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書籍> 兒童書籍設計的互動性分析論文

兒童書籍設計的互動性分析論文

兒童書籍設計的互動性分析論文

  摘要:從兒童生理需求、心理需求、認知與審美需求等方面入手,分析兒童書籍設計從整體到區域性的互動性特點與互動性設計的構建,分別從兒童書籍形態上、視覺上、觸覺上、聽覺上、嗅覺上等方面探討構建互動性設計的方式方法。關注兒童書籍形態設計更加合理化,為孩子帶來愉快輕鬆、寓教於樂的美好童年。

  關鍵詞:兒童書籍;互動性;設計;方法

  1書籍設計的互動性

  書籍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被看作是一種載體,為讀者提供豐富的閱讀資訊。書籍還可被看為一種空間存在形式,既能夠與其周圍環境和諧相融,又具有獨立的、立體化的形態。“將互動性設計科學合理的融入書籍設計中,書籍的傳播狀態便可完成由靜態向動態構造的轉變,使讀者較容易融入書籍為其所構建的環境中去,身臨其境地去感受書籍內容,達到人與書之間一種和諧的、理想的、完美的空間狀態”[1]。對於兒童書籍更是如此。

  1.1什麼是互動性

  “互動”一詞在人類生活中非常常見,有語言互動或者非語言的互動,有傳統的與現代的互動等,在這裡主要是指書籍與讀者之間相互發生作用或變化。針對現代社會,那種個體群體性的最直接的、面對面的傳統的互動基本上不足以滿足現代社會互動的需求,需要藉助網路媒介等手段來搭建一個跨越空間的網路互動。抑或是透過電腦、手機操作介面與人之間的互動。現代科技發展如此迅速,“互動”已逐日顯現其特有的超越空間和時間的巨大功能,形成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以現代化傳輸手段為媒介的、大規模的、非直接的間接性互動。

  1.2書籍設計的互動性

  互動性的種類繁多,主要的概括為傳統的互動方式與非傳統的互動方式兩種。所謂傳統的互動是指面對面交流。如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問答,或是消費者與銷售員之間的語言交流。這種互動方式儘管直接有效,但面對蓬勃發展的現代社會,互動性的方式早已不拘泥於人與社會或者人與人之間的這類簡單互動了,取而代之的是日益發展起來的非傳統的互動模式。互動的媒介在增多,並日漸趨於現代化,這就要求設計師們在進行書籍設計時應本著以人為本的信念深入瞭解讀者心理特點,旨在使每個被動接受資訊的讀者能夠參與其中,以此來達到資訊傳達效果的最佳化,實現資訊資源的充分交流與優質共享。傳統的書籍設計普遍認為書籍是內容的傳播者,讀者是被動的接受者。所以對書籍的設計也被侷限在“裝幀”的固化思維模式中,傳統的書籍設計通常被歸於平面設計的範疇,只注重版式,把影象跟文字進行簡單的拼貼。因此才會產生把對書籍的設計視為依照內容進而做出一個冠冕堂皇看似合乎道理的封面而已了。致使書籍吸引不了讀者,使其失去閱讀興趣。書籍既是一種靜態的靜止的文字載體,同時又是動態的運動的傳媒方式。能夠吸引加深讀者的閱讀興趣,使之與讀者產生互動與交流,以書籍作為一種媒介手段便是所指的書籍互動性,亦是未來書籍設計發展的趨勢。

  1.3互動性書籍的特點

  互動性書籍共分為參與性、遊戲性、益智性、趣味性與人性化五個特點。“其中參與性特點為書籍的本質性特點,兒童讀者最終可以順利完成書籍內容的閱讀是透過設計師的指引和循循善誘,因為在具體的書籍設計中,設計師往往會設計出一定的行為模式或規範,來誘導兒童讀者參與書籍之中,參與到它的‘使用’中去”[2]。兒童書籍的遊戲性是吸引兒童注意力的又一個重要特點,遊戲是符合兒童天性與需求的活動與形式,能夠充分調動兒童參與的積極性。互動性兒童書籍關鍵的表達表現手法是突出在遊戲性上,以遊戲的方式存在於書籍內容中,不僅可以增強兒童的閱讀興趣,還可以加深其記憶。書籍的益智性是兒童在閱讀時與書籍的互動中所獲得的辨別力、敏捷力與邏輯力。同時還可使兒童的手、眼、腦等得到鍛鍊。兒童書籍設計注重互動性,使得兒童在輕鬆玩耍、互動交流與參與的環境下主動去接受良好的教育,寓教於樂。兒童書籍的趣味性是指可以使兒童產生一種微妙的特殊審美感受,能夠使其心情愉悅並引起興趣共鳴。兒童接觸到書籍時的隨意性使得書籍充滿了無限的童趣與童真。市場的調研結果也表明,兒童對於此類書籍常常是愛不釋手,並渴望擁有,大幅提高了兒童的閱讀興趣。書籍的人性化是指以人為本,遵循人性化要求,主要表現在追求書籍的個性化、趣味性以及符合人機工程學等方面。兒童書籍互動性設計能夠滿足兒童追求新奇的心理需求,求異、求趣也能夠得到滿足,不僅滿足了兒童讀者閱讀的基本需要,也更加豐富了兒童的內心體驗與感受,在保證了書籍安全性的條件下,使兒童的體驗與感受更加豐富。

