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國小語文《伯牙絕弦》的教學實錄

國小語文《伯牙絕弦》的教學實錄

小學語文《伯牙絕弦》的教學實錄

  一、讀詩句,感受語言——課前語文

  (課前,師板書:詩以言志,歌以詠懷。)

  (指名兩位學生讀)

  師:聽出區別在哪裡了嗎?你們認同哪一種?

  生:第一種讀法比較順。因為這句話說了兩樣東西,一是詩,一是歌。

  師:你看,大致弄明白就不會讀錯了,真好。

  二、 問預習,走向學習——揭示課題

  師:課前你們是怎麼預習的?

  生:把課文讀熟,參考工具書,看註釋,理解意思。

  師:除了藉助註釋,還可以根據上下文猜一猜意思。這堂課我們也要用到這個方法。

  (師板書弦,板畫古琴,帶領學生學習弦字,認識古琴。)

  師:(板書絕)什麼是絕弦?

  生:把琴絃給弄斷了,從此再也不彈琴。

  師:對。絕弦代表從此不再彈琴了。像這樣的用法,在咱們的語言當中還有很多。比如掛靴,指的是什麼呢?

  生:足球運動員退役以後不再踢球,叫掛靴。

  師:如果說老師以後再也不寫作,再也不畫畫了,叫什麼?

  生:絕筆。(生鬨笑)

  師:不對的,人死之前留下的最後作品才叫絕筆。再也不寫作,再也不畫畫,叫封筆。這就是文化呀。

  三、讀古文,字正腔圓——走近文字

  師:默讀課文,不懂的地方先圈出來,等一會兒我們看看怎麼學能把它學懂。

  (生默讀、圈畫。)

  師:誰來試試讀課文?聽你的朗讀,我能猜出你大致懂了多少。

  (指名三位學生讀)

  師:非常棒,看來你們基本讀懂了。聽老師讀一遍,或許對你們理解還有所幫助。(範讀全文)

  師:老師讀的跟你們有沒有不一樣的地方?

  生: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善哉停頓和我們不一樣。

  師:為什麼不一樣?

  生:都是子期在感嘆。

  師:對,是感嘆、讚揚,還有點激動。所以讀到這個地方時,你的語氣要有所變化。自己再讀一讀。我相信大家都能讀得不錯。

  (生自由讀)

  (師掛出一幅書法作品《伯牙絕弦》)

  師:古人寫文章是不用標點符號的,而且也不是從左往右橫著寫的,而是豎著從右往左寫。現在,請同學們看這幅書法,看看你們會不會讀。

  (生練讀全文,師指名讀。)

  師:其實老師聽她讀第一句,就知道她大致能夠讀下來,人物出場的時候這句就讀得很好。

  (師再請兩生讀,並適當指導。)

  四、講故事,走進經典——學習表達

  師:跟大家交流一下,哪些地方你讀懂了。

  生:善哉的意思我讀懂了,表示讚歎。

  師:課文中還有一個善,讀懂了嗎?

  生:善鼓琴善聽的善是喜歡的意思。

  生:我覺得伯牙善鼓琴的意思是伯牙擅長鼓琴,鍾子期善聽是指子期很善於聽伯牙鼓琴要表達的意思。

  師:還有哪些地方是你們自己懞懂的?(生舉手)我來檢驗一下,看是不是真懂了。用我們的話來說說這個故事,行嗎?

  (師課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生:伯牙擅長鼓琴,而鍾子期很擅長聽伯牙彈琴。

  師:意思全對,但是一點味道都沒有。講得要稍微有吸引力一點。再給你一次機會。

  生:伯牙彈琴技術高超,是一個彈琴大師。子期很會聽琴,是音樂欣賞高手。

  生:伯牙非常熱愛彈琴,所以他彈琴彈得非常好……

  師:說得多好。我們要學會變一種方式,別那麼老老實實地去翻譯它。

  (師課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這一句講的是伯牙彈的琴聲,鍾子期聽懂了伯牙琴聲中的含義。

  師:哪一個字表示他聽懂了含義,你知道嗎?

  生:志在高山當中的志。

  師:志,心字底,在《說文解字》裡說志從心,意也。

  生:哦,這個志就是心裡的意思。伯牙彈琴,心裡想著高山,鍾子期就說,彈得真好,我聽得就像看到了泰山。

  師:子期明明聽到的是琴聲,怎麼就像看到了泰山?

