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管理> 如何正確幫助孩子學習情緒管理

如何正確幫助孩子學習情緒管理

如何正確幫助孩子學習情緒管理

  “孩子以前乖乖的,說什麼都聽,現在越大越不懂事,還動不動就發脾氣,真是不講道理……”許多孩子的父母這樣抱怨,可劉亦文說:孩子生氣有“理”。

  生氣有“理”,解讀有招

  “每一個孩子情緒的後面都有一個故事,愛孩子,要從解讀孩子的情緒開始。”劉亦文拿青春期的孩子打比方,這個年齡的孩子已不同於小學階段,老師說什麼是什麼、父母說什麼是什麼,現在他們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父母需要給予尊重,才不會使孩子感到不滿,從而慢慢幫助他建立情緒調適。

  在這個階段,他們的人際關係也變得複雜起來。而且隨著生理的發育,他們的情緒起伏不定,常常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發脾氣。這就是孩子生氣後面的“理”,一方面是孩子思考部分的“理”,另一部分是父母要理解的生理的“道理”。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不可能指望他們再回到原來乖巧的樣子,所能做的,是幫助他們如何把情緒疏匯出來。

  孩子的很多怒氣,其實與在校的人際關係有關。父母可能沒有長按或提醒孩子該交什麼樣的朋友,或者父母自己也有人際關係上的問題,這些都會導致孩子在交友方面的挫折感。本來就很沮喪了,回到家裡還要挨父母的罵,就會成為怒氣爆發的導火索。父母當然工作一天回到家已經夠累的了,看到孩子這個樣子也會怒火中燒,結果只會引發戰爭。情緒沒有對錯,不能相互指責,只能相互理解和抒發。

  遇到青春期孩子的情緒問題,父母通常可以從孩子身心靈三個方面去了解:是不是孩子的生理發展導致了他莫名其妙的鬱悶或是怒氣;是不是孩子的心理問題,即他的獨立思考能力、自尊的需要等沒被滿足;是不是他的社交上需要家人的幫助。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進行情緒管理

  要想幫助孩子管理情緒,父母首先要身體力行,學習控制自己的脾氣,孩子常常是學父母的樣子,如果你做得不好,孩子還是看到了你的努力。那麼,如何處理怒氣呢?

  一、心情不好時先不要處理問題。

  有一個6秒理論,是說我們的情緒反映會使大腦分泌一種化學物質基礎,而6秒後這種物質就平息下來。所以當你要生氣時,從1數到10,你就沒有那麼些衝動了。你也可以出去一下,先安靜思考,再尋求解決的方法。

  一個單親媽媽下班回到家,一開門她的兩個兒子衝上來互相告狀,這個媽媽頓時覺得血往上湧。那天,她已經累得不得了,很想好好休息。她是受過一些情緒管理訓練的,知道現在不是處理問題的時候。她知道,如果處理的話,她一定會說:“你們倆閉嘴!”但她做了智慧的選擇,於是對兩個兒子說:“媽媽現在很累,請給我十分鐘休息一下,之後我會出來處理。”

  這期間她回到房間安靜祈禱,十分鐘後她走出來對兒子們說:“我們現在坐下來談談吧!”可出乎意料的是,大兒子說:“媽媽,對不起。我現在已經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原來,老大要準備一個重要的考試,而老二卻纏住他不放,總是問哥哥問題。哥哥實在是太忙了,根本抽不出時間回應老二的問題,被老二煩得受不了,所以老大對弟弟發起脾氣,而弟弟又覺得受了委屈,兩人就此鬧起來。老大看到媽媽在很累的情況下的處理方式,就知道自己怎麼做了。所以,父母的處理方式教給了孩子。

  所以,先處理好情緒,再坐下來好好溝通,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溝通也是一門學問,一方面不能在怒氣中溝通,越說越氣,另一方面不要翻“舊賬”,才能解決好問題。

  二、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問題。

  通常,表達能力強的人不大發脾氣,因為隨著他把問題講清,怒氣也就被釋放掉了。父母不要看孩子說不清楚就急,這樣只能使孩子更加說不清楚。每個情緒後面都有一個故事,父母要給孩子機會讓他學會把事情講清楚,先不要斷定是非。

  我家有三個兒子,他們年齡差的不多。他們三個吵架的時候,老三總是把老大、老二氣得不得了。有一次,老大、老二追著老三要打他。我們很生氣,怎麼兩個哥哥要一起打弟弟呢!老大、老二氣得說不出來,老三說得比較清楚,我們就以為老三比較有“理”。老大、老二說不過老三,就用拳頭來解決。

