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與評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與評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與評析

  【教學目標】

  1、透過默讀,能用最簡潔的語言表述故事的梗概。

  2、領會“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3、緊扣人物心理狀態的解析,透過探究式學習程式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教學方法】

  探究式學習程式:探究性質疑──藉助資料資訊合作釋疑──得出相關結論獲得知識

  (評述:理解本文人物心理狀態,既是解讀文章蘊含的人生哲理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又是設計本文探究式學習程式的內容線索,可謂“一石二鳥”。)

  【教學過程】

  師: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一隻飢餓的鱷魚和一群小魚放在水箱的兩端,中間用透明的玻璃板隔開。剛開始鱷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動了進攻,它失敗了,但它毫不氣餒;接著,它又向小魚發動了第二次更猛烈的進攻,它又失敗了,並且受了重傷;它還要進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進攻無望後,它不再進攻了。這個時候,心理學家將檔板拿開,鱷魚仍然一動不動,它只是無望地看著那些小魚在它們眼皮底下悠閒地游來游去,放棄了最後的努力,最終活活餓死。同學們,這個故事給了你什麼啟發呢?

  生:它告訴我到了最後一刻也不能放棄努力,否則會喪失生存的機會。

  生:從這個故事我們知道了機會只會降臨到那些時刻準備挑戰困難的人身上。

  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成功往往存在於最後的拼搏努力之中。

  師:上面幾位同學的說法有不同,但都理解了當失敗和挫折接踵而至時,不要輕易放棄不懈努力,否則難以求生存或取得事業的成功這個道理。鱷魚放棄最後的努力,便失去了生存的機會,這是一個失敗的事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這是一個成功的事例。

  (評述:“鱷魚的故事”的導語,新穎而生動。這個失敗的事例,能自然而然地導引出正面的結論,教訓,與課文蘊含的人生哲理,有異曲同工之妙。導語貼切、形象,有助於學生把握課文的主旨。)

  師:先請大家快速默看課文,以每分鐘500字的速度在4分鐘內看完,同時,依據記敘的要素用最簡潔的語言表述故事的梗概。方法是同桌的同學,互相進述,相互糾正補充。

  (生認真默讀課文,相互進述,糾正、補充,教師巡視指導)

  師:講述故事我們分兩步走:第一步根據記敘要素,先說說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和起因;第二步講述脫險的經歷。誰先來說明第一步幾個問題?

  生:時間,七月裡一個悶熱的日子;地點,費城;人物,我和五個孩子、父親;

  師:說得很扼要。誰來說“我”脫險的經歷?

  生:“我”是一個體弱、膽怯的孩子,猶豫片刻後,自尊心使“我”決定去冒險爬一次懸崖。往上爬,“我”落在了最後,顫抖、冒冷汗、心跳加快,終於到了石架上,“我”再也不敢往前移動了。小男孩都走了,天也黑下來,恐懼使“我”陷入險境之中。父親來了,他先安慰我,然後指導“我”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在父親的鼓勵下,“我”小習翼翼地伸出左腳。“第一步”的成功使我頓時有了信心,接著的第二步使“我”信心大增,使我變得勇敢自信起來:“我能辦到的。”最終,我脫險了。

  師:講得非常好。過程很簡潔,突出了在父親的鼓勵、指導下,走一步,再走一步,終於脫險。誰能再把這個故事分成三個階段,用最少的文字概括出來。我說第一個階段:冒險。請同學們完整地概括。

  生:冒險──陷險──脫險。

  師:好極了。從表達方式上來說,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記敘和議論,。大家瀏覽一下課文,哪些段是議論?

  生:最後一段。

  師:議論什麼?

  生:闡明人生的哲理。

  師:你們從中悟出了什麼生活哲理?

