有的說將原題變成10x5,有的說5x1=5,直接在5的後面添上一個0,還有的說:先算5x9=45,再算45+5=50等多種不同的演算法,這裡不但找到口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解決問題的愉悅,創造的潛能得以開發,同時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三、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取良好的情感體驗

  按照新的教學理念,學生學習數學要能積極地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對與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興趣,密切聯絡生活的素材,讓學生經歷操作實踐過程,透過合作交流,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逐步形成用數學眼光觀察事物的意識和興趣,感受數學的價值與作用。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由於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學生在家庭中接觸、使用人民幣的機會是很多的,對“元”、“角”、“分”、的基本票面的人民幣及其使用並不陌生,教學時,教師考慮到這些因素,教師大膽創設情景,讓學生在購物活動遊戲中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去規範和加深對元、角、分的認識,及愛護人民幣的價值,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生活的需要。

  四、培養學生自主性。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遊”。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引導著,在課堂上,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學生學習,應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索,給學生一定條件和問題,讓他們各抒己見,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他們去合作、去創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具備了自主性才能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和實踐性。

  總之,在現實教育中,有一些教師進功即利,對待學生“拔苗助長”,急於求成,導致學生只能“守株待兔”,墨守陳規,沒有創新意識。教育面對著新一代,沒有創新的一代就是沒有希望的一代,沒有創新的民族就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作為教育工作者,教會學生知識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塑造一個有創新意識的人。

【國小數學教學的七大方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