  生:彈得真好,從琴聲中,我感覺到你胸懷大志的情懷。

  師:對,從琴聲裡面感覺到胸懷大志,這個大志像泰山一樣……

  生:伯牙彈琴,心裡想著高山,鍾子期就說彈得真好,我聽到你的琴聲,我從你的琴聲中聽出了你胸懷大志,彷彿泰山一樣高大、巍峨、雄偉。

  師:終於把它講明白了,我們再把它讀出來。

  (生齊讀)

  (師課件出示: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伯牙彈琴,心裡想著流水,鍾子期就說:彈得好哇,聽著琴聲,我就好像感受到你的情懷像滔滔不絕的江河。

  師:對。不過這個江河可不能就這麼解釋成江河,在古人的文章當中,江河是特指的,指長江和黃河。志向遠大,像長江黃河一樣,是最偉大的兩條江河。剛才為什麼講泰山,泰山是五嶽之首。我們把它連起來讀,我是伯牙,你們是子期。

  (師生共讀)

  (師課件出示: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生讀)

  師:得字是什麼意思?給得組個詞。我們平時看了書以後有什麼?

  生:有心得。

  師:這個得是什麼意思呢?

  生:領悟、領會、體會的意思……

  師:體會到了什麼?

  生:伯牙琴聲裡的意思。 師:對,就是體會到志在高山的志,伯牙所念的念。

  生:老師,我知道了,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就是說伯牙心裡所想,鍾子期聽伯牙彈的琴聲就能知道。

  師:得是知道,對不對,伯牙心裡想什麼子期也知道。但你還有一個意思沒講全,有一個字很關鍵,誰給他補充補充?

  生:(脫口而出)必,一定。

  師:必得之是什麼意思呢?

  生:一定知道。

  師:這才叫知音。好,最後一句。

  (師課件出示: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生:鍾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人可以聽出他琴聲中所包含的意義,就從此不再彈琴。

  師:剛才這五句的意思同學們講得都不錯。但是老師感覺聽起來很吃力,乾巴巴的。這個故事流傳到現在有兩千多年了,如果都像你們這麼講,有人愛聽嗎?(生搖頭)沒有人愛聽吧?所以我們在講的時候還要注意方法。單元學習提示裡教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辦法——發揮聯想和想象。

  師:哪些地方可以發揮想象,哪些地方能給人聯想,發揮你們豐富的想象力,把它講好。

  (生分組討論,然後交流分享。)

  師: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剛才講的這五句話。第一句是幹什麼的'?(生:介紹人物的。)中間三句呢?(生:講彈琴聽琴的。)最後第五句呢?(生:故事的結果。)

  (生齊背)

  師:真棒!這是一個非常有名的關於知音的故事。什麼叫知音,心裡所念,人家是必得之。當知音失去以後,會讓你感覺非常痛苦。所以,伯牙才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關於子期和伯牙這對知音,有這麼一首詩,老師把它抄下來,送給大家做個紀念。

  師:(出示書法作品,誦)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下課。

  【評析】

  迴歸本質 直抵學習

  聽過不少教師上《伯牙絕弦》,但徐俊老師的這堂課讓我感受到了一種堅持——迴歸教學本質,直抵學生學習。

  一、讓學生本分地學

  學習是相對獨立而極富個性的思維活動。學生需要花一定的時間,沉下心來,認真思考,反覆體味,仔細鑑別,方能習得有效的學習方法,形成自己的觀點。語文教學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老老實實地讀,本本分分地練,引導他們充分經歷學習的過程。

  從《伯牙絕弦》一課不難看出,學生始終處於一種務實的學習狀態。課前,教師出示詩以言志,歌以詠懷,讓學生透過反覆朗讀、比較,把握語感,潛移默化地掌握古詩文學習的基本要領;課始,引導學生根據已有學習經驗,提煉出把課文讀熟參考工具書、看註釋理解意思,根據上下文猜一猜意思等古詩文學習的具體方法;課中,留有充裕的時間,讓學生默讀、圈畫、思考,用所總結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用講故事的方式將自學所得表達出來;結課,引導學生髮現文字內在的邏輯關係,並藉助這種關係記憶、背誦。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看不到環環相扣、密不透風的設計,也看不到按部就班、亦步亦趨的學生。徐俊老師所呈現的說感受、說方法、說故事、背古文的教學板塊,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用心讀書、潛心思考、悉心體悟、盡心表達。整個教學過程是以學生循序漸進、不斷深入的學習活動為線索而展開的,學生始終處於核心位置。