  生:變大困難為小困難。

  生:著眼於眼前最初的一步。

  生:堅持走好每一步。

  師:把上面同學的發言概括一下,就是本文的主旨。

  (評析:整體感知課文,是閱讀教學是重要環節。不注重整體感知,閱讀理解容易產生片面性。在快速默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複述故事的梗概,意在培養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綜合概括的能力。)

  師:透過默看課文,複述故事,我們已整體瞭解了課文的內容。接下來我們要一起探究這篇課文。

  我們語文探究性學習的第一個步驟是什麼?

  生:自主閱讀,提出問題。

  師:這篇課文涉及哪些人物?

  生(齊):“我”、“傑利”、“我”父親以及另外四個小男孩。

  師:為了使大家有一個共同探究的話題,我們要找出一個能幫肋我們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值得探索的中心問題。在冒險、陷險、脫險的過程中,不同的人物各有不同的表現,他們不同的表現,都具有不同的心理狀態。我們就把文章中人物不同表現所具有的心理狀態,作為我們共同研討的中心問題。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更深入地提出問題,我們把人物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我”,由第1~4小組研究。第二部分是父親、傑利、四個小夥伴由5~8小組研究。要求找出能幫助我們深入理解文章主旨的人物心理狀態,並用問題的形式表述出來。例如“我”明知自己體弱、膽怯仍要去爬懸崖,這說明“我”當時是一什麼心理狀態?每個同學都把自己發現的問題寫在一張紙條上,一個問題一張紙條,參加小組討論。請各小組長主持學習和討論,分人物篩選出有探索研究的問題。將提問紙條,按課文內容的先後順序貼在各組的題板上。小組長都聽明白了嗎?有問題的請舉手。沒有,請按老師的要求完成探究學習的第一步。

  (生認真閱讀,寫出問題,相互交流,展開討論,篩選問題。把取得共識的問題貼在題板上。)

  師:請第1~4小組將所有針對“我”提出的問題的題板交上來。(用實物投影儀展示)

  經過全班篩選,確認“我”的行動和心理狀態值得探究的問題:

  1、為什麼“我”明明知道自己體弱、膽怯,還是要去爬山呢?

  2、文章是怎樣表現“我”孤獨無助,極度恐懼的?

  3、文章是怎樣描寫“我”在父親的指導下,爬下小懸崖過程中的心理變化的?

  4、從小懸崖下來後“我”為什麼會產生“巨大的成就感”?

  師:請5~8小組將“傑利”、“其餘的小夥伴”、“父親”的題板交上來,我們大家來疏理,選擇值得研討的問題。

  (用投影儀展示,引導、分析、比較、確定問題)

  1、其餘四個小夥伴丟下“我”,並嘲笑“我”,表現了他們什麼心態,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2、傑利丟下“我”走時的心理是怎樣的?

  3、父親為什麼不直接抱“我”下來,他不怕“我”失足摔死嗎?(設想一下“父親”的內心想的是什麼?)

  4、文章是怎樣描寫父親充滿智慧的引導的?

  (評述:探索式學習的第一步是質疑提問。值得肯定的是:⑴

  圍繞一箇中心問題,找有助於深入理解文章主旨的相關問題;⑵

  全員參與、全員思考。每人都要寫紙條提問,在個人探索基礎上展開小組討論,透過分析比較篩選出最佳問題,質疑落到了實處;⑶

  起了引導學生深入細緻閱讀課文作用,與前面的速讀課文整體感知,相輔相承。集中探索某些問題,這是聚斂式的思維訓練;有的文章還可以進行發散性、求異性思維訓練。)

  師:我們要探究的問題一共有8個。怎樣來解決這些問題呢?我們探究性學習的第二個步驟是什麼?