  2互動性兒童書籍的使用者群分析

  兒童時期處於消費依賴期,作為社會上的一類特殊群體,從出生至成長的短短几年卻是其行為與心智發展最為重要的時期。他們作為書籍的真正使用者,即便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不是書籍的購買者,但常常可以決定書籍的消費。因為他們對事物獨特的認知方式及思維特點註定其書籍設計亦應有自身的特殊性。書籍設計要做到讓孩子在快樂的氛圍中找到其興趣所在,符合兒童階段這一特殊時期的心理成長需要,孩子們才能真正被書籍散發的獨特魅力所吸引。

  2.1目標使用者群體的確定

  根據聯合國制定的《兒童權利公約》明文規定,所謂“兒童”是指未滿18週歲的人,然而也有來自不同領域的截然不同的劃分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將兒童年齡界定為0—18歲,而醫學界則以兒童為兒科來進行研究與劃分,年齡段為0—14歲。在此,為方便研究,故將兒童定義為按照兒童心理學所研究物件的年齡劃分,即初中以下的兒童。

  2.2目標使用者群體的分析

  人人都要經歷從無知邁向有知這一過程,對於重要的兒童階段則更應被高度重視。人類從出生至成年的認知與發展可以概括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3歲)、後運算階段(3—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和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後)。這是根據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觀點,提出了兒童書籍各個年齡段應具備的特點,分析兒童書籍的目標以及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使用者對書籍的不同需求等。如第一階段處於膚覺階段,書籍進行設計時就應注重材料的多樣性與安全性。第二階段是思維與想象力的產生階段,應當注重兒童思維與想象力的培養。第三階段的兒童喜歡自己創造一些事物,所以此時的書籍設計應當具有一定挑戰性,或是鍛鍊兒童手與腦並用的能力。第四階段的兒童思維已具有一定彈性,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此階段的書籍設計應脫離以圖形為主的內容,而是圖文並茂。第五階段的兒童具有一定的審美與社會意識,所以此階段的書籍設計應具有提高動手能力與審美能力的功能。

  3兒童書籍互動性設計的構建

  兒童書籍設計的互動性具有雙重性特點,即精神層面的互動及實質上的互動。精神上的互動是一種充分的感官體驗,透過它可以使感官產生愉悅刺激感,能夠使人們的閱讀體驗更加深刻和立體;實質上的互動形態是物質的,所以讀者對此類形態的回應通常也是物態的,如讀者閱讀時將書握在手裡,與書籍親密接觸,透過人們的翻閱產生人與書籍的'互動。“所以,在兒童書籍設計的互動性構建中,應從其形態、視覺、觸覺、聽覺、嗅覺這五個方面來闡述”[3]。設計的方向應在遵循兒童心理特點的前提下,借鑑呂敬人先生、松浦康平先生的“書籍五感”理念。

  3.1形態上的互動

  書籍的形態可以決定書的性格,設計師杉浦康平認為書本是一個可以承載許多內容的六面體容器,其內裝滿了影像、聲音、思想、故事,他認為書籍的底層深藏著生命之源的清泉,記錄著大地上的若干記憶。而承載書籍相關內容的便是其形態。“形態”一詞的字面釋義是形狀與態勢,書籍只有將其外在的形態與內容合理地結合在一起,才可以使其散發無限藝術魅力。“書籍形態的構建是系統的工程,不是單靠某一位設計師就可以完成的,應由作者、出版商、印刷裝訂者以及書籍設計師共同努力才可以完成”[4]。書籍的形態設計是指其開本的造型以及書籍中立體化的造型。開本上應儘量避免常規的開本,選用類似風琴形、圓形及方勝形等特殊開本,以不同的造型來帶給讀者不同的心理感受。“此類設計手法尤其適合3—4歲兒童閱讀,外觀的可愛造型可以直接、直觀的進入孩子眼簾,增加兒童閱讀興趣與閱讀效果”[5]。但此類仿生形式的設計也存在一定缺點,如浪費紙張,開切工藝較複雜,而且週期較久。

  3.2視覺上的互動

  對兒童視覺上進行的誘導行為實際上就是對其心理的暗示和引導,因為兒童仍然處在一個表象認知的階段,他們的反應均是根據眼睛看到的物象而作出。所以需要正確的引導兒童認知與理解的設計性書籍。正確的視覺傳達資訊可以使兒童獲得正確的認知與知識結構,使他們可以準確地對書籍內容進行閱讀和理解。“色彩是兒童書籍設計中至關重要的元素,連線著全部的設計元素,它的融入能夠起到表達情感思想,渲染故事氛圍的作用”[6]。色彩在遠距離空間中的傳達度遠遠高於文字或形態。所以當人與書籍所處位置存在較遠距離時,便是最吸引人的一種手段。文字作為另一種比較重要的元素存在於兒童書籍設計中,有兩個突出的功能。首先是對資訊進行有效傳播的功能,如書籍內容、旁註、封面、頁碼等。其次是它包含的視覺欣賞方面的功能,如文字形態的變化、排版的方式、字型、字號及色彩的搭配等,設計師在具體設計過程中應從這些方面入手,設計使兒童體驗到不同的視覺效果與感受的書籍。

  3.3觸覺上的互動

  “觸控是瞭解一件事物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對於兒童書籍材質的運用至關重要。此類具有真實感的觸覺體驗與電腦等多媒體中的影象有本質區別,觸控能夠令讀者體驗到手感與質感,而且與眼睛是同步感受”[7]。設計師在書籍設計的過程中應重視這一符合兒童心理的重要特點,使書籍能夠吸引兒童眼球。觸覺的互動體驗大致分為兩種:材質本身的觸控效果和設計處理過的觸控效果。書籍的材質不應拘泥於紙張上,材質的廣泛程度可以擴充套件為木材、塑膠、金屬,甚至是動植物的毛或葉,不同紋理、肌理、材質的書籍能夠帶給兒童直觀、新奇、身臨其境的心理感受與體驗。

  3.4聽覺上的互動

  聲音的提示配合書籍的閱讀,可以加強兒童的閱讀效果,加深記憶和理解。“心理學家的調查結果顯示,兒童聽到優雅、抒情、動聽的聲音響起時,會表現的開心、愉悅,可當聒噪、刺耳、嘈雜的聲音出現時,通常會表現的牴觸、不安與焦躁”[8]。所以設計師在選擇聲音時應以悅耳舒緩的聲音為主,根據書籍內容融入相適應的音樂會增強兒童的閱讀興趣。如一本介紹動物的書籍,兒童在翻閱書籍時可以聽到鳥叫聲或其它動物的聲音來分辨相對應的動物,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同時,增強孩子的記憶與樂趣,動物影象的旁邊還可以配備介紹此動物的詳細知識,使得孩子們在手動參與的過程中不斷開發智力及想象力。

  3.5嗅覺上的互動

  在兒童書籍的互動性中,從“聞”的動態角度來感知書籍內容,是一種獨特的感官體驗,不同的書籍內容運用相適應的氣味進行表現。目前市場上運用此方法進行設計的書籍較少。若能夠將氣味合理運用於兒童書籍中,定能夠引起兒童的興趣。如內容涉及到大海、花卉、自然風景、食物等情景時,可在書頁中運用特殊香料進行製作,使兒童在翻閱書本時可以有撲面而來的與內容相貼合的氣味,使孩子容易與其產生共鳴,更容易接受與掌握書籍的內容,增強閱讀效果。

  4結語

  兒童書籍的互動性是一種較新的人性化設計理念,從設計手段上講,它是針對兒童書籍中最典型、最核心、最具感染力的方面,對其材質與結構進行設計創新與改造,研究兒童書籍的實用性、益智性和趣味性。從讀者的角度來講,它具有特別的視知覺感受與體驗,能夠激發兒童的思維與想象力。互動性兒童書籍與一般兒童書籍不同,其資訊傳達更加的多樣化、多元化。兒童與書籍之間不再是簡單機械的“說教”關係,而是能夠令兒童愉悅、輕鬆,甚至是享受的感官體驗。擁有互動性特質的兒童書籍集遊戲性、參與性、趣味性、益智性、人性化等特點於一身,充分體現出感覺教育和快樂教育的現代教育觀念。從創新的角度來講,互動性兒童書籍設計實現了閱讀與遊戲的結合、實現了閱讀與感官體驗的結合、實現了閱讀與兒童心理的結合以及突破了傳統兒童書籍的設計表現形式。

【兒童書籍設計的互動性分析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