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伯牙絕弦的教學設計

伯牙絕弦的教學設計

伯牙絕弦的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伯牙絕弦的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伯牙絕弦的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見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生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難點: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準備:

  課件、《高山流水》的樂曲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記載了兩個好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

  2.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

  3.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奏。

  4.放錄音範讀,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5.指導朗讀,出示課件。

  三、讀懂課文,領會文境

  1.這是一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鍾子期,課文記敘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習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課件示)(藉助課後的註釋;聯絡上下文理解;透過平時學習古詩知道學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學會用自己的話讀懂課文的意思)

  2.學生自學,弄懂課文的意思。

  3. 小組合作學習:組內交流學習情況,互相補充,疏通文意。

  4. 全班交流學習情況:在學生彙報時,老師相機重點指導文中四個“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課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善鼓”、“善聽”中的“善”解釋為“擅長、善於”;兩個“善哉”中的“善”解釋為“太好、太妙”。

  (2)創設情境,引導想象:伯牙彈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場景,還會有哪些動人的場景?假如你是子期,透過伯牙的琴聲,你彷彿看到了什麼?你會用怎樣的詞語來概括呢?這時,你是怎樣讚歎呢?

  (3)分角色表演:老師當伯牙,學生是子期。

  課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善哉,( )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細雨。善哉,綿綿兮如( )!

  伯牙鼓琴,志在炊煙。善哉,( )兮像( )!

  ……

  這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讚歎,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是知音呀!

  (4)伯牙為什麼絕弦?絕弦說明什麼?(這世上再也沒有知音,再彈也沒有意思了。)

  四、讀好課文,感悟文情

  1. 播放《高山流水》樂曲。

  2. 邊聽邊讀課文,讀出自己的感悟,回味動人故事。

  五、拓展文字,昇華認識

  1. 伯牙為了知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麼?

  2. 蒐集有關的文章進行閱讀,積累有關朋友情意的語句。

  六、作業:

  1. 收集體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2. 背誦課文,把這個故事講給你的家人或夥伴聽。

  板書設計:

  25.伯牙絕弦

  善鼓琴 善聽

  所念 必得之

  絕弦 死

  伯牙絕弦的教學設計 篇2

  設計理念

  文言文是一種傳承祖國燦爛文化的載體。本設計藉助文言文文字的特徵,在教學中堅持自學為主,重點指導朗讀和背誦,強化感悟、注重積累的策略,採用情景引領,以讀為本,相機點撥,拓展積澱的方式,帶領學生去讀去思考去吸取,與古代文學大師對話,力圖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古文的樂趣。

  教學目標

  1、讀通讀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2、理解文章內容,感知文言文的特點,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3、創設情景,點撥感悟,理解故事對於我們的啟示。

  4、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感悟祖國的語言魅力,從而自覺地吸收祖國優秀的傳統的的語言文化。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高山流水》錄音或FLASH動畫。

  2、學生準備:預習課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匯入新課,激發情趣

  1、師:我們來看一下下面一組成語:

  展示:

  一琴一鶴 人琴俱亡 琴心劍膽

  琴挑文君 琴瑟和好 琴瑟不調

  琴棋書畫 焚琴煮鶴 對牛彈琴

  請大家讀一讀,找出這些成語的共同點。

  (成語中都含有一個琴字。)

  2、師:誰能再說幾個帶琴字的詞語。

  (預設答案:琴瑟、琴曲、琴師、琴意、撫琴、鋼琴、月琴、胡琴、口琴、豎琴、小提琴、電子琴……)

  師:平時如果有意識地積累一些詞語,可以使我們知識視野更寬闊,對寫作一定有幫助。

  3、師:有一個故事千古傳誦,流傳至今,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文章《伯牙絕弦》,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們以往學的都是現代文,也就是白話文,今天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歡。

  4、板書課題:牙絕弦

  齊讀課題,解釋課題。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從小遊戲入手,引發學生熱愛語言文字的興趣。然後激情匯入新課,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讀通讀順,感知課文

  1、請同學說一說這篇課文和平時課文的有什麼區別。

  2、先讓學生試著讀一讀,談談體會。

  3、師:自由、大聲讀課文,至少讀3遍,有生字的地方,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學生自由大聲地讀課文。)

  4、師:讀通順了嗎?讀流利了嗎?但是古文的朗讀和現代文不同,要讀出節奏。再次朗讀課文,這次要求讀得有節奏。

  5、教師範讀,相機指導讀發。

  6、學生再次自由朗讀課文。

  7、學生互相交流讀,教師檢查讀,相機指導讀。

  (設計意圖:“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本環節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讀的空間,力求透過朗讀激發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教師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韻味的範讀,把學生帶入到語言文字的情景之中,點燃了學生熱愛閱讀文言文的熱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字

  1、師:真是讀得越來越有滋味,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嗎?說說“伯牙絕弦”的意思。

  (預設答案:伯牙再也不彈琴了。)

  2、師: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絕弦”?