  生:藉助資料、資訊,合作釋疑。

  師:老師編選了一些相關資料,印發給同學們,人手一份。老師還在資料室借了一些教學輔導資料,放在每個大組,每個同學自己買的教學輔導書也請放在桌上,大家可以交換閱讀。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課內筆記本,把你對這些問題的理解,逐題寫在“筆記本”上必須寫得簡明扼要。寫完後,小組進行討論,相互糾偏,完善答案。

  (評述:探究性式學習,是讓學生自己尋求問題的答案,而不是教師把現成的結論灌輸給學生。學生自行尋求答案,必須“鋪路搭橋”,相關的教學輔導資料就是“路”和“橋”。學生在“教參”中並不能直接找到問題的答案,必須分析、理解、概括,這是有效的思維訓練,要求每個學生逐題寫,這是全員性的訓練,可以把探索再次落到實處。)

  師:現在,每個同學都有了初步的結論,小組討論後,對問題的認識有進一步的提高。下面我們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第三步:明確相關的結論。

  我們先來評價一下“四個小夥伴”的行為。

  生:他們把“我”丟下不管,還無情地嘲笑。我覺得他們的做法不對。

  生:那幾個小男孩是為了鍛鍊“我”才把“我”丟下的。他們的嘲笑其實是激將法。

  生:我覺得你說得不對,如果是鍛鍊朋友,他們登上了崖頂就會等待。他們不但沒有等待還嘲笑說:“你想待在那裡,就待著好了。”這種嘲笑絲毫沒有同情心,談不上是激將法。

  師:四個小夥伴的行為是不對的。但是大家應該想到他們都是幼稚的孩童,他們的思想行為往往不能預計後果,主觀上並沒有惡意。作者這樣寫,有生活的真實性。大家說在寫作的表現上還有什麼作用?

  生:襯托“我”的軟弱和恐懼。

  師: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傑利離開時的心理。

  生:我覺得傑利走時的心理是矛盾的:相信好朋友能跟著走上來,所以“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但又擔心朋友會出事。所以文章說:“傑利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不放心與上文的“最好的朋友”相呼應)他走了之後還是牽掛著“我”,總不見“我”回家就把“我”父親帶來了,這說明傑利是個重友情的孩子。

  師:“我”是文中的主人公,我們來研究一下他的行動和心理。我一直有病,也記得母親的訓誡,為什麼卻要去冒險爬懸崖?

  生:是好朋友傑利的呼喚“別做膽小鬼”,刺激了“我”,自尊心和小孩子的好勝心佔了上風,於是冒險去爬懸崖。

  師:文章是如何描寫“我”爬崖的.艱難?

  生: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咚咚直跳”。

  師: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我”陷境時恐懼的心理?

  生:搭在石架上,心驚肉跳;看夥伴爬懸崖,幾乎暈倒。

  師:從“心驚肉跳”到“幾乎暈倒”表現出“我”恐懼加深。還從哪些方面表現“我”的恐懼?

  生:以夥伴們的“哈哈大笑”襯托“我”的軟弱和恐懼。

  師:說得好。還有什麼地方運用了“襯托”的寫法?

  生:讀課文:“時間一分一秒……不能動彈。”

  師:這是──

  生:以環境描寫襯托“我”孤獨無助,極度恐懼。

  生:這些描寫渲染了氣氛,可以與下文有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形成對比。

  師:還有嗎?

  生:襯托父親教導的方法充滿智慧。

  師:說得好極了。現在我們來研究“父親”。

  父親眼看孩子在懸崖石架上下不來,明知一不小心就會摔死,他為什麼不自己上去救護孩子呢?父親想的是什麼呢?

  生:因為父親想讓“我”自己下來,經受一次磨鍊,增長勇氣和經驗。

  生:其實父親不是不擔心“我”的安危,他知道,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無長進。他想讓“我”在自己下來的過程中學會面對困難,增長勇氣和經驗戰勝困難,只有這樣“我”以後才能面對人生中的種種風雨。

  生:父親的做法讓我想起了鷹媽媽教小鷹學飛。鷹媽媽將小鷹從高處推下去,當小鷹重重摔在地上時,鷹媽媽也很心疼,但鷹媽媽為了小鷹將來能翱翔於天空,只得一次又一次地將它推下去,直至小鷹能飛起來為止。

  師:這個事例很能幫助我們理解父親做法的高明。那麼,父親是怎樣鼓勵指導“我”在極度恐慌之下獨自走下懸崖呢?

  生:他到來之後就安慰“我”說:“孩子下來吧,晚飯做好了。”話語充滿溫馨之情,同時暗示:你一定能下來!

  師:大家說說父親是怎樣指導“我”走下懸崖的?

  生:他告訴“我”“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他指導“我”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使“我”有了信心,然後再指導“我”走下一步。父親教給“我”這個方法,讓“我”勇敢地走下了懸崖。

  師:還有關於“我”的兩個問題,請大家回答。

  第一個問題:“我”在父親的鼓勵指導下,探石下懸崖的心理變化過程(引用課文概述)。

  生:走出第一步,有了信心,再走一步,信心大增,最後有巨大的成就感。

  師:第二個問題:“我”為什麼會產生“巨大的成就感”?

  生:我克服了膽怯,獨自走下了懸崖,所以很有成就感。

  生:“我”在那座小山上做到了“我”以前無法做到的事,所以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師:回到課文的標題,最後請大家總結一下這個故事的哲理意義。

  生: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說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然後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師:作者從一件往事,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成為一筆精神財富。這給我們一個啟示,生活中要善於感悟,要善於從事件中悟到道理。接下來請同學們從書本走向現實,重新面對我們生活中的種種困難。

  生:由小學升入初中我的成績很不理想,排在班上40多名。家裡人對我的期望很高,要我在班上進入優秀的行列。之前,我覺得很難、很難,一點信心也沒有,但今天我知道了我可以分步走,一步一步的前進,只要我努力,我想這不難辦到。

  生:我從農村來,方言很重,平時一說話大夥就笑我,我很自卑越來越不敢開口。今後我想我會克服自卑心理,多聽廣播,多與同學交流,多向老師請教,一步一步練好普通話,請大家幫助我。

  (掌聲)

  師:是啊,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將要

  面對越來越多的困難,不要膽怯,不要害怕,成功並不是遙不可及,老師為你們鋪好了臺階,希望你們一步一個臺階,一直走下去,直到成功的頂端。

  (師邊說邊板書)

  (評述:這個階段是學生憑藉教學輔導資料,帶著共同探討的問題,獨立尋找答案的展示活動。它既可以檢測學生對問題理解的程度,又可以在交流中修正補充。限於篇幅,經過篩選的答案,可以說是高水平的,這是藉助教學輔導材料的結果。這與教師把教學資料的結論講給學生聽,教學效果有質的不同,這個展示活動中教師緊扣了教材,把問題落實到了課文之中,使文章主旨變得有血有肉。不但知道寫了什麼,還進一步理解了為什麼要這樣寫;再者,突出了重點(“我”的行為和心理描寫,父親的鼓勵和指導)重點中又重其所重(心裡變化過程),使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了文章哲理意義;末尾,教師幾筆簡筆畫,是匠心的設計,把文章的哲理,形象地嵌入學生的腦海。)

  【總評】

  這是一篇探索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教學設計。變教師滿堂的講解分析,為學生帶著問題,藉助文學資料,獨立尋求答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教師重視文章的整個感知,完成了掌握故事的情節、過程、文章的主旨、文章的基本結構的任務。根據科學探究的基本原理,教師設計了探究式的教程:提問──析問──答問。提問:有一個匯入主旨的中心問題,以人物的行為和心態為導學線索,有效地進行了聚斂性的思維訓練;析問:善於鋪路搭橋,訓練了學生藉助資料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能力;答問:並不是以解答預定的7個問題為目標而是藉助問題迴歸課文,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是怎樣寫的,為什麼這樣寫,真正領悟文章的哲理意義。在教法上,教師能緊扣文章主旨,突出教學重點,導學上方向明確,層層鋪墊,等程式清晰。

  聚斂思維與發散思維是相輔相成的。本節課教師過於拘泥於前者,忽視了後者。如果能結合課後練習二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學生有更大的收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實錄與評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