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校園文化柱解說詞

校園文化柱解說詞

校園文化柱解說詞範文

  現在大家所處的位置是我校的xx廣場,就其教育功用來講,xx廣場的文化營造有兩個亮點,一個是那邊的大椿樹,另一個是廣場南北兩邊縱向分佈的十個文化柱,如果說大椿樹是xx廣場的自然景觀,那麼,十個文化柱就是xx廣場的人文景觀,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巨大的育人功效。現在我重點為大家介紹十個文化柱。

  十個文化柱南北各五個,分屬“做人”和“求知”兩個系統,目的是讓師生既注重良好品德的修煉,又注重知識技能的提高。而且,學校在設計之初,把重心定位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上,透過經典文化的呈現使師生汲取豐厚的營養,最終形成了現在大家看到的具有傳統文化特點和魅力的十個文化柱。

  xx廣場南面的五個文化柱依次為“仁、義、禮、智、信”,這五個方面被稱作是儒家的“五常”,是中國價值體系中最核心的因素,有豐富的內涵,所以,學校從師生的道德修養的現狀出發,選取了儒家的“五常之道”。值得一提的是,在設計過程中,我們不是對這五個方面進行簡單機械的複製照搬,而是遵循古為今用的原則,把儒家五常同師生品德修養的現狀緊密結合,使師生都能在這“五常”之中找到道德修養的參照和行為處事的準則。如“五常”中的“仁”,我們主要針對的是教師群體,大家在“仁”的釋義中可以看到“師者應以人為本,仁善在懷,有教無類,內外皆休,濟世誨人”的字句,這是對教育者提出的道德標準,便於教師在從教過程中反躬自省,不斷審視自己的從教行為和道德修養。而其餘的“義”、“禮”、“智”、“信”,我們也特別注意了和學校實際有機結合的問題。

  在呈現方式上,我們採取了圖文結合的形式。文字釋義,故事助解,從而達到內涵的.理解和形象展示的相對統一。釋義注重內涵,力求精煉,並與學校的道德教育和人格修養相結合;故事選取師生耳熟能詳的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如“孔子講學”、“蘇武牧羊”、“孔融讓梨”、“商鞅立木”等小故事,使師生能從這些經典的故事中去領略“五常”的要義。

  和儒家“五常”對應的是廣場北面的關於“求知”的五個文化柱。這五個文化柱的內容是選自於《禮記-中庸》中的句子,在表現形式上,為了和“仁義禮智信”的設計風格相統一,也採用了內涵闡釋和故事助解相結合的方式。之所以選擇《禮記-中庸》中提到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幾個句子,是因為這五個方面既有學風建設,又包含學法指導。大家請看,如果去掉各條的限制詞,呈現的就是“學、問、思、辨、行”,這五個方面,基本上涵蓋了學風建設的主要內容,解決的是求知過程中“做什麼”的問題;而加上限制詞“博、審、慎、明、篤”,則滲透的是學法的指導,解決的是求知過程中“怎麼做”的問題。所以,學校認為《中庸-禮記》中提出的這五個方面既包含了學風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有學習方法的系統指導,有利於師生在求知過程中對照參考。

  總而言之,十個文化柱的設計初衷和內容選取較好地解決了傳統文化和學校教育相結合的問題,既有利於弘揚傳統文化,也體現了我校的育人導向。

【校園文化柱解說詞】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