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雕塑> 公共藝術中城市雕塑的互動性分析論文

公共藝術中城市雕塑的互動性分析論文

公共藝術中城市雕塑的互動性分析論文

  隨著社會各界對文化藝術需求的增加,公共藝術的建設也有了極大的發展。雕塑藝術作為公共藝術的重要構成部分,以其獨特的形體、材料、體量及三維空間點,是最能觸及和吸引觀賞者的藝術表達形式,雕塑作品中要以人的視角出發,充分利用人的心理、行為等特徵來製作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達到藝術品與環境的良性互動。以此實現藝術品過的公共性,達到公共藝術設計的最終目的。

  一、引言

  公共藝術表達了當地環境的文化特性,是環境經歷的陳述,公共藝術表現的的藝術文化能夠得到公眾的情感共鳴,充分調動群眾的參與熱情,要達到此效果重在發揮公共藝術與群眾和空間環境環境間的良性互動。藝術作品、群眾、空間環境這三者之間的互相交流、溝通、影響和融匯是公共藝術互動性的表達所在。

  二、當代公共藝術的闡述與城市雕塑的發展概述

  公共藝術在西方國家被稱為“PublicArt”,公共藝術非常重視社會群眾的參與與互動環節,所以也被視為“公眾藝術”。公眾藝術是關聯多種學科、多種專業的全方面性藝術,隨著公共藝術的發展,其所關聯到的內容也愈發的廣泛,至今為止我們對公共藝術也沒有一個準確的界定規則,就已經發表的文獻或研究中,絕大多數對於公共藝術的表達都比較含糊不清,其表述與城市雕塑的界定頗為相似,不管是國內外,如今對於公共藝術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作品的內容和形式、藝術品與社會公眾的關聯、藝術品與環境的關係等。不難看出,當今對於公共藝術的側重要點主要集中在藝術作品、社會群眾、空間環境這幾個層面以及這幾個層面的互相關係之間。從旁觀的角度來看,社會公共文化和城市人們的生活習性是公共藝術的表現。從整體上來看,公共藝術就是社會空間中所展現的藝術形式,其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從單獨的藝術特性上來理解,公眾藝術主要闡述的社會群體既是我們生活中的人以及生活環境,所謂藝術,是以觀賞性為主,效用性為輔的,具備開放性的藝術品,必須具備藝術的本質特徵才能夠稱得上公眾藝術。早在古羅馬時代,神廟、劇場、競技場、議會院等場所均有雕塑作品的足跡,這表明城市雕塑由來已久,並且,雕塑的水平和技藝在此時期已經有了相當的提高。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使得西方雕塑技藝達到一個新的巔峰,然而到了19世紀,風靡法國的雕塑文化更是帶領雕塑水平與技藝進入又一高峰,在法國的各個城市你都會見到雕塑的身影,並且一些雕塑作品已然成為城市的標誌與組成部分。西方雕塑藝術家的技藝水平在這一時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一些雕塑科技與規則在這一時期也得以奠定。同時雕塑被視為城市的重要景象,其重要性與城市建築物處於同等地位,並與建築物相互輝映,雕塑文化的發展趨勢表現在雕塑作品的多種多樣與豐富的不同格調性,後來一些讓我們耳熟能詳的雕塑作品相繼出現。如《撒尿小童》、《自由女神》等一系列雕塑藝術品,將雕塑作品與當地環境相結合,能夠展現出當地的歷史傳承、群眾精神與文化元素,這些雕塑作品同時吸引著眾多國外友人前往瞻仰與參觀,不但使國外遊客對當地文化有所瞭解,同時也促進了當地旅遊行業的發展。這種城市雕塑文化同樣也推動著中國雕塑藝術的建設與發展。北京城市雕塑建設管理辦公室在1996年成立,重點為了負責北京本地雕塑建設管理法規的編制工作,同時該單位還制定了相關綱要。隨後,我國部分省市也相繼出臺了關於城市雕塑建設的相關政策。城市雕塑藝術與公共藝術,許多城市紛紛從不同的角度來考慮公共藝術與城市雕塑的相互關係,並將其相互融合,充分體現公共藝術正在我國迅速發展。