  (預設答案: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這句話僅僅是講伯牙終身不彈琴嗎?他向世人宣告了什麼?

  (預設答案:這世上再也沒有知音,再彈也沒有意思了。)

  3、師:當我們深入課文的時候,會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讀讀課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讀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學生再一次自由朗讀後交流。)

  4、預設交流1:

  我讀懂了“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這句話告訴我們伯牙很喜歡彈琴,鍾子期很喜歡聽。

  師:這個“善”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意思一樣嗎?

  (4次。)

  師:前面的兩個“善”是什麼意思?後面的兩個“善”可以怎麼說?

  (預設答案:啊!好啊!)

  師:相當與現代的什麼?用現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說“好啊”還可以怎麼說?

  (預設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厲害!……)

  師:由此可以看這裡的“善哉”表示讚歎。同學們,你還讀懂了什麼?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能根據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4、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伯牙絕弦的教學設計 篇3

  一 教材分析

  《伯牙絕弦》已然成為中華文化中關於“知音”最為生動、最為震撼的註解之一。它講述了春秋時期,俞伯牙與鍾子期以琴相識,以琴相知,最後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絕弦、遂成絕響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話。1句為起,2、3、4句順承而下,5句急轉而後合,語言凝練典雅,抑揚頓挫,生氣鬱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順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藝術美感——那種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風骨,直達“大音希聲”、“大璞不雕”、“大美無言”的境界,滿足了我們對於這個千古絕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讀《伯牙絕弦》,帶來的不僅是對於故事內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勝唏噓的神往以及那種透徹心肺的審美體驗。詩人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而在這裡,伯牙子期又該經過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學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誘地引領學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閱讀體驗,感受這篇課文特有的語言現象;其次,繼續滲透文言文的基本閱讀方法,在藉助註釋、聯絡上下文的基礎上還能用現代語彙去補充;再有,依託語言層層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內涵,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學習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表達的方法;使學生實現文化意象的傳承,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

  二 教學目標

  透過朗讀、品味、比較、聯想等多種方式學習課文,在學懂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初步運用藉助註釋、聯絡上下文等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詞彙,增加文言文的閱讀體驗。

  緊扣單元教學目標,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確朋友相交的真摯深沉,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

  三 教學準備

  在學習本文之前,學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話文的閱讀基礎,因為在五年級學過《楊氏之子》、《猴王出世》、《臨死前的嚴監生》等等,而且就詞句的理解來說,此文詞句更容易理解。當然就課文的內涵和意蘊來講,文章所講述的“知音文化”更為豐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現學生從無到有,從未知到已知的學習提升過程,因此,課前不讓學生準備任何對課文的預習,只憑借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情感體驗,循序漸進地推進學習。教學中,我準備了相關的音樂和簡單的教學課件。

  四 教學過程

  縱情吟誦識知音。

  讀題解題。

  (1)讀好課題,強調“弦”的讀音。

  (2)齊讀課題。

  (3)理解“絕弦”、“伯牙絕弦”的意思。

  初讀感知。

  (1)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課文讀正確。

  (2)聚焦難讀的句子,紮紮實實讀好課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讀好語氣詞“哉”、“兮”,初步體驗古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

  ——理解“謂”、“乃”的意思,以詞句的理解提升朗讀質量。

  (3)齊讀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內容。

  高山流水遇知音。

  開啟語言。

  課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寫出了“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滲透藉助註釋、聯絡上下文,並用自己的語言補充的古文閱讀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義”的語言現象。

  (3)運用詞語、詩句聯想的方式豐厚語言,豐滿形象,指導朗讀。在此過程中滲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這兩個中國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讀著這個峨峨兮,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詞語?把這樣的感覺讀出來。

  ②江河在古文裡邊特指“長江”和“黃河”。想到長江與黃河,你的腦中又跳出了哪些詞或者詩句?

  體驗“知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體味“異字同義”的語言現象。

  (2)聚焦“鍾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漸進地感受體味“知音”的內涵。

  ①理解鍾子期與俞伯牙不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靈上的溝通,志向、情懷的悅納

  ②補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內心的寂寞與孤獨,反哺“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③練筆感受伯牙得遇子期,會有怎樣的感慨。

  ④拓展閱讀《列子湯問》中伯牙的原話,理解後藉助成語體會“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3)師生配合朗讀、同桌互讀,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與快樂。在相互配合朗讀的過程中直觀感知文字前四句語言“對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搖直上”的特點,為熟讀成誦打下基礎。

  破琴絕弦祭知音。

  痛失知音。

  從“子期死” 這一文字留白處入手,體驗文字語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想象補充。

  出示:“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想象補充,感受人物形象:這時候,你又彷彿看見了一個怎樣的伯牙?

  縱情朗讀。

  藉助情感錯位,指導讀出情感,讀出形象。

  朗朗誦歌懷知音。

  提領一頓——正是這破琴絕弦,正是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卻又痛失知音,使得這個故事更加的蕩氣迴腸。從此,人們不斷地在傳說和吟誦著它!

  熟讀成誦。

  藉助資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傳,並誦讀全文。

  五 教材分析

  伯牙絕弦

  知 音

  伯牙絕弦的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課前播放《高山流水》

  一、匯入:剛才聽到的這首樂曲是什麼?《高山流水》

  從這委婉動人的旋律裡,我們似乎傾聽到了一段委婉動人的故事,今天我們在這段音樂的引領下走進《伯牙絕弦》的故事。

  板書《伯牙絕弦》指名讀,齊讀。解題,質疑。

  二、初讀古文。

  1.自由讀古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檢查)

  2.範讀,出示畫停頓的內容自己再讀古文。

  3.指名讀,齊讀。

  三、學習課文

  幾遍讀下來我們知道了文章寫了兩個人?(伯牙,鍾子期)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說說你有何瞭解?

  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聽琴。(善:善於,擅長)請生讀,鼓作何意?從哪裡瞭解到?(下面註釋)從文中的註釋瞭解意思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

  齊讀,讀出二人的特點來。

  師:從哪裡看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用筆畫出。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細細讀讀第一句:你有何體會?

  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時鐘子期心中浮現怎樣的高山?

  (巍峨,高大)文中用一個詞來形容是?(峨峨)

  請生讀讀出巍峨的氣勢來。(過渡)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再讀讀,體會高山的巍峨。

  再讀子期的話,從哪個詞體現鍾子期善聽?(善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好啊!讀出它的味道來。

  區別四個善的不同意思。指名讀,齊讀。從哉,兮兩個語氣詞你又作何體會?再讀。

  3.用相同方法學習第二句。男女生配合讀。

  4.既然說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

  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假如現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於是你怎麼讚歎?(善哉,徐徐兮若清風!)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於是你怎麼讚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雲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讚歎?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這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5.出示伯牙與子期相遇的資料。說說伯牙心情如何?伯牙會對子期說什麼?寫下來。

  交流彙報,師適時點評:

  過渡:伯牙和鍾子期多麼想像高山流水一樣相伴相隨。他們約定來年中秋再聚首。第二年當伯牙如約而至時,等來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死(指名讀)伯牙此時心情如何?再讀。

  6.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從哪裡看出?齊讀感悟,

  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碎的僅僅是琴嗎?再讀最後一句。

  聽《伯牙吊子期》音樂感受伯牙的

  絕望,再讀。

  四:總結:

  伯牙絕弦只因伯牙所念再無人得之。齊讀,感受絕弦的美麗。

  五:板書設計:

  伯牙

  絕弦

  知音

  鍾子期死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學階段所學的第二篇古文,對於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但從文字上看,又是比較淺顯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屬於學生易於接受的一篇文章。於是我對這節課的定位是讓學生讀通、讀懂文字。縱觀這節課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從讀入手。引導學生從初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師範讀,指導讀好停頓,再到個別讀,到理解感悟讀,層層顯示出不同環節讀的任務。一節課下來大部分學生已經會背誦。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對文章有了整體的感知。很多意思自己就能體會,內化。

  二、文言文或古詩詞可以說是一個整體的意象。一些重點詞句固然需要引導理解,但如果過多地注重於此,則肢解了文言文字身的的整體性或文言文的韻味(語言美)。於是,如何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與感受文言文的韻味、節奏美上尋求一個平衡點,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學時教師的過渡語言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學時我按原文呈現的順序進行品讀,先對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的善鼓進行理解,然後用:讀讀句子,你從哪裡體會到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以過渡到下面詩句的教學,既完成字詞的理解,又保護文章的整體性,在其它的環節中我也嘗試插入一些輔助的資料,渲染氣氛的語言,把古文的意思連貫起來。使整節課渾然一體。

  三、注重對學生的點評。點評是師生交流互動的最好渠道,在朗讀時針對學生不同層次的朗讀予以評價,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朗讀目的,提高朗讀效果。在感悟文字時我適時插入一些能加深體會的話,如學生寫完:伯牙會對子期說什麼?在彙報交流時,我給了:相識滿天下,知音只一人。以前是滿面春風皆朋友,如今是有緣千里來相會。琴聲懂心聲懂志向懂,胸懷也懂。這些語言幫助學生把對知音的體會推向高潮。

  當然教學中,我對一些詞句的挖掘還不夠深入,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引導學生充分感受伯牙與鍾子期互為知音,善彈善聽的特點還不到位。以致學生朗讀缺乏激情。在與學生的交流時還缺乏教育機智,在教案的預設與生成時沒把握好學生的反饋資訊。在今後教學中努力做到揚長避短,爭取在教學上有新的飛躍。

【伯牙絕弦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