  但後來我們發現了這個問題,遇到他們有衝突的時候,我們給每個人機會,讓他們把事情說清楚。這是個訓練的過程,孩子在講的過程也在思考,也漸漸明白了事情是怎麼發生的。幾次之後,他們就知道如何表達了,也意識到自己是否有責任,情緒和衝突就容易解決了。這個過程不僅僅是處理好情緒,也是教會孩子正確表達和想出合理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父母不是做“法官”,而是做“教育家”,幫助每個孩子有信心有方法來面對問題。

  對於小一些的孩子,父母在孩子哭鬧時不要簡單地說:“不許哭!”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困惑和壓抑:明明我很難過,為什麼不讓我哭?這時,父母要先安撫他的情緒,然後自然地進入情緒處理階段:“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可以告訴媽媽嗎?”而不是一開始就給他講一堆道理。即便是孩子剛剛犯了錯誤,父母也要首先接納他,幫助安撫情緒,再進行管教,而不是一開始就訓斥:“你犯了錯還有臉哭。”

  三、情緒管理多考慮孩子的個性差異

  父母是否瞭解自己的個性?是否瞭解孩子的個性?有的孩子很內向,父母問了半天也問不出來什麼,就開始發脾氣,孩子可能受了委屈,說不出來,又沒被父母接納,所以會產生很多負面的`情緒。

  父母要幫助孩子脫離憤怒、恐懼的情緒。有一個孩子回到家,衣服上總是被人畫得花花綠綠的,他不知道如何處理。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們通常會告訴孩子:“告訴老師!”或是忍耐,或是打回去。其實更好的方法是,讓孩子在事情發生時大聲說出來:“你不可以在我衣服上畫!”聲音要夠大,讓旁邊人也能夠聽到。父母要幫助孩子學習保護自己,脫離恐懼。這樣可以使孩子可以處理自己的憤怒,而不是壓抑起來。

  綜合起來看,情緒管理能力和五種認知能力是相關的:

  1.情緒調適能力,即你會在多長時間內平靜下來;

  2.認知能力;

  3.執行能力,即知道輕重緩和和與人合作;

  4.語言表達能力;

  5.彈性思考能力,即從其他角度思考或換位思考、逆向思考。這些是可以學習和訓練的。

  與家長的對話:

  問:我的處在青春期的女兒總是啃指甲,怎麼說都不改,讓人真生氣。這種情況跟情緒有關嗎?

  答:我的二兒子,也有啃指甲的習慣,我們給他塗過、指甲油辣椒水,但是沒有用。後來我們發現這是他抒發情緒、減緩壓力的方式。他在焦慮的時候,會不自覺做出這個動作。當他安全感很足、很安靜的時候,就不太會咬指甲。

  每個人都需要某種方式來減輕自己的壓力和焦慮,有些人抽菸、喝酒,有些男孩子打電腦遊戲也是為了減壓。父母不能簡單禁止他們這樣做,而是幫助他們發現一些健康的減壓方式。

  我家老二是學電影的,所以看電影是他減壓的一種方式。比如交朋友是很好的減壓方式。有朋友的人,通常沒有不良習慣。因為有互動,能產生滿足感、愉悅感。所謂上癮,是人想得到滿足,沒有得到滿足,就會一直尋求。迷戀打電腦遊戲的孩子是從高分、進級當中得到某一種滿足,但這種滿足和自我肯定是有偏差的,父母要在接納的基礎上幫助他找到真正的價值。

  問:我的孩子不想做作業,也不說怎麼回事。

  答:孩子不願做功課可能是因為有困難,也可能是心裡不痛快,又不知該如何表達。父母不要著急打罵孩子,要先接納孩子,等孩子的情緒安撫下來,再嘗試問他。孩子的生活基本很簡單,所以會比較容易找到原因。

  孩子小的時候,詞彙量有限,說不出來,父母要教給孩子一些詞彙,來幫助他表達情緒。比如,問他“是不是功課很難?”“是不是你很累?”“你是不是有些沮喪?”孩子在聽到你講這個詞的時候,就會問你:“媽媽,什麼是沮喪?”你給他解釋了,他就記住了。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他就會用這個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了。孩子越小,學得越快,慢慢豐富他的詞彙,使他能夠逐漸學會表達,這是一種很寶貴的生活能力。如果父母問了幾個問題,孩子都搖頭,父母不要放棄,也不要著急,可能過兩天孩子就會主動說出來。

【如何正確幫助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