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一杯水裡能溶解多少食鹽》教學反思

《一杯水裡能溶解多少食鹽》教學反思

《一杯水裡能溶解多少食鹽》教學反思

  《一杯水裡能溶解多少食鹽》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的教學內容。溶解單元從觀察比較食鹽和沙在水中的變化開始,引導同學進入對溶解現象觀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動之中。《一杯水裡能溶解多少食鹽》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意在指導同學根據問題討論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並透過對“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鹽”這一問題的自主研究活動,初步感知和經歷探究性實驗的方法和步驟。同時獲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鹽”的認識。

  本課分為2區域性。第一區域性:食鹽在水裡能無限溶解嗎?這是同學們在觀察了食鹽在水中的溶解現象,探究過食鹽在水中怎樣溶解得快之後常會提出的問題。那麼,一杯水裡究竟能溶解多少食鹽呢?這就是本課第二區域性要重點探究的問題。第二區域性:一杯水裡究竟能溶解多少食鹽?同學們幾人一組在討論的基礎上制定一份簡單的研究計劃。隨後,各小組一邊實驗,一邊做活動記錄。最後,教師引導同學在班上交流研究結果。

  協助同學制定一個嚴密的研究計劃是開始定量觀察的前提。假如計劃不周詳,不具操作性,對於同學在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考慮不夠,結果就會導致實驗混亂,出現的誤差大,實驗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因此,在本課中我非常注重制定嚴密周詳的計劃。我先讓同學在小組內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初步制定計劃,由於我在三年級“研究土壤”一課中讓同學制定過“研究土壤的計劃”,同學上手比較快。然後我讓同學以小組為單位上臺展示自身制定的簡單計劃,由其它小組的同學協助一起補充、完善。在此生生、師生間的交流過程中,對於水量、勺量的界定有了統一的規範,對於如何放鹽、如何計算鹽量、如何估算最後一勺鹽都進行了討論,這樣,同學把一個不完整的研究問題,轉化為可操作、可進行的研究問題,在此基礎最後讓同學用1、2分鐘時間修改、完善自身小組的研究計劃,先完成計劃的小組先領資料進行實驗。這樣一份較嚴密周詳的可操作性的計劃就出來了,這為下個階段同學的定量觀察和減少實驗誤差做好了鋪墊。

  選擇典型的有結構的資料是提高實驗效率、減少實驗誤差的重要因素。本課的定量觀察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選擇“一杯水裡能溶解幾勺鹽”或“一杯水裡能溶解幾克鹽”的研究方法,“一杯水裡能溶解幾克鹽”比“一杯水裡能溶解幾勺鹽”的研究要求更高,為了能讓同學對“克”建立表象,我力求透過資料的選擇來達到“勺”與“克”兩者的對應,透過尋找,終於找到了一種半球形的小勺子,比較容易控制每勺量的多少。用粗鹽一平勺不到1克,後來改用精鹽,1平勺剛好是1克,這樣就把研究“一杯水裡能溶解幾勺鹽”的研究要求自然的過渡到了研究“一杯水裡能溶解幾克鹽”的研究要求,而且同學對於1克鹽也有了更形象、更深刻地認識了。

  讓同學充沛探究、交流與教學時間缺乏的問題一直是我設計這節課的難點。我們學校採用的是35分鐘一節課的授課制,相對於一般學校減少了5分鐘。對於這節課,時間問題成了我最頭疼的問題。第一次試教,我採用的是“50毫升的水裡能溶解多少克食鹽”的教學要求,結果同學溶解實驗的時間就需要至少20分鐘,最後一節課延長了足足10分鐘。考慮到學校的實際情況,我把“50毫升的水裡能溶解多少克食鹽”改為“25毫升的水裡能溶解多少克食鹽”,能研究出25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鹽,同樣運用推算就能得出50毫升、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鹽,這樣的教學價值是差不多的,而時間相對緊湊了許多。考慮到本課的重點放在制定一份簡單的研究計劃上,最後我把時間粗粗的預設為:制定計劃(20分鐘)、觀察實驗(10分鐘)、交流分析(5分鐘)。在第二次的教學中,同學的交流、探究活動相對寬鬆了,但是在制定計劃的交流活動中由於擔心下面觀察實驗的時間會受影響,有些本應放開的內容沒有展開,在如何放鹽的問題交流上缺少進一步的強調,最終導致第一小組的實驗失敗。在最後的交流分析中,第一小組的同學在記錄表上給自身組打上了一個“?”。該組同學總結了自身實驗失敗的原因:一下子放了10多勺鹽。提出了下次實驗的改進:等一勺溶解後再放下一勺鹽,並決心在以後的實驗中一定要嚴格依照實驗計劃進行,不隨意改變計劃。“失敗是勝利之母“這句話在該組同學上得到了體現,也將同樣印證在我們的科學教學實踐中。

  開展一杯水裡能溶解多少食鹽的研究活動,對同學科學素養的形成很有意義。在同學制定計劃、觀察實驗的探究活動中,那份細緻、耐性體現在了一群十來歲的小朋友身上,他們的表示不遜色於真正的科學家,他們的結論與科學家的結果是如此的接近。從他們的眼神中,從他們的歡呼聲中,我能夠體會到他們內心的那份獲得勝利的喜悅感,真為小朋友們感到高興。

【《一杯水裡能溶解多少食鹽》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