  三、公共藝術與城市雕塑互動性解析

  在西方,雕塑藝術的發展由來已久,古代埃及的金字塔、獅身人面像都充分展示出了藝術家對公共空間的尺度把握,使其既富有莊嚴、宏偉、肅穆的氣勢,又使其在空間上與周邊環境達到相互協調的效果。早在14世紀,歐洲雕塑藝術家就透過雕塑作品來體現當時社會所倡導的人文主義思想,透過城市雕塑對環境進行美化和修飾,起到傳揚人性、讚頌人性的作用。在中國,從古至今,人類與空間、人類與自然能夠得以持續的發展的問題一直受到社會的.關注,在儒家道德的思想中體現的是的“上下與天地同流”;道家思想提倡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齊物論》中提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理論;這些觀點都將人與天地萬物關聯在一起,並將其視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這些觀點時時刻刻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並且一直延續至今。西方世界的人文主義,中國的“天人合一”,不管哪一種理念都是在談論以人為主,其次再透過用藝術改變生活方式最終服務於人的核心觀點。這其中反映的是藝術品、公眾、環境三者之間的互相依存,相互影響的關係,為公共藝術中雕塑互動性的研究給予了理論方面的支援,同時也給未來公共藝術明確了發展道路。

  四、公共藝術中城市雕塑互動性的發展

  公共藝術重視藝術品與人的參與互動和環境的和諧共存這以理念在今後將會備受關注,將來在各個社會關係中都會涉及到以人為本的觀念,會被擺在首位的是個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質追求。除了藝術與人之間的互動性加強之外,雕塑作品與空間的相輔相成也將成為未來公共藝術發展的主要路線,將雕塑與空間相結合,用以表現地區文化和風貌,這將吸引更多人的關注與參與。科技在不斷地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審美觀點也在潛移默化的發生改變,藝術發展的道路也隨之慢慢的發生著變化,人們所關注的方向與內容也正在發生著改變,藝術的發展與變化成為公共藝術創作的動力,利用高新的科技手段,突破傳統的束縛,這讓公共藝術得到了更好的發展,設計方式的改變也更加新穎,由此為城市文化生活增添越來越多的藝術作品。同時,由於全球化程序的推動,各國以及各地區間的政治、經濟文化差距都日趨縮小,各個城市間的建築風格也趨於相同,個性化設計在將來將會成為藝術家們需要重視的要點,藝術品的個性、創作特性以及觀賞者的個性都是設計者們所關注的,滿足社會公共需求、符合藝術家創作特性,能夠融合進公眾環境多樣性的公共藝術,才將具有更強更持久的生命力。

  五、總結

  本文是對公共藝術中城市雕塑的互動性進行的分析與探討,以人、作品、環境為互動關係作為重點分析研究。群眾生活的環境有一定的開放性和創造性,公共藝術作為其載體,它的價值體現在互動性之中,用藝術的方式來考量城市環境與人類之間的互動性聯絡,一方面,富有生氣的城市環境與藝術作品作為承載人類行為的場所出現,人們得以對環境和藝術內容有全新的認識,從而使社會群眾、藝術作品、空間環境之間產生互動行為;另一方面,藝術家們透過變化公共藝術的手段,促使藝術作品完美的融合到公共空間,與環境形成和諧共存的互動關係。正式由於這種改變,公共藝術、公眾、環境三者才得以共同進步,現代城市也就變得更具良性互動性、更具創新性。目前我國對於藝術互動性的研究也只是處於剛剛萌芽階段,對於公共藝術的理論實踐與研究還並完善,公共藝術是一門涉及極其廣泛的學科,單獨對城市雕塑進行分析探討,使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透徹,難免有以偏概全的缺點,此點上我們仍需對公共藝術的互動性付出更多的理論研究與實際調查,以此才能促進我國公共藝術的良性互動與和諧發展。

【公共藝術中城市雕塑的互動性分析論文】相關文章: