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大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教學策略論文

大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教學策略論文

大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教學策略論文

  一、實際效果

  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大綱》規定,文言文教學要達到使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有一定難度的文言文”。如今,是否真正達到了這一目標呢?從學生的期末測試成績來看,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並不盡如人意。學生在文言文閱讀方面的得分率普遍在50%以下。教師的“三講”,除了使學生出現“三怕”的“症狀”外,還讓學生害上了“依賴病”,這樣效果又何從談起。筆者曾親歷過這樣幾個例項:例項一,韓愈的散文名篇《師說》,短短几百字,學生背了一個星期,竟然還磕磕絆絆,問及原因,學生說不理解,再問教師,教師說課堂上什麼都講了。例項二:教師在課堂上,唾液四射,講得口乾舌燥,反覆重申《鴻門宴》中“若屬皆且為所虜矣”為判斷句式,然而在第二天的測試中,43名學生只有5名學生正確回答出該句為判斷句。例項三,筆者與一個學生聊天,問他上文言文之前怎樣預習,他回答大部分學生都不預習,問及原因,他說老師上課時會講的。筆者駭然,並深感文言文的教學走入了誤區,這種現狀非改變不可。那麼文言文教學的出路在哪裡呢?

  二、教學策略

  改變文言文的教學現狀,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貫徹教學新理念,關鍵是改變文言文教學中教師串講加分析、面面俱到的“滿堂灌”的授課方式,筆者透過自己的教學實踐,覺得可以從以下幾種策略著手:

  (一)以演促學

  以演促學,即針對情節性較強的文章,以排演課本劇的方法幫助學生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一策略的理論根據是“角色”理論。角色理論認為,社會中的人是它所扮演的各種角色的總和,一個人就是透過扮演各種角色來了解和體驗各種不同的行為習慣和規範。同理,一個學生也可以透過扮演文字中的角色來理解文字的內容。角色扮演一般包括對於角色的認知與角色的實踐兩個環節。角色認知是扮演者對所扮演角色的認識和理解,角色實踐則是扮演者在一定的情景下扮演角色的實際體驗過程。在這樣兩個相輔相成的環節中,加深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就不再是一句空話。同時,十八九歲,正是不安於枯燥的說教、渴望創新的年齡,是創造力旺盛、表現力很豐富的年齡,以演促學的策略也適應了這一年齡特點。學生很熱衷於搞活動,教師就可以把文言文的教學也納入到活動中來。這種方法適用於情節性較強的文章,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孔雀東南飛》,筆者就要求學生在預習時自己讀課文,並嘗試把文章內容分別改編成古裝劇和現代劇,結果學生全部都動起來了:當導演的研究課文以求剪裁得當;做演員的揣摩人物的語言、性格以求行神畢肖;觀眾也沒閒著,他們要比較兩種劇本對文章各是如何處理的、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麼,而比較的前提則是對文章內容的全面熟悉和了解。一遍劇本排演下來,再問學生,課文要不要串講了,學生認為簡直是低估了他們的能力。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節省了課內時間,同時又發展了學生其它方面的能力,真是一舉多得。

  (二)調序順學

  有些文章的寫作思路對作者來說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對學生來說,則有一定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教學時就需要重整順序以利於學生接受。比如《師說》的寫作思路,一般的教參都處理為:第一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即古之學者必有師。第二、三自然段分別從批判恥學於師的風氣、聖人無常師兩個分論點論證中心論點。這種理解方法雖有一定的道理,但對學生來說,卻不一定能理清他們之間的關係。其實這篇“古文運動”的實踐性文章,是韓愈針對當時社會人“恥學於師以致師道之不復”的不良風氣而作的,目的是闡述從師的道理。既然這樣,筆者就直接從第二自然段入手,讓學生從中找出作者批判了哪幾種恥學於師的人,學生很快就找到今之眾人、於其身、士大夫之族三類人。緊接著,筆者又丟擲第二個問題:作者是採用什麼方法批判這三種人的?很明顯作者是把這三種人同古之聖人、於其子、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相對比來批判的,再下面批判的.目的是為了說明人必從師的道理,也就順理成章了。後面關於從師標準、師生關係的看法的教學就更勢如破竹了。筆者常常這樣想:當教師為學生的理解力低下而苦惱時,調整一下自己的教學思路,也許會收到“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設境導學