  二、讓學生靈活地學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還需要將學習所得靈活地加以遷移和運用。學習語言文字重在運用,貴在實踐。只有在具體的、多樣化的語言環境中實踐,做到融會貫通,才能真正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徐俊老師顯然意識到語用的重要性。在教學善哉一詞時,引導學生藉助課文註釋、聯絡上下文讀懂詞語的意思。而後,讓學生找到善聽,善鼓琴等詞語(組),透過比較,發現善在新的語境中的不同意思和用法,從而提高學生對詞語辨析的能力。在教學鐘子期必得之的得字時,徐老師先讓學生用得組詞,再與課文中的得之作比較,引導學生藉助熟悉的語境,理解詞語在陌生語境中的意思。這些設計,將學生已有的經驗或新近掌握的技能,運用於新的、陌生的語言環境中,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在教學絕弦一詞時,教師先讓學生根據上下文、藉助板畫猜一猜詞語的意思。當學生明白詞義後,教學並沒有戛然而止,而是進一步深化為像這樣的用法,在咱們的語言當中還有很多,比如‘掛靴’指的是什麼?這個問題,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語言環境,激發起他們的好奇心,調動起他們運用語言的積極性。藉助學習經驗,學生進行了有效的學習遷移,回答水到渠成。值得肯定的是,徐老師依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進一步轉換語境:如果說老師以後再也不寫作,再也不畫畫了,叫什麼?這個問題從逆向角度提出,有一定的難度,但透過師生交流,學生經歷了從絕筆到封筆的糾錯過程,同樣實現了認知轉換與能力提升。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徐俊老師執教的《伯牙絕弦》一課,加強了語言實踐和運用,培養了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提高了他們學習的靈活性,較好地實現了從教到學、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三、讓學生智慧地學

  學習是一項複雜的腦力勞動,學習的過程不僅是知識積累,更是能力提高的過程。語文教學不能讓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原地踏步,而是要透過對語言文字的浸潤涵泳和實踐運用,來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要透過激發並形成學生處於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心理機能,來創造學習的最近發展區,要讓學生經歷思維困頓、憤悱啟發、豁然開朗的過程,來實現自我超越,不斷向前發展。徐俊老師在《伯牙絕弦》一課中,關注到了這一點,使得學生的學習富有智慧。

  1.比較著學。教學中,徐老師多次引導學生採用比較的方式學習。如,出示書法作品條幅,與課文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正確的斷句才能幫助人們理解古文意思;請兩位學生讀詩以言志,歌以詠懷句,比較兩人朗讀時停頓方式的不同,使學生體會語感在古詩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師生分別朗讀全文,比較朗讀時詞語重音的不同,引導學生體味重點詞所蘊含的惺惺相惜、知音情深的豐厚內涵……透過比較,學生經歷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實現了內化與感悟,學得主動、有效。

  2.遞進式學。講故事是本課教學的主要形式。當然,講故事不是目的,藉此讓學生充分經歷層層遞進的學習過程才是教師的良苦用心。圍繞講故事,徐俊老師設定了三級學習階梯:當學生自學課文後,徐老師創設第一級階梯,檢驗一下,看是不是真懂了。用我們的話來說說這個故事,借講故事幫助學生初步瞭解古文大意。接著,他創設第二級階梯,意思全對,但是一點味道都沒有。講得稍微有吸引力一點,此時,要求提高,讓學生結合已有的學習經驗,用自己的方式講好故事。而後,徐老師又創設第三級階梯,……同學們講得都不錯。但是老師感覺聽起來很吃力,乾巴巴的單元學習提示裡教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辦法——發揮聯想和想象……這裡,徐老師提出了語言學習的要求,即用聯想和想象的方式講好故事,顯然要求更高了。從能大致講故事,到講得吸引人一些,直至用聯想和想象的方式講好故事,教學要求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由淺入深,經歷了跳一跳摘桃子式的能力挑戰。

  迴歸教學本質,直抵學生學習,儘管起點和終點都指向學生,但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的引導、點撥、啟用不可或缺。徐俊老師正是以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本分地學,靈活地學,智慧地學,在支援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彰顯了語文教學的魅力。

 

【國小語文《伯牙絕弦》的教學實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