  設境導學,即是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以是言語情境,也可以是場景情境,透過這種情境,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文字之中。情境教學是一個很早就被提出來的教學理念,但縱觀整個教壇,運用這一理念的,似乎總是現代文,文言文則很少運用。其實,文言文教學如能運用好情境教學,也會有異曲同工之妙。杜牧的《阿房宮賦》是一篇賦文,“賦”這種文體有其特殊的規定性,學生不易理解,尤其是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們就採用了情境教學法。講授課文內容之前,老師用飽含情感的語調說了這樣一段話:“這裡曾經金碧輝煌、這裡曾經亭臺樓榭、這裡曾經歌舞昇平,這裡也曾經流乾了70萬民工的汗水,這裡更埋葬了無數年輕女子的夢想和青春,然而隨著西楚霸王項羽一把三月不息的大火,所有的一切都隨風而逝,我們只能憑藉流傳下來的文字再一窺它的風采,讓我們隨著杜牧的《阿房宮賦》透過一代名建築的毀滅去感受一個朝代的興衰存亡。”學生很快就投入進入了課文內容的學習中。

  (四)換位悟學

  換位悟學,即是讓學生沉浸於文字之中,不但與文字對話,而且還要身臨其境把自己當成作者或者是文中涉及的人物。讓學生用生命去體驗,用心靈去感悟,這樣就能夠改變其遊離於文字之外的單純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杜牧的《阿房宮賦》一文,目的是借寫秦始皇不顧民間疾苦廣修宮室而最終導致亡國的歷史教訓來諷諫當時的統治者。通看全篇文章似沒有人物活動,其實處處與人有關。筆者根據文章的寫作目的及不同段落的內容,選擇了三個角色讓學生體驗,即修建阿房宮的民工、生活在其間的宮女、文章的作者杜牧。前兩個角色是秦王朝的受害者,以他們為歷史的見證人控訴秦王朝的驕奢淫逸更具說服力,透過這兩個角色的換位體驗,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文章的內容。而對於作者杜牧的換位思考,則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寫作目的、結構佈局等,這樣透過三個角色的換位體驗,從內容到形式上的東西,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掌握了,而且效果遠比聽聽記記要好。

  (五)以賽競學

  以賽競學,即是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引入競爭機制,適當搞一些小競賽,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八九歲的學生激情澎湃,大部分學生都積極上進,不甘落於,針對這一點,筆者設計了以賽競學的方法。為了鼓勵學生誦讀課文,筆者和任課班級班主任取得了聯絡,每學期都進行兩次朗讀比賽,一次是現代文朗讀朗誦比賽,一次是文言文朗讀朗誦比賽。每次比賽都聘請大學語文組老師組成評委,還發適當的獎品。這不僅強化了學生的閱讀習慣,也活躍了學生的學習氣氛。在運用這種方法的時候,要注意這樣兩個問題:第一,變換手段。長時間運用同一種教學方法,會使學生的注意力降低,興趣難以維持長久,因此在運用以賽競學這種教學方法時,要注意變換手段,給學生不同形式的刺激。教學時,除了誦讀比賽外,筆者還採用了其它的比賽形式。比如教案比賽,筆者每學期都安排教案比賽,要求學生從本學期所學的課文中挑選一篇寫成教案,並把較好的張貼在班級的宣傳欄內。這樣,不但讓學生對所寫的文章內容有了全面的深層把握外,對於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也是很有幫助的。即使是同一種方法,筆者也經常變換花樣。對於誦讀,筆者有時給定時間,看誰在規定時間內背的最多;有時,筆者給定內容,看誰在最短時間內能把它背下來,無論哪種方式,學生都是興趣盎然的。第二,參與面廣。競爭只是手段,引入這一方法的最終目的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要儘量保證大部分學生都能參與進來,同時還要保證學生透過自己一定的努力能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得到自我價值的肯定,這樣對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上進心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結語

  以上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大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篇目教學策略的思索,實際上可以運用的方法遠遠不止這幾種,只要教師開動腦筋,改變過去“字字落實,句句清楚”八字真經的傳統教學模式,真正做到“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軸,活動為主線,創新為主旨”,大學語文文言文的教學定能收到很好的成效。

【大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教